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长春光华学院:走出文化育人新路 服务立德树人根本

长春光华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中国教育报》| 长春光华学院:走出文化育人新路 服务立德树人根本

长春光华学院

长春光华学院

走出文化育人新路

服务立德树人根本

长春光华学院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学者将思想政治工作比作一所大学办学的“大动脉”,“大动脉”始终保持强有力的脉搏跳动是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发挥好文化育人的功能,是确保这条“大动脉”不硬化、不堵塞的关键条件,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博大精深的中华书法文化传承千年,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长春光华学院康启鹏董事长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他十分爱好书法艺术,在研习过程中注重将书法的精神内涵与做人、办学紧密结合起来,亲自开办书法讲堂,定期组织长春高校大学生书画联展等,在积极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极大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在写好汉字中逐渐形成良好习惯、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诠释书法育人魅力。在他的推动下,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日益浓厚,通过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送月饼、春节包饺子写福联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文化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大学文化不能靠复制、移植或模仿而得。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还不够长、文化积淀还不够深,更需要在文化育人上“补短板”。多年来,长春光华学院坚持实施文化荣校战略,强化文化育人功能,结合办学定位、生源特征、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逐步构建了“一个理念+五个结合”文化育人体系,探索文化育人和思政工作的契合点与连接点,在“深入”上聚力用劲,在“落地”上务求实效,努力让光华校园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高地、涵育中华文化的沃土,通过文化滋养人、感召人、教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全面落实。2019年,学校被确认为“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创新发展中心”。

一个理念

为不断传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凝练精神文化内涵,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荣誉感和使命感,弘扬“日月光华”的文化精髓,打造“强我光华”的精神力量,经广泛征求全校意见和建议,确定了“因务实而闪光,因思想而升华”的核心理念,成为学校的核心文化和办学之魂,引导着每一名光华人既保持务实进取的实干精神,又发挥智慧有效的思想力量,从而实现长春光华学院的“闪光与升华”。

五个结合

一是与思政课堂教学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努力打造“动感课堂”,在实践教学中大力促进学生“三德”养成(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把充满正能量的原创歌曲、优秀传统文化、好人好事等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文化精神的弘扬与思想政治教育碰撞出“爱的火花”,让民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接地气。如组织“公交车让座”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公德,营造让座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师生共同创作的《让座歌》获省级“最美中国”词曲创作大赛二等奖,教师总结的经验获吉林省高等教育德育研究会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奖。组织开展“家书文化”活动,很好地发挥了情感育人的作用,取得了喜人成效,多封家书在全国家书征集活动中获奖。先后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上展示,标志着光华学院的“一封家书”活动在全国高校中已经步入先进行列,逐步成为一个具有校外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以“学雷锋学好人学先进”主题活动为契机,积极引导师生员工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社会美德,弘扬文明风尚。定期邀请全国首支雷锋助残车队队长王长春、“大国工匠”李万君等来校作报告;把学习“吉林好人”列为社会调查题目,将学生的调查报告编写成书籍——《路上驶来雷锋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得到了省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是与学生养成教育结合。

组织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活动,从思想政治、性格品质、基础文明和学业素养4个方面精选22个好习惯项目为培养内容,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养成教育。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袋”,记录、评价和激励其在校4年养成好习惯。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有了明显改变,已经成为学校深化文化育人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得到省内外多所兄弟院校的认可,相关经验通过各种渠道推广。

三是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

家风家训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将一所学校比作一个大家庭,那么师德师风就是这个学校的“家风”。学校将教师养德修为工程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突破口,从品德素养和业务素养两方面设计了共20个项目,初步形成了认知领受、思考践行、总结交流、示范提升等基本活动环节,在教师实际工作中提师能、修师德、铸师魂,在传承积淀中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

四是与宣传思想工作结合。

学校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在校内构建了多终端、全覆盖的一站多屏、全校传播、辐射社会的融媒体平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发展的成就鼓舞人,以先进的榜样教育人。结合中心工作和重要节点开设专题专栏,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创作推出的疫情防控“三字经”,既有音频又有文字,既能听又能读,既普及了防疫知识和防控要求,又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得到了“学习强国”平台、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网的推送及中国日报网等媒体的关注和转载。

五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

学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六项工程”,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1.传颂民族精神,打造筑“根”工程。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无论是何种性质、多大规模的学校,弘扬民族精神都责无旁贷。学校坚持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活动,礼敬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开展“戏曲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引进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基地;筹拍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大型话剧《耀眼的弧光》,讴歌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劳动模范的时代风采和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与长春电视台联合摄制《寻脉》,与相关部门联合拍摄电影《讷殷之恋2》,展示吉林省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

2.传承红色基因,推进补“钙”工程。

学校先后承办“民族魂——致敬鲁迅诵读会暨鲁迅文化基金会长春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组织开展“红色电影展播周”等活动,组织编排展演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创作、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结合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时间点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努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3.传播科学理论,建构树“魂”工程。

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翻开经典见伟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入党申请诗”创作朗诵比赛等活动,并推动活动形成常态化;充分发挥“大学生新时代学习研究会”作用,组成“新思想宣讲团”,深入学生中宣传新思想;依托“青思俱乐部长春光华学院站”,积极开展新思想传播系列活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4.丰富校园活动,夯实强“基”工程。

学校积极开展“写给毕业后自己的一封信”等主题周记活动,“中国梦”等主题团日活动,“诚信硬币”等文明修身系列活动;组织“校园十佳之星”等评选活动;筹拍公益广告《垃圾分类》,把“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和“让更多人行动起来”体现在作品中,作品荣获2019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作品大赛及创意大赛金奖,并在吉林卫视播出。

5.彰显体育风采,推进健“体”工程。

学校秉持“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奠基”的体育宗旨,建校之初就将“太极拳”列为体育课内容,不仅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而且陶冶和净化了学生心理意志品质;成立足球、滑雪、攀岩等体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逐步凝练了“吃苦耐劳精神,竞争拼搏精神,团结合作精神,追求卓越精神,持之以恒精神”5种体育精神,体育改革一路领先,竞赛成绩硕果累累。仅近3年累计获奖301项,其中全国性奖项95项。

6.打造美育渠道,抓好“美”育工程。

学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美育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大力加强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和艺术团队建设;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青春告白祖国队形变换”表演系列活动、长春高校书画展、毕业作品展等,在公共场所布置假山、小亭、吉祥物松鼠雕像等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持在养成教育中滋养灵魂之美,在专业学习中体味科学之美,在“双创”活动中展现创造之美,在日常生活中品味生命之美,在艺术展演中领略艺术之美,积极探索浸润式美育之路,创设以美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党委宣传部 高海英

审核:党委宣传部 曹红梅

责编:党政办公室 王志亮

编辑:大学生记者团新媒体运营部 卢吾雅

长春光华学院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吉林本科院校-长春光华学院-微高校-院校号-长春光华学院-《中国教育报》| 长春光华学院:走出文化育人新路 服务立德树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