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文祥教授的“四方共建”:开启解决村企矛盾新模式

吉林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人物】李文祥教授的“四方共建”:开启解决村企矛盾新模式

【研究生特约记者 贾慧淇】一段数年如一日的扎根坚守,一支艰苦中奋斗的钢铁团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李文祥教授率领团队独创的“四方共建”模式,成功解决了吉林省白山市吊水壶村严重的村企矛盾,也为当前我国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与群众利益协调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措施。2013年10月份,其团队项目《封闭管制还是开放协商:社会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吉林省白山市吊水壶村为例》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并得到新华社内参的深度报道。

风波起:

矿企建设引发村企冲突

2007年9月,吉林省白山市通过招商引资,在板石街道吊水壶村建立了一家中外合资的矿业企业———吉林板庙子矿业有限公司。

2009年春夏期间,由于吊水壶村村民与板庙子矿业发生争议,该村发生了两起村民集体堵路事件,企业停工,当地政府调解未果,历时近4个月,事件甚至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时,**矿企的作业道路从居民区穿过,给村民带来了噪音、灰尘及人畜安全问题,尤其是井下爆破震动影响村民正常生活。“村民关注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生活环境问题,实际上是涉及自身生活困境、生存发展的问题。”李文祥说。

然而,板庙子矿业认为:“堵路事件发生后,公司对村民公开的爆破鉴定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各项环境指数达标,但村民对结果不认可,我们也很无奈。”

“问题的实质,在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利益诉求机制。村民认为政府和企业勾结,企业认为政府偏袒民众,而政府想要平衡二者利益却无从下手。”李文祥表示,“企业的境地是‘合法有责’,村民的境地是‘无理有因’,再加上政府的无能为力,使得三角矛盾陷入死循环。”

挖本质:

教授引入高校“活水”

吊水壶村的群体性冲突引起了李文祥的关注和思考。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从2009年开始在吊水壶村“蹲点调查”,在实践中寻找一个有效的解决措施。“长期艰苦的调研确实存在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对家庭和个人生活有影响也很正常,对我来说不算大问题。”李文祥说。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吊水壶村群体性冲突问题的实质在于政府管理体制的落后,是“旧壶不能装新酒”的问题。当下我国乡镇一级往往还停留在以往的封闭管制模式,但在市场经济时代,这样层级式管理措施就不再具有实际效力。再加上我国现行法制下,许多群体行为如集体散步、静坐等虽然不违法,但也对公共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政府需要改善自身管理模式来让整个社会“活”起来,需要引入一个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基本能力的非政府组织来调节各方利益诉求,创造平台来让各方都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此,2010年8月,吉林大学依托吊水壶村构筑“党委政府引导、高校科研机构规划、企业扶持、社区参与”的以四方共赢为目标的“四方共建”管理模式。即在矿业社区内由板石街道、矿业公司、矿属社区和吉林大学专家团队四方合作,调动、整合四方资源,通过良性互动,形成四位一体的合作发展平台。

李文祥表示:“四方共建是形象的说法,其背后是一种开放协商型的管理体制。村民对我们高校是信任的,因为我们是与他们毫无利害冲突的第四方,是一种非政府组织,是中国特色的NGO。所以我们打造了这样一个以高校科研团队为核心来协调各方利益诉求的新型合作机制。”

接地气:

四方共建“让四方都满意”

为保障合作的有效持续开展,吊水壶村、企业、高校团队、村民签订了《四方合作协议》,并设立了“四方共建”办公室(以下简称四方办),各方代表常驻办公室,通过联席会议共同解决村民诉求。

对于村民提出的爆破污染问题,四方办让村民自选爆破鉴定机构,由企业出资进行鉴定并公示。平台搭建后,利益相关方坐在一起共谋社区发展。企业投入资金和人力,政府拿出项目和政策,大学有理论技术支撑,老百姓也有了诉求的平台。

同时,李文祥在走访中了解到,村里虽然引进了矿业企业,但并未给村民带来其他实质性经济福利,也就加剧了村民的不满。针对这一问题,企业一方面在村里成立劳动服务处,将砌墙、挖沟等小工程承包给村民,或是扶持村民利用企业矿物废料建立砖厂、盖一些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村民提供工作机遇;另一方面则进行公益性的建设活动,比如道路整修、路灯维修、为村民买保险等。据统计,近4年内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5000多元。

而对高校而言,这也是个很好的人才培养机会。李文祥强调,“我们要把吊水壶村做成一个长期的实践基地,派遣学生常驻四方办担任办公室主任,帮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锻炼能力。”为此,李文祥一方面选拔派遣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专业人才,为吊水壶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助力;另一方面在学生上岗前,围绕人际交往、资源开发、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应急事务处理等方面进行专项培训,帮助学生尽快由高校学术型人才过渡到社会实用型人才,为四方共建的实效开展奠定基础。

向前看:

长远规划开辟崭新道路

据了解,“四方共建”合作机制在国内尚属首例,在2011年的国际矿业大会上首次提出便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等40多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李文祥团队围绕该项目发表论文3篇、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撰写社会调研报告5篇,其中的《封闭管制还是开放协商———社会管理新模式的实践和探索》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特等奖。

李文祥表示,“四方共建”模式为破解矛盾探寻出一条有效途径,这在全国范围内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极大的示范意义,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借鉴这一模式,贵州的一家企业就在借鉴“四方共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方共创”的思路。

当然,“四方共建”模式还是一个能够进一步完善的新生事物。今后,在党委政府、驻村企业、专家团队和基层社区的积极参与和密切合作下,可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推广。

首先,由于目前的共建平台仍处于一种“自愿性”合作机制。一方面,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当其生产生活不再受影响时,就可能对四方合作变得消极被动;另一方面,村民在眼前的权益得到保障时,就可能主动地放弃了继续发展的想法和机遇。因此,接下来应着手完善“四方共建”各项目日常运营制度,制定四方共识评估和反馈机制并加强监督,以保证各项共识能得到高效落实。

其次,要借由这个平台来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赋予四方办“规划员”的职责,站在新的角度和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之白山市本身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以“四方共建”模式为基础,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想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转型,也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规划。

不仅如此,吉林大学校领导也深切关心“四方共建”合作机制的完善。校长李元元院士结合我国国情,建议将合作平台深化为“党委领导、政府引导、校企帮扶、社区协调、村民参与”。这是因为,我国党委和政府的职责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准确区分;高校、企业统一归类为外部因素,它们分别从智力上和财力上起帮扶作用;社区协调是当地组织的能量所在,不能缺位;村民参与则体现了主体性,不能缺失。

“立足实践、积极参与、长期坚持、挖掘内涵”,这是李文祥团队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诀,脱离现实的“闭门造车”很难产生优秀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而如何摆脱“砖家”这一尴尬称号,如何加强社会科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如何推动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创新,李文祥团队的不懈努力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

吉林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吉林本科院校-吉林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吉林大学-【人物】李文祥教授的“四方共建”:开启解决村企矛盾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