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943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立夏就是一个闹钟,
每年5月初准时响,
猝不及防地提醒我们夏天来了。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
立夏有三候:
一候蝼蝈鸣
二候蚯蚓出
三候王瓜生
说的是立夏时节首先可以听到拉拉蛄在田间的鸣叫声,接着大地上可以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其实,造物主给立夏还有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青蛙开始鸣叫。此时进入夜晚,蛙声此起彼伏。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4兄弟是二十四节气里的重要节点,预示着四季的开始。在节气的序列里,立夏就是夏天的开始。
每个春天都像生命里的第一个春天,因为每到春天,人们都会有感于万物复苏生长的生命魔力,惊叹每每发生,就像从未惊叹过一样。而立夏这个节气,曾经有个别称,叫“春尽日”。听起来是不是非常残忍,春天就这么无情地结束了。
所以,春天过去时,常会有一种“惜春”的情绪。
陆游曾在立夏前写过一首诗,叫做《立夏前二日作》:“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这诗里真是看不出陆游有多欢迎夏天,好像在说我酒还没喝够春天怎么就结束了?
不得不承认,春天越来越短了。
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地区,有史前时期的亚洲象和犀牛生存过的痕迹,四川地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也有象首的形象,说明了当时这些地区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
气候一直在变化之中,工业社会以来,气候变得更快了。放一个残忍的数据,有气象记录以来,1951年-1960年,北京春季平均有61天,到了2011-2017年,这个平均数降到了50天。
流星、烟火、春天、青春……人们总说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春天越来越短了,刚脱下羽绒服就换短袖的你一定懂得。
不过,二十四节气对于四季的划分并不适用于每个地区,比如在东北,这个夏就立不住。从气候上划分季节,通常一候(5天)平均气温高于22℃视为夏季。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
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没有什么特别食物,没有什么重要的仪式,但“立夏”这个名字就是其意义。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到了这个时节,万物皆长大,树上的叶子长大了、鲜嫩多汁的瓜果在茁壮生长,蝉用鸣叫为世界热场……我们给这一时间刻度命名,叫做“立夏”。
而“夏”这个字,本意是“人”,一个象形的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夏,中国之人也。”所以,夏朝、华夏,都指明了“夏”字的来历。把一年中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命名为夏,正是一种对繁茂盛大的追逐。
夏天还有更多名字,夏天里的三个月分别叫做孟夏、仲夏、季夏,如今重念起这些名字,不再具有农家时令的意义,却能反复提醒我们,无负好时光。
节气养生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立夏养生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立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
天文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勤奋开拓自强育才-
- 来源 | 百度百科、人卫健康 -
-编辑| 王梓怡(健康福祉学院2019级)-
-责编|刘达
王美琪(健康福祉学院2017级)-
-审核|赵慧军-
-微博|@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招生办-
-工作地点|行政楼一楼招生办公室A107-
-投稿邮箱|dsrwzsb@sina.com-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或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发布未经允许不得抄袭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