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湖荷风拂衣,学林鸟语清脆。送走了料峭春寒,晃眼已是仲夏,校园里小松鼠已经出来活跃,绿头鸭也在水中嬉戏,在星移斗转间,2020年高考已经结束,报考和录取工作也将在不久后有序开展起来。
高考之路,东师相随!近期,东北师范大学特别策划“东师云招生”专栏,为广大考生推介学校各学院(部)发展沿革,服务广大考生,助力东师圆梦。期待与你相约东师,共创未来!
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本科招生专业:物理学类(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物理学(公费师范)
历史沿革
1948
物理系建立。
2004
撤系成立物理学院。
2015
获批建立物理学师范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6
物理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B+,位列全国高校前20%。
2017
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2019
物理学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进校考察、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38人,教授33人,副教授34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 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3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及数理学部委员1人,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指委主任委员1人。
物理楼正面照(顶部为天文观测台)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多次在CUPT、“挑战杯”、“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大赛中取得佳绩。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设立了“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班”,建立了本-硕-博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细化为“陆家羲班”(同数学与统计学院联合)、“严济慈班”(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和 “黄昆班”(同中科院半导体所联合)。
左:CUPT大赛;中:机器人大赛;右:学生在创新实验中调试机器人
科研成果
学院拥有多个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机构、平台与基地,包括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建立的“理论物理学术交流平台”和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中学物理示范性集中培训基地(国培基地)” 等平台和基地,并接受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指委的委托长期承办《物理实验》杂志。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5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SCI论文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出版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
左:1995届毕业生,北京101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史艺老师(女)为“神舟十号飞船太空授课地面课堂”主讲教师
右: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左二)访问物理学院,右二为物理班84届毕业生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
本科专业介绍
2020年起,大学一年级以物理学类和物理学(公费师范)进行招生、培养,物理学类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分流。
物理学类
(一)物理学
立足东北,面向国家物理学基础研究人才需求,培养专业基础宽厚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合在物理学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和能够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要求的中学物理教师。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面向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基础教育发展重大需求,引导学生成为道德素养高、见识广、责任感强的自主学习者,能在电子技术、信息通信、智能控制、基础教育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 “双师”型拔尖创新人才。
(三)材料物理
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学科交叉视野,能够面向光电、能源、环境等领域的材料科学问题,能够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 能够胜任相关领域的研究、研发、管理与教学工作的高素质材料物理专业人才。
物理学(公费师范)
立足东北、面向国家基础物理教育改革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物理学科素养、宽厚的理学相关学科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一定的信息素养和沟通合作能力,具备教育家潜质的优秀中学物理教师。
就业升学
名师风采
刘益春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第四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吉林省科协副主席。现任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发光会议(ICL)程委会委员,国际II-VI族化合物材料会议顾委会委员,2020国际发光大会主席,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所发光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InfoMat》副主编,《发光学报》副主编,《物理实验》副主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首届吉林省杰青、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全国模范教师。长期从事氧化物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方面的科研工作,在半导体材料掺杂与物性调控、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电学/光学信息存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370余篇,SCI他引13800余次,H因子71。合著学术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39项(美国专利2项)。2014~2019年连续六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9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薛康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量子可积系统的理论研究,在量子代数、Yangian理论及其物理模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部分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特别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对其研究工作曾给予高度评价。近几年,在杨巴克斯特方程框架下,主要从事拓扑基实现及其在物理模型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在Phys. Rev. A和J. Phys. A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吉林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 。
汤庆鑫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柔性可穿戴可贴合有机器件和电路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率先将传统光刻应用于高性能有机单晶器件制备,并基于有机半导体敏感层首次实现了微物体的超高灵敏探测。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他人引用近1600次,其中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Adv.Mater.和J. Am.Chem.Soc.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部分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项。
徐海阳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其光电子器件,近年来在ZnO材料的生长/掺杂及其紫外光发射器件、氧化物忆阻器件及其应用于信息存储和突触仿生等方面开展了有特色的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发表在Adv. Mat er.、Small和Appl.Phys.Lett.等国际学术期刊上。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1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项。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2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吴金辉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曾多次赴意大利比萨高师访学。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领域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例如激光诱导原子相干与其他量子现象结合导致的新机制和新效应在量子信息处理和光子器件设计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2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已在Phys.Rev.Lett.、Opt.Lett.和Phys.Rev.A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他引1200余次,H因子为22。获得长白青年科技奖、饶毓泰基础光学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吉林省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
