“高校—科技园—企业”的好模式
——井冈山大学服务乡村脱贫摘帽纪实
记者 徐光明通讯员 胡正佩
永新县龙源口镇绥远山村,是著名的龙源口大捷战斗遗址所在地,也是一个省级贫困村,200多户人家散落在各个山谷,祖祖辈辈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该村山洪时有爆发,过去,“晴天一块铜,雨天一包脓”的恶劣自然条件使绥远山村许多村民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周边百十里的村民们更有“有女不嫁山村郎”的说法。
如今的绥远山村,在井冈山大学的帮助下,采用“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网络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绥远山茶油和当地的山笋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2018年7月,绥远山村正式通过国家和省级第三方评估,贫困发生率低于2%,完成了整村退出贫困村的阶段性任务,实现了脱贫摘帽,这一目标比原定的时间提前了两年完成。原先因为贫困而孔雀东南飞的青壮年劳动力看到了家乡的生机和商机,纷纷回流到山村,从事起了农业和流通销售等第三产业。
每个双高人员主攻一个项目,每个优势学科扶持地方一个产业
▲ 生命科学学院郑卓博士(右一)在水稻基地培育新品种
江西省是农业大省,吉安市是农业大市,发展现代农业是吉安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吉安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带动更多的农民投身现代农业,使现代农业惠及更多的现代农民。井冈山大学主动对接吉安市需求,依托省高校高水平学科生物学及我省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利用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生物多样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汇聚了一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团队,通过构建“高校—科技园—企业”三方联动机制,着力强化科技成果的精准研发与转化,增强了地方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
多年来,井冈山大学按照突出特色引领、坚持共赢发展,引导优势学科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思路,初步形成了“每个双高人员主攻一个项目,每个优势学科扶持地方一个产业”的“小气候”。
在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肖宜安为负责人,胡文海、曾建军、吴杨、郑卓等年轻博士为骨干的省高水平学科生物学年轻团队,他们瞄准地方现代生态农业主战场,组建了特色农林种苗脱毒组培研究、超级水稻育种研究、井冈山区域野生观赏花卉引种驯化研究等多个博士、教授团队,联合政府、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决心在这片热土、在现代生态农业领域挥洒汗水。
2018年11月,原本零散种植猕猴桃的井冈山市,“红阳”等多个脱毒新品种遍地开花。经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和企业的示范,该品种幼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1年建园定干、2年挂果、3年创收的目标,随后,该品种的猕猴桃在井冈山推广种植了6000余亩。该品种抗病性明显增强,产量提高30%至40%,成为井冈山的扶贫产业、脱贫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
▲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栽培技术
为了这项成果,吴杨博士和团队其他成员历经3年系统研发,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病毒检测技术,研发出新种苗,消除了原有猕猴桃种苗抗性低、易感溃疡病等缺陷。为了让农民放心接受种苗新产品,他们还协助种苗生产企业走进乡村,采取培训、会议、宣传栏、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宣传和普及脱毒新种苗的优势以及种植技术。
近年来,曾建军博士带领团队成员先用3年时间研究高山蔬菜山葵组培苗繁育技术,得到了企业和相关专家的认可。随后他们一鼓作气,又为井冈山农业科技园金葡萄公司开展了果实膨大剂的配方、黄菊四倍体株系的诱导等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井冈皇菊组培脱毒种苗3万株交由农户试种后,病虫害显著减少,增产达20%以上。
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是扶贫开发重点乡镇。该乡气候凉爽,生态环境优美,但因地处偏僻,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为此,青原区政府引进太子参种植技术。井冈山大学生物学学科团队主动对接,积极攻关,经历两年时间成功突破太子参主栽品种“东参1号”的组培脱毒快繁技术,实现脱毒种苗批量生产,同时解决了品种退化导致产量不高,产值和效益较低等问题。目前,在该乡种植后,其总体节肥4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60%以上,同时增产超过50%,种植户经济效益实现翻番。
“北梨南橙中柚”是江西省果业规划大格局。为帮助吉安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井冈蜜柚,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研发团队,联合其他单位共同攻关,突破了井冈蜜柚脱毒组培关键技术,成功获得首批脱毒嫁接苗,并提供给农户试种。该技术对于从源头上预防柑橘类黄龙病,具有重要作用。
永新县当地有着种植生姜的传统习俗,学校在绥远山村流转了4亩土地建设高产生姜种植示范点,投入资金3万元,以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科研项目“脱毒仔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为基础,试种产出了8000余斤生姜发放给绥远山村的贫困户做姜种,用于脱毒仔姜生姜的种植。当地农户试种以后,生姜的产量和质量明显增加,户均增收几千元。
