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悠然享受假期的小伙伴们有没有关注今年的诺贝尔奖的揭晓?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3日17:30揭晓,诺贝尔奖被视为各领域最高荣誉,代表着学术界最前沿水准,每次获奖成果都对人类科技文明的推动产生巨大影响。
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因其细胞自噬机制研究,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隅良典是第6位出生于日本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也是第23位出生于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得到获奖消息时,大隅良典正在实验室,他表示“很惊讶”。
大隅良典1945年2月9日出生在福冈市,今年71岁。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1974年获得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分子细胞生物学。担任过综合研究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的教授和名誉教授。大隅探明了细胞分解自身蛋白质进行循环利用的自噬作用(Autophagy)的机理。
我【一】明【脸】白【懵】了【逼】
强行科普#所谓自噬作用,是指细胞在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时,可通过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相应地,自噬作用也可能降解潜在的毒性蛋白来阻止细胞损伤,或是阻止细胞的凋亡进程。然而自噬并不总是良性反应,它更像是在走投无路时进行的一场豪赌。
举个简单的例子
自噬在治疗癌症的方面有很大前景,一方面,如果细胞的自噬系统出了问题的话,正常细胞可能会转化成癌细胞。如果能够保证正常细胞的自噬,那么可以预防细胞癌变。另一方面,癌症细胞也会自噬,不断吃掉自己,从而保证自己的“身材”处在正常的、“苗条”的状态,避免免疫系统和其它治疗手段的攻击;在所谓饥饿疗法、切断癌细胞营养的时候,癌细胞可以自己吃自己保证存活,甚至是可以处于休眠状态(看起来好像治好了?),但是一旦条件允许,它就会迅速反弹,导致再次恶化。如果我们能够抑制癌症细胞的自噬,那么癌细胞就会因为缺营养而死掉。
前景是美好的,然而,自噬现在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没有大量的神药被制出、或者批准上市。今年的诺贝尔获奖者大隅良典就担心过基础科学的境遇:“我自己不能造出良药,基础科学不是为当下的社会直接服务的。”大隅说,但社会和政府都期待短期的、立竿见影的成果,因而削减基础科研的经费。可是,不先把原理打通,怎么会有前景呢?治疗以上这些疾病的前提,首先是搞清楚自噬究竟怎么回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创业就业委员会
排版/刘欣
文字/师婧文
审核/邹浩 陈伦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