优秀校友
孙昌璞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被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6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赵进平
极地科考专家
于197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际海洋物理科学联合会(IAPSO)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从事极地科学研究,多次赴南北极开展科考工作。
史艺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领域代表
于199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北京一零一中学物理教研组长。2013年6月20日,史艺担任太空授课地面课堂的教师,成功地配合航天员王亚平完成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与水球等太空物理实验的授课任务。2013年7月26日,史艺老师作为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中央领导接见。
化学学院
本科招生专业:化学、化学(公费师范)
历史沿革
1948年 化学系创建。 |
1999年 化学学院成立。 |
化学学院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54人,其中专任教师113人,博导53人、教授53人、副教授40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20余人次。
科研教学
多个优势学科方向
无机化学(省级重点学科):以多酸研究为特色方向,已成为我国丰产元素多酸化学研究重要基地和著名国际多酸化学研究中心之一。
物理化学(省级重点学科):以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为代表的功能材料研究为特色方向,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领域实现多项专利成果转化,并开始与企业合作新产品研发。
有机化学:以杂环合成化学研究为特色方向,近年来在国际有影响力期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并受邀在《Chem. Rev.》等顶级综述类杂志上介绍该领域工作。
常用仪器设备
经过多年建设,学院现已荣获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一流本科,在全球ESI 论文排名中接近前1‰,每年在著名化学杂志JACS、Angewandte等均发表多篇文章,并荣登杂志封面。
本科专业介绍
化学: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化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科学梦想、深厚的化学基础和关联知识储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必备的科研思维、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性化学人才,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研发及其他工作需要。
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
本科生赴莫斯科国立大学留学
化学(公费师范):本专业旨在培育适应国家基础化学教育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宽厚的化学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及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卓越的中学化学教师。毕业学生能够成为服务国家化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卓越中学教师。
本科生赴美国短期交流
本科生教育实习
厚普公益学校课堂
美丽化学展
就业升学
2019年被评为校级就业先进单位
名师风采
朱广山
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院长,多酸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民盟中央委员,吉林省政协委员,《Matter》、《Science China Materials》、《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快报》编委,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工作涉及吸附分离导向的多孔芳香骨架(PAFs)的设计合成及先进功能应用,多孔支撑膜的制备及其气体分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纳米孔材料药物传输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本领域产生了较强学术影响,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Adv. Mater.等国内外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80余篇,H-Index为71,出版英文专著2部,获得国内授权专利20余项。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国际合作等)、省部级项目等10项以及973项目子课题2项。
张 前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2月至7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合成方法学,多年来一直围绕高效、高选择性C-N键构建新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发展了多种C-N键构建新方法并将新方法运用到合成重要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授权中国专利5项。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2014年)、长春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14年)及长春市 “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201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指导教师(2013年)、吉林省首批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
优秀校友
王树涛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中科院仿生材料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6年-2000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2000年-2003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硕士,无机化学专业,师从王恩波教授;2003年-2007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物理化学专业,师从江雷院士;2007年-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博士后;2010年-2014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4年-至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仿生多尺度粘附可控界面材料的研究,如抗粘附界面材料、高效生物识别粘附界面和器件以及疾病早期诊断等方面的研究。率先提出“结构匹配与分子识别”协同的生物识别粘附效应,并用于癌症检测,比传统细胞分离方法灵敏度提高1000倍,因此获2010年世界科技奖提名。入选2014年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曾获2013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年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Nano Research在纳米生物技术领域的青年创新者奖等奖项。发表SCI论文180余篇,其中包括Sci. Adv.,Adv. Mater.,Angew. Chem.,J. Am. Chem. Soc.,Nat. Protocol.,引用12000余次。授权中国专利9项,美国专利2项。并先后在Chem. Rev.,Chem. Soc. Rev.,Acc. Chem. Res.,Nat. Rev. Mater.,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邀请综述,英文专著5章。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Nature medicine,Science Daily,Chem&Eng News,Materials Views China, Material Today,Lab Chip等亮点报道。被Nature Chemistry的“The Sceptical Chemist”、Asia-Pacific Biothech News的“People Watch”、China Science Daily等做了人物专访报道。
李桢
1981年进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全国基础教育著名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化学特级教师,吉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新教育联盟校总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吉林省教育考试院首任院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新优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康振辉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5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2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年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2019年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究工作瞄准碳量子点在高效能量转换、高效光/电催化、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知名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论文引用15000余次。一项研究成果获评“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一篇论文入选“2015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其他相关成果曾多次被《Science》、《Chemistry World》、《NPG Asia Materials》、《Current Science》等国内外科学媒体作专题报道。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特邀/邀请报告80余次。
