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
在吉林大学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先贤们留下了坚定、豪迈的足迹,他们的故事为我们后人积淀成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历史长河里璀璨的群星,其中蕴含的吉大精神和校园文化,让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时光流逝,历史永驻!
温暖的南风拂过吉大校园,南岭校区最先热闹起来的是逸夫楼旁的杏花大道。粉色的花树灿如朝霞。合抱粗的老杨树抽吐出嫩芽,春的希望洒满校园。九月的秋风带着北国的寒意席卷而来,杏树、杨树褪去苍翠换上耀眼的金黄。古朴的第二教学楼、恢弘的逸夫教育大楼在秋色的掩映中更显光彩。岁岁年年,花、树与建筑见证着校园的变迁,也无言地记录着这里的人和事。
2015年9月,在吉林大学工学学科暨吉林工业大学创建60周年之际,吉林大学与一汽集团联手铸建的大型标志性建筑“穿越·历程”落座在南岭校区逸夫教育大楼、基础实验楼与第二教学楼三座主楼之间的中心广场。“穿越·历程”雕塑总体造型为一辆红旗车穿书入册、倏然急转后直击长空,作势欲飞。三册叠放的书象征着吉林大学工学学科三大历史发展阶段。直指云端的红旗品牌概念车,既是学校优势学科的具象,也是中国一汽核心理念的写照,更是校企双方60年亲密协作的象征。基座齿轮造型,以机械工业的通识元素,涵盖了校区学科的基础特色。雕塑整体所洋溢的“心怀高远、敢为人先、弘毅朴厚、笃学敦行”之精神,是吉大工科人和一汽人兼具兼守和累世传承的宝贵财富,指引后来人不忘初心、无畏风霜,携手共奔自主汽车产业的中国梦。
我国汽车行业著名专家、汽车学科重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教授本科历经清华大学等4个学校,1956年毕业于原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拖拉机专业,一生与汽车结缘。出身条件优渥的华侨之家,他放弃继承家业甘愿面对生活的拮据和科研的艰辛。1971年,在解决红旗轿车高速稳定性问题的试验中,他多次驾驶时速超过140公里的轿车进行转弯试验,一次汽车前轮炸裂,他和车一起冲出了跑道。在不断尝试之后他终于破解难题,60年多年来,他与共和国汽车工业一起成长,在汽车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
我国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中国地面车辆学术领域和汽车、拖拉机专业教育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秉聪教授194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学院。在“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他报考了航空委员会的成都空军机校高级班,担任中美混合团空军第一大队机械长。1945年赴美留学继续深造。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的怀抱。1955年,他来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拖拉机专业,潜心科研、培养人才,开辟了“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为我国农业机械的科研、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塑性变形理论专家、著名的超塑性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宋玉泉教授195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他经历坎坷,文革时,他被错划为“右派”,被下放劳动时仍坚持研习数理基础理论。他潜心钻研金属物理、塑性力学及弹塑性理论,进行了“场致塑性”“金属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在粉碎“四人帮”后,他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对超塑变形及成形规律进行的系统研究中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理论体系。
我国仿生科学领域著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教授,1967年毕业于原吉林工业大学。他长期从事仿生科学与工程研究,敢为人先、勇于突破、不断创新,先后提出生物形体、形态、结构、构成、柔性、电渗、润滑及其耦合、协同等单元和多元仿生的系统理论,开拓地面机械仿生研究方向,发明多项不同于传统理念的仿生技术,并将仿生技术向其他领域拓展追求创新。他师法自然,造福人类发展,所进行的防粘、减阻、自洁、耐磨、抗冲蚀、抗疲劳、降噪和隐形等仿生研究,为农业、工业、军事等诸多领域作出贡献。
像他们一样曾为祖国工学科研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大家,黄叔培、戴桂蕊、方传流、饶斌……他们走在匆匆的流年之中,把故事和精神都留给了我们。作为后辈,我们当感受先生风采,立鸿鹄之志,脚踏实地,用青春为祖国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消息来源 | 吉林大学官微
执行编辑 | 高畅
出品单位 | 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