科技人员的手机成了“农技110”
在吉安市,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非常强烈,井冈山大学定期派出农业种植专家和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到村培训指导、传授种植技术。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年轻的女教师胡雪华,一直不满自己和同事在现代农业新品种繁育、脱毒组培苗培育的新技术、新成果只写在学术论文里,“睡”在实验室里。当她了解到老区农业规模偏小、农产品质量低劣、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渴求等情况时,在工作之余,她走出校门走进广阔的农村,免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让高校“高大上”的科技成果接地气,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利器”。
▲农技专家为绥远山村开展农技培训
几年来,胡雪华的足迹遍及吉安市13个县(市、区),她还经常应邀到萍乡、宜春、抚州等农业园区,到农业一线找课题,帮农民兄弟解难题,充分挖掘吉安本土优势特色农业潜力。为了特色经济作物脱毒种苗繁育、新优品种选育及引进、高效栽培示范推广、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她从年初忙到年尾,风里来雨里去,皮肤晒得黝黑。站在陌生人面前,谁都会认为她是一个农妇而不是大学老师,她也被农民称为“农业专家”。
每年,胡雪华在猕猴桃、百合、太子参及皇菊等播种和收获季节,就要在田间地头义务举办多期种植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培训农民。百合发病的高峰期,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种植百合比较集中的永丰县、泰和县,在田间地头给群众传授新技术。她的手机也成了“农技110”,全天义务接受群众咨询。
胡雪华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工作模式是“白加黑”“五加二”。她给农民带去知识和技术,可对自己的孩子和爱人只有深深的内疚。她说:“我确实对各种小树苗的熟悉程度胜过了自己的儿子。但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山区的生态农业做出特色、做出科技含量来。”
在井冈山大学,像胡雪华这样的农技专家还有很多,他们非常受农民的欢迎,他们的手机戏称为“农技110”。
“互联网+农业”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好酒也怕巷子深”。如何让农民的产品在增收的同时扩大销路,形成品牌?如何依托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和通信平台,使农业摆脱传统行业中,消息闭塞、流通受限制,农民分散经营,服务体系滞后等难点,使现代农业坐上互联网的快车,实现中国农业集体经济规模经营?井冈山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专家积极为广大农民搭建“互联网+农业”这一平台,从而实现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帮助乡村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井冈山大学又组织专家帮助农民设计农业产品的品牌及相关包装,显著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在永新县龙源口镇绥远山村、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塘尾村、吉安市吉州区曲濑乡等地,井冈山大学帮助建设了电商销售站,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网络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农产品和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
科技扶贫永远在路上
▲生命科学学院专家进行百合栽培技术指导
近年来,井冈山大学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成为了各市、县、乡抢着要的“香饽饽”。2017年,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在井冈山大学的帮助支持下,投入资金180万元,在3个村成功试点种植百合300亩,当年实现总产量约69万斤,实现利润270万元,每亩年产量约达2300斤,每亩年均利润约9200元,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1500人。2018年,井冈山大学与莲花县和安徽省霍山县签订三方合作发展百合扶贫产业协议,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带动莲花县20个村6000余农村劳动力从事百合种植,种植面积将达到1200亩。
在井冈山大学科技服务单位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原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先后三次分别陪同赵乐际、胡春华、孟建柱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充分肯定了井冈山大学科技服务地方“三农”的做法,强卫还作出过批示:“井冈山大学科技服务地方发展,摸索出高校—科技园—企业的好模式,值得总结推广。”
(转自《江西教育》2019年第4期)
往期精彩回顾
JGSU
井大樱花开了!
清明|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爱心社帮助患病教工家属获点赞!
校花开了,选一张做壁纸吧!
超暖心,细数感动井大的瞬间!
夸到脸红,井大收到一波花式夸赞!
陈玉凤:赴泰任教 探问初心
井大“纹理”
嘿,井大官微朋友圈!你加入了吗?
责任编辑:郭伟清
总编辑:李裕福
井冈山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