生命科学学院
本科招生专业: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公费师范)
历史沿革
1948年 生命科学学院创建。 |
1949年 生物科学专业招收本科生。 |
1994年 建立生物技术专业并招收本科生。 |
2017年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两个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生态学被评为A,生物学被评为A-. |
2019年 生物科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生命科学学院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38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5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5人。
标本-雄鹰
长白山野外实习
学科建设
学院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可招收11个学科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并设有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本科专业介绍
现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下设生物科学(公费师范)和生物科学两个方向。2019年生物科学专业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专业获评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以“生物科学类”进行招生,学生在大二年级再进行专业方向选择。1996年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建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设有生物学“基地班”,每年约40人,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学生中遴选产生。“基地班”学生实行学士、硕士、博士择优推荐、连续培养的培养模式。
生物科学类
(一)生物科学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深厚生物学知识功底,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优秀生物科学专门人才。依托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未来适合继续攻读研究生,发展成为高阶生物科学研究和应用人才,进而从事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管理、以及教育等行业的工作。
(二)生物技术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较强的将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优秀生物技术人才。依托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未来适合继续攻读研究生,发展成为高阶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人才,在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或直接在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医药、食品等行业从事研发及技术服务工作。
生物科学(公费师范)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具备高尚师德修养,扎实专业基础,先进教育理念及教育教学实践和拓展能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依托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行本硕一体化培养,学生本科毕业后,经考核符合要求者可免试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就业升学
名师风采
刘宝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9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以色列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植物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2001年,在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生态与进化系做访问学者。
刘宝教授主要从事作物遗传学研究,包括:(1)多倍体作物的基因组进化;(2)作物表观遗传变异。相关研究工作在P. Natl. Acad. Sci. USA,Mol. Biol. Evol,Nature Biotech,Plant J,Plant Physiol,Genetics,BMC Biol等国际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他人引用超过4000次,2015-2016连续入选爱思唯尔“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多次应邀评审美国科学基金、以色列科学基金等项目;经常为Plant Cell,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Genome Biology, 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评审论文稿件。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其中多人已成为教授、副教授和专业骨干。指导的本科生创新团队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及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挑战杯”一等奖。先后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吉林省资深专家”、“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博士后”等荣誉和称号。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微进化”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生命学部二审专家,“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吉林省遗传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遗传》杂志副主编,BMC Plant Biology、Plant Systematics & Evolution、《植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植物科学学报》等杂志编委。
蒋继明
国际知名遗传学家,本领域多项关键实验技术和重要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任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在植物着丝粒的结构与功能、植物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以及植物(马铃薯)抗病基因分离和功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出的学术成绩。主要包括:
(1)2004年完成了水稻第8号染色体着丝粒的序列测定和精细结构解析,结果作为Article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这是第一个多细胞真核生物(包括人类、动植物)着丝粒区序列的测定和结构分析,被认为是着丝粒研究领域的“里程碑突破”。
(2)利用他本人建立的Fiber-FISH Mapping 技术完成了水稻1、4和10 号染色体的精细物理图谱分析,进而为这3条染色体全序列的完成和精细结构分析做出了实质性的重要贡献。因此,他作为合作者参与发表了关于这3条染色体的序列测定和结构分析的多篇文章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
(3)2003年成功利用图位克隆技术从野生马铃薯中分离出马铃薯晚疫病广谱抗性基因,有关结果发表在PNAS上;该项成果被学术界和美国农部认为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和农业实践意义的成果。
迄今蒋继明教授在包括Nature,Science, Nature Genetics,Plos Biology,Genome Research,Plant Cell,PNAS等国际顶级杂志在内的SCI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荣获多项著名国际学术奖励,并担任多项美国和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的评审专家。
宫磊
200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4年获美国爱荷华州州立大学生态与进化系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双博士学位。2015年至今,任东北师范大学分子表观遗传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学者”特聘教授、“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第六批拔尖人才第三层次人选,现任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植物多倍体基因组进化及其分子机制、植物表观基因组学的研究,在本领域权威SCI 期刊上共发表29篇论文, 包括Nature,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Molecular Plant,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The Plant Genome 等。目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科技部“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小麦等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项目,项目总经费已经到到300余万元。
