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师岁月 | 魏美春:我们为赣师办学育人做名片

赣南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赣师岁月 | 魏美春:我们为赣师办学育人做名片

赣南师范大学

编者按:在校庆60周年到来之际,校友、师生撰文回首赣师岁月,官小微特别策划赣师回忆录专题,让我们一起回顾那年老师们致力于红色育人的场景,为赣师大点赞喝彩!本期,校学工(部)处(部)处长魏美春将带领大家一同追忆创建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的过程......

赣南师范大学

我们为赣师办学育人做名片

——对创建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的点滴回忆

魏美春

坚持以红色文化办学育人,将革命精神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滋润每一位学子的心田,引导广大学生做具有苏区精神特质的红色传人,这是赣南师范大学60年办学历程中始终高举的旗帜。尤其是近年来,全校上下不断在红色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

赣南师范大学

历史要铭记,成果要巩固,榜样要学习,力量要传承。为总结与展示学校红色文化办学育人特色,2014年学校决定在校内建一座在全国高校具有开创意义的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该馆于当年年底建成,于2017年改建,坐落在大学生人文科技中心三楼,与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并列成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的红色文化育人阵地“双子星”。作为参与该馆规划建设的亲历者,我与一大批同志在场馆的建设中回望历史,对历代赣师人始终秉持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坚定信念感到钦佩,亦为我们能够薪火相传,为赣师当下的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添砖加瓦,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长远积累基业而感到欣慰。值此60周年校庆之际,谨以此文记录下学校创建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的难忘经历。

赣南师范大学

2014年,学校“申大”工作开始进入了攻坚阶段,当年暑期是学校谋划和推进“申大”有关工作的重要时期。为推进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建设,时任校长曾志刚在学工处会议室专门主持召开现场论证会,并强调指出,学校多年坚持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且成果丰硕,应将这一办学特色总结好、宣传好、展示好。会议最后明确,该馆的内容规划部分交由学生工作部(处)牵头负责、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参与,工程规划交由美术学院具体负责。而我有幸成为了该馆建设的具体策划人。

一、思路决定出路

2014年7月初,学生工作部(处)牵头组建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建设团队,邀请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张玉龙、朱钦胜等担任学术顾问,选定校团委书记胡源春、学工处副处长彭小孟、校团委副书记方经奎、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文、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钟国芳、学工处学工干部张小青等同志任内容编写成员,美术学院副院长吴宏敏、苏广鑫等同志任工程设计成员,正式拉开建馆序幕。

赣南师范大学

然而出门就遇拦路虎。由于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全国高校几乎没有类似经验可以借鉴,如何将一个偌大空旷的场所从无到有,建成内容丰富、素材生动、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红色文化育人展馆,大家陷入了沉思。团队开始围绕展馆“定什么样的主题、展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讲什么样的故事”几个问题频繁开会、激烈讨论,各方意见在“提出—构建—推倒—重建”中反复进行,但始终没有形成一套满意的方案。

是思维受到了局限还是交流不够充分?或许都有。但现在回想起来,跨过这道屏障还是应了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在一次向曾志刚校长汇报工作的时候,他向我语重心长地嘱托,建这个馆不是简单地陈列荣誉,一定要弄清楚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突出红色育人主题和学校办学传统,可以考虑围绕“立足红土地办学、以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这一办学传统来谋篇布局。正是这番提醒,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们突然意识到应该以“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内在逻辑,将我校长期以来开展的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和传统特色构建成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顺着这条思路,大家集思广益,最后确定了分列“立足红土地办学、以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四个篇章的展馆内容规划方案。这个方案由于主题鲜明,逻辑顺畅,贴合实际,深受广大师生认可。

二、责任战胜困难

方案的确定,令人鼓舞。但我们都知道,更为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学校给出的时间表:9月开学后要见实景雏形,年底要正式启用。近60年的办学历史,10余万学子的业绩成就,跨越祖国大江南北乃至海外重洋的海量信息,要在不到两月的时间里精炼浓缩,还得同时兴土木、搞装修、做展览,如何完成得了,如何完成得好?团队成员无不感到“压力山大”。

