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一:抗联第一路军政委魏拯民的同窗战友

北华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姚新一:抗联第一路军政委魏拯民的同窗战友

姚新一(1907—1939),吉林永吉人,1925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初中教员文科专修班,1929年考入北平弘达学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依兰县创建第一个党支部,历任依兰县首届区委书记和县委书记、吉东省委任秘书长、省委机关《救国时报》和《前哨》编委主任和主笔。1939年2月在牡丹江与日伪作战中壮烈牺牲。

1934年,正是东北被敌伪占据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开始了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但在依兰县立中学的课堂里,一位国文老师却巧妙地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祥林嫂》、《呐喊》等著作。在开明校长薛绶宸的支持下,他索性舍掉了文言文,直接讲授《鲁迅文选》等进步著作。鲁迅先生的“呐喊”,终于成为革命者唤醒青年爱国良知的心声。他讲得慷慨激昂,情真意切,以致学生们不愿离开课堂。这位教员就是共产党员唐瑶圃,后来改名为姚新一。

姚新一原名唐吉昆,曾用名唐九英,字瑶圃,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大蓝旗屯(现属吉林市船营区)一个贫农家庭里,全家务农为生。1915年,父母节衣缩食把8岁的唐瑶圃送入私塾读书,14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省城的吉林一中。“五四运动”之后的吉林一中,是一个传播新思想、文化的园地,他在这里经受熏陶,以方刚血气和爱国热忱投入了省城青年的革命运动中。

唐瑶圃深知父母供读之不易,进中学后读书更加刻苦勤奋。曾当过他老师的唐赓老先生回忆说:“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平时很稳重,态度和蔼,对人亲热,同老师、同学的关系十分融洽。”

1925年8月,唐瑶圃从中学毕业,适逢省立第一师范招收初中教员专修班学员,他应试入选,专修文科。不料父亲突然病故,经济难以为继,幸亏亲属帮助,他才免于辍学。1926年暑假,由母亲做主,唐瑶圃与关玉华结婚。1927年夏,他的长子降生。同年7月,他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先后在伊通、德惠等地中学任教。

为求学深造,唐瑶圃征得母亲和妻子的同意,于1928年考取了设在省城的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9年这所学校改建为省立大学。一年的大学生活,唐瑶圃虽然学业有长进,但许多社会问题却使他困惑、烦恼,他毅然中途退学,告别了亲人,千里迢迢到北平弘达学院学习。在这里,他找到了中共地下党组织,认识了共产党员魏拯民。二人一见如故,共论国事,渐成知交。在魏拯民的引导、影响下,唐瑶圃开始从事反帝救国的宣传工作。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古都北平。他们常常是两三个同学上街,以问路、吵架为由把警察引开,再把传单向人群撒去。有时在人多的闹市,竟把标语贴在警察的后背上。他们走出校门,积极参加轰动北平的三轮车工人罢工、邮务工人罢工,门头沟工人、通州农民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斗争。1929年下半年,他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夏秋之际,唐瑶圃回到东北,在佳木斯桦川中学当英文教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这里,他巧遇了也在这里教书的省立第一师范同学张耕野。在他的帮助下,张耕野逐渐改变教育救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九一八”事变后,唐瑶圃利用讲课等形式,给学生讲抗日救国的道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焕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他亲自组织进步教师和学生,到社会上向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号召广大群众武装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领导学生上街示威游行,上县政府请愿;组织学生演剧募捐,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很多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5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佳木斯,唐瑶圃同志按照党的指示,继续发展地下党组织,扩大我党的力量,组织学生和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他忧心忡忡,四处奔走,组织各校师生举行抗议、请愿,敦促东北军驻军抗日卫国。不久,他又同进步教师董海云(董仙桥)等带领学生到农村东北军中宣传抗日,试图建立一支在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后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成功。翌年春,唐瑶圃率学生返回县城。

1933年,日本侵略者与反动当局镇压抗日群众和进步人士,并开始注意桦川中学。唐瑶圃于是离开佳木斯,回到家乡吉林。不久,为了寻找党组织,他先后到长春、延吉、安东(丹东)等地做过短期中学教员。

1934年秋,唐瑶圃被派到依兰县立中学任教。他在学生中广泛宣传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传播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并把工作范围扩展到街道、农村、乃至伪机关的内部。在县城里成立了共青团支部和救国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在中学、工厂、街道、渔民村里,分别都建立了支部、党小组;在依兰中学,则创建了第一个党支部,他亲自担任支部书记。

1935年初,中共依兰区委成立,唐瑶圃担任区委书记。同年8月,又担任了新成立的中共依兰县委书记。他的家,成了县委的主要活动场所。在他的领导下,全县地下党的工作广泛地开展起来,广大群众积极为抗联部队购买衣物、食物、药品等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游击战争。并通过各种关系,在日伪机关、军警和协和会内部进行分化、瓦解和争取工作;建立反日会,打击汉奸走狗和特务,同敌人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到1935年,依兰县除城镇里有党支部和党小组外,在农村的二道河子、宏克力、倭肯河等地也都有了党的活动。同时,依兰县委还领导着桦川、通河等地的党组织,计有党员100多名。

1936年12月5日,唐瑶圃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怀疑和注意,依兰县委也被暴露。所以他化名姚新一,受北满省委派遣,到抗联部队里工作。“姚”谐音“瑶”,“新一”蕴含对新中国的向往。

1937年2月份,姚新一来到了方正县,被安排到吉东地区。1937年3月10日,吉东省委正式成立,姚新一同志留在省委,筹建省委秘书处,后任省委秘书长。他在秘书处,除了负责起草省委文件,还要传达上级重要指示,接待各地负责同志、交通员和联络员,了解地方情况,分析敌情,当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同时,他还担任省委机关报《救国时报》和省委机关刊物《前哨》的编委主任。他经常写文章、诗歌和编创革命歌曲,以指导工作,鼓舞士气,给战士们增添了许多勇气、信心和力量。

1938年初,抗联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姚新一带领省委秘书处的全体同志,拿起枪杆,投入到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的转战行列中。1939年初,日寇以两个师团的兵力把抗联二路军和吉东省委包围在刁翎地区,妄想一举“歼灭”。二路军指挥部与吉东省委同敌人周旋了近一个月,才突出包围。

1939年2月,吉东省委派姚新一率领10余人的小分队,从二路军总指挥部向方正县境转移,埋藏省委文件和省委秘书处的印刷品。他们冒着严寒,绕过敌人的重重封锁,走了三天三夜才到。在完成任务返回总指挥部的途中,遭到400多个敌人的包抄。在发疯的敌人面前,小分队在姚新一的指挥下,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战斗。在激烈的枪炮声中,这位年仅32岁、正在指挥作战的省委秘书长,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省委和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听到姚新一和小分队全体战士壮烈牺牲的噩耗,特派一支小部队找到烈士们战斗的地方,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莲花泡西岸的一棵苍翠的古松下。周保中同志特为烈士们召开追悼会,并作一首《挽歌》:“同志们,安息吧!踏着你们洒下的血迹,誓将民族解放进行到底。前面就是胜利!前进就是胜利!那是你们伟大光辉永不褪色的业绩。”直至现在,每年清明节,人们都络绎不绝地来到佳木斯市郊猴石山上姚新一纪念塔前,献上簇簇白花,缅怀先烈创业的艰难,寄托后人无限的哀思。

北华大学

编 辑:秦志聪

责任编辑:杨海特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吉林本科院校-北华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华大学-姚新一:抗联第一路军政委魏拯民的同窗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