魏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199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2003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2005年至2007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科进行博士后研究学习,2007年-2009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科任职JSPS特别研究员,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
孙伟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200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2009年获美国怀俄明大学可再生资源系牧场与水流域管理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任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吉林省生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草学会理事,中国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理事,Journal of Arid Land(SCI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全球变化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研究。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论文近30多篇,多数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Plant Cell Environment、Oecologia等植物学和生态学主流期刊。主持包括“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2013年获中国生态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王岭现担任东北师范大学草学学科负责人,东北师范大学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草学教指委”委员, “中国草学会草地管理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中国草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澳大利亚The Rangeland Journal杂志(SCI)Associate editor,以及《生物多样性》和《草业科学》杂志编委。 2011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5年获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974年生,多年来一直围绕草地放牧家畜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开展草地放牧生态学研究,并已在家畜采食-植物-土壤互作及其对草地碳、氮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影响方面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多样化家畜放牧对维持和提高草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重要调控作用;首次从行为与营养角度揭示了植物多样性对动物采食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干扰选择假说”。 研究成果在PNAS、Journal of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Oikos、Oecologia、SBB、Landscape Ec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上连续发表。
优秀校友
郝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植物遗传学家、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创始人之一。194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东北大学博物系,1959年6月获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郝水院士曾主持国家生物技术“小冰麦染色体工程”研究项目,和夫人何孟元教授一起,经过多年努力育成了全套小冰麦异附加系,并从中选出优质抗病的新品种,为中国北方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持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研究,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高水平论文,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揭示了众多有关染色体高级结构及细胞化学方面的新现象。
冯江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
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仿吾特聘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2001年获生态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日本筑波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能源与土木建筑水利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兼职)、吉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建成并领导着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团队,研究方向——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是东北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生态学和教育部植被生态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前期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在包括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Proceedings B、Animal Behaviour、Behavioral Ecology 等在内的学术主流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编教材2部,参编英文专著2部。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目前研究团队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14人。
聂广军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海外杰出人才
199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1999年获吉林大学酶工程实验室生物化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国科大特聘教授。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海外杰出人才择优支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纳米科技领域顶级期刊Nano Letters副主编,作为大会秘书长负责ChinaNano2019国际会议的策划和组织。获2016年中国药学会以岭药业青年科学家奖,英国医学科学院Advanced Newton Scholar;被授予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Queensland荣誉教授。长期致力于智能纳米药物用于肿瘤微环境感应和调控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通过纳米药物重塑肿瘤微环境,实现肿瘤的高效综合治疗”的学术思想,在肿瘤血管、基质和免疫调控的智能纳米药物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SCI论文115篇,获授权专利20项,包括美国专利3项,日本专利1项,转让2项。研究成果被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进行了亮点报道。科技部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201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18-2022),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其研制的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入选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邓东
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重大疾病相关的真核生物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在相关领域,以第一(共同)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部分研究工作曾分别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及“2014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李辉
长春市实验中学副校长
长春市实验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2002年获教育硕士学位。获吉林省特级教师、吉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校长等荣誉。曾获市政府特殊津贴、市师德先进个人、长春市专家型校长、长春名师等称号,现兼职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
编辑 | 张向阳 陶露露
指导老师 | 谭海洪
审核 | 吕春宇
来源 | 物理学院 化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招生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
投稿&帮推&合作邮箱
wx@n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