赣南师范大学

建一个供大家参观的展馆,关键是要讲好一个个故事。而讲好故事,一要有生动的素材,二要有良好的表达,三要有浓厚的氛围。于是整个暑期团队成员兵分三路,一路负责脚本撰稿,一路负责素材收集,一路负责环境设计,大家分工明确,目标一致。脚本撰稿组集中“闭关”,查党史、查校史、阅文件、找数据,逐字逐句地斟酌,反反复复地修改,光是前言就数易其稿,通篇脚本更是改了不下百遍。素材收集组集体出动,图片整理、实地取景、资料翻拍、田野访谈、联系校友,忙得不可开交,为了一张珍贵照片、一块有纪念意义的奖牌不遗余力,四处打听、八方奔波。环境设计组则坚守工地,在40多度的“温室”内与电工、泥工、木工、油漆工一同挥汗如雨,手把手地指导施工,加班加点赶工期。

正是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担当,团队成员硬是在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面前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不辞辛劳的奋战,如期完成了场馆的建设。2014年12月12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红色文化育人馆正式开馆,学校党委书记孙弘安、校长曾志刚亲自为该馆揭牌,并同百名师生代表一同入馆参观。展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出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图片、资料、书籍、实物、奖杯数千件(幅),还专门制作了学校红色文化育人专题视频资料。一时参观师生连连称赞,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作为这一展馆的建设者,我们默默地站在一旁欣赏着自己孕育的工作成果,一边接受着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检阅,如释重负,倍感自豪!

赣南师范大学

后来,红色文化育人馆成为了学校介绍办学特色的一张亮丽名片,接待了众多到访领导、专家、学者和校友,在校生更是把这里当成了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申大”迎检和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过程中,到访专家无不称赞赣师和赣师人的作为。

三、追求成就卓越

一件事情做好了,是坐享其成还是力争做得更好,追求卓越的赣师人选择了后者。2017年3月,学校全面启动迎接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为了以更好的姿态、更好的形象、更好的业绩接受评估专家的检阅,学校提出对红色文化育人馆进行改建。

赣南师范大学

于是,2014年建设该馆的原班人马再度“聚首”,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新一轮丰富完善、改建升级工作。与初建不同的是,这次改建起点更高、要求更高、规格更高,“老师傅”面临着新挑战,自然遇到不少新问题。重点聚焦的新问题包括:(1)格局要更加宏大;(2)重点要更加突出;(3)内容要更加丰富;(4)特色要更加鲜明。这就意味着原有的格调布局要重新调整,原定的脚本要重新撰写,一切原来已经成熟的模式皆要进行全新升级。

为了做好改建工作,校长范小林同志多次给出具体指导意见,对原来的不足之处画圈圈、给建议,分管副校长郭新春同志亲自主抓项目,高位推进改建工作。一边在郭新春副校长的牵头下,学生工作部(处)邀请了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彭绪铭,教务处处长刘福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常务副主任朱钦胜,政法学院院长左群和我等人,反复酝酿推敲文字,修改完善文稿;一边在我的带领下,和学工处、团委的吴林华、张小青、孙巍巍、李喆等反复精心挑选图片和备注文字解说。已记不清为此加班多少个日日夜夜。那段时间,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有三件事。一是副校长郭新春同志时常带领我们在展馆现场办公,从宏观把握到细微之处给我们讲要求、提建议、作指导;二是我与负责工程设计的苏广鑫老师电话不断,有时已到半夜,想起一个点子便电话交流起来,甚至干脆凑到一起通宵达旦改图纸;三是负责展馆讲解的严若艺老师为了配合展馆做出的调整熟悉讲解词,刚做完月子便为了大局放弃产假回到了工作岗位。至今回想起来,依旧为他们的敬业奉献,对事业的不懈追求而感动!当然,当我们走进今日的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我相信每一个为之倾注心血的人都会为曾经的付出感到值得,因为这个展馆是一笔宝贵财富,这段经历也是一笔宝贵财富。

GNNU

编辑丨简丽婷 黄维婕

审核丨胡倩主编丨冯佳丽

qq交流群丨579655749

赣南师范大学

动动小手,为优秀赣师人点赞↓↓↓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江西本科院校-赣南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赣南师范大学-赣师岁月 | 魏美春:我们为赣师办学育人做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