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秋易序、薪火相传。东北师大自1946年建校以来,历经栉风沐雨,伴随共和国一同成长七十余载,培养了一大批名留典则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一大批治国兴业的杏坛赤子、科技精英、人民公仆和商海俊杰,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书写着东师精神和“四实品格”。党委宣传部和校友工作办公室联合开辟“东师桃李”专栏,推介优秀校友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坚毅担当,以飨共勉。
吕远,1950级音乐系校友,《东北师范大学校歌》曲作者。著名音乐家,代表作有《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祖国明天多美好》《八月十五月儿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愿做蝴蝶比翼飞》《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牡丹之歌》《我们的明天比蜜甜》《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
知道吕老,源于他一首首经典歌曲,走近吕老,源于老人家80回响音乐会。敬佩吕老,源于其虽耄耋之年却依然拥有的一颗纯净的灵魂和一份老一代艺术家的责任、使命、担当。吕老是严谨的,在艺术创作上,容不得半点马虎、随意;吕老是感性的,只要是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有积极意义的事,他都会有求必应。用他的话说,这一辈子没写过商品音乐,从来没想卖钱。他认为:审美性强的经典音乐、教育性强的严肃音乐,社会性强的礼仪音乐,都是不上流行“榜”的,但那毕竟是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吕老倾其一生创作的作品,都是对时代的记录与讴歌。
疫情期间接到母校任务,写一篇关于吕老的文章,因老人家身体原因不能外出和接待客人,便有了一次东师校友间的隔空对话。
无志不成事,无勤不成志
吕老走上音乐道路很偶然。小学二年级时,父亲的朋友送给他们弟兄几个每人一个口琴,就是在口琴簧片的音阶中,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从此走进了音乐世界。吕老很感谢他的父亲,虽然自己文化不高,却一直请人来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支持他的音乐梦想。因为喜爱音乐,年少的吕老接受了系统的音乐训练,小提琴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高兴时拉,用以烘托气氛;悲情时拉,用以缓释郁闷,更深夜静时堵上窗户、塞住弦板,长歌代哭式地拉琴,可以使其达到神游太虚而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就是在这种反复训练与尝试创作的过程中,一个伟大的梦想萌发了,立志成为一名音乐家。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无志不成事,无勤不成志。吕老不相信人的天资有多大差异,倒是笃信后天努力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和吕老交谈,说的最多的就是“勤”,他说:“小时候看到别人流利的演奏技术,总觉得人家生来就不一样,但自己发奋练习后,竟然也可以做到,就十分有信心。天才不可求,但勤奋谁都有,我常常觉得自己笨拙,不像有些人一蹴而就,那就笨鸟先飞,多飞十次就是了。强调别人是天才,也许是自己懒惰的借口,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正是在这种不患己不如人聪明,惟患己不如人勤奋的意识督促并激励下,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中,吕老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100多部歌剧、舞剧和影视音乐。
万水千山走遍——
创作要根植于人民、
根植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吕老一生铸就了很多经典,屡屡斩获音乐类奖项。《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牡丹之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西沙我可爱的故乡》《七律长征》,对于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随便拿出吕老的一首歌,大家都会哼唱。面对诸多光环,吕老都把其定位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结果。他反复强调一句话:经不经典,人民说了算,经典是人民群众决定的,我只是配合国家需要做宣传工作,与经典二字无关。吕老多数作品都源于时代,源于火热的群众生活。面对解放后国家建设的方兴未艾,昨天还手持刀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脱下军装就融入到祖国建设的洪流之中。吕老因为走进,因为见证,因为感动,所以《建设者之歌》是他在工地上创作的最早流传的歌曲。“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驻马我瞭望过你,漫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克拉玛依之歌》一首歌使一座城市成为全国人民的记忆,一首歌曲使全国人民的记忆浓缩为一段历史。正因为万水千山走遍,正因为融入群众、融入生活,正因为不惧艰辛迎难而上的勇气,正因为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了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才使得这位朴素的音乐人在把自己融入“波澜壮阔”的时代之后创作出大量优美、经典的反映生活,具有时代烙印的艺术作品,也铸就了“人民的艺术家”的称号。
吕老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前期作品是为“百废待兴、方兴未艾、朝气蓬勃”的建设时代推波助澜,那么调到海军之后更是跑遍祖国万里海江,采访无数英雄人物,吕老先后创作了《雷锋的一件小事》《人民海军之歌》等大量反映军旅题材的作品。文革之后他积极调整创作方向,创作了众多诸如《泉水叮咚响》《我爱三沙》等脍炙人口的反映新时期人民生活的作品。改革开放后,顺应时代要求,吕老用了20多年时间专注于国际间艺术交流工作,他用一支笔,一腔对祖国的挚爱,担负起了国际交流使者的重任。《北国之春》《世界之爱》等作品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便是吕老一生创作的写照,他用70年的时间,用海量的音乐作品贯穿了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主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称吕老为“人民音乐家”;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傅庚辰说:吕老的作品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生动的民族音调,它巧妙地把民族风格、民族音调与时代呼声、现实生活融汇在一起,做到了天衣无缝。
母校之思,念念不忘
91岁的吕老,目前只能遵循医嘱,每日活动的范围就是卧室、书房、餐厅。对于这位曾经为了创作走遍千山万水的老人来说,禁足就如同雄鹰折翼,对长空的渴望会幻化为无尽的遐思,这其中既有对往事的追忆,亦有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和吕老聊天,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欠谁谁一个道歉,欠谁谁谁一句感谢的话,由于时空、地域以及物是人非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这种遗憾只能默默存放在心里。谈及母校,吕老感慨万千,他认为东北师大是其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说:在东北师范大学这四年教育中,有两个方面对他影响颇深。第一是浓郁的文艺思想,当时东北师大主要强调的音乐教学方向是“向民间学习”,没有师资就请艺人走进课堂,几年里相继开设了二人转、评剧,传统乐器等多门课程体系,并对民族音乐理论体系及中国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二是民族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吕老一生坚持“民族性”的创作风格就源于此。东北师大一直保持的艺术的民族性,以及开设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为吕老文艺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期间,他除了必修课,还去其他院系如饥似渴地学习哲学、文学、外语等,吕老认为,大学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同时也是各种观念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课程体系的设计,人生观的引导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谈到理想和择业,吕老说: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往往都是很偶然的。兴趣因素其实很脆弱,而责任心往往是决定性的。我刚进宣传队的时候,根本没有责任心,后来建立了责任心才开始科学地认识了文艺的许多属性。师大毕业分配时本来成仿吾校长、张德馨副校长和胡绍祖教务长希望我留校,先把学校的文艺活动搞起来,过两年再送我去搞创作,由于当时心中有个当音乐家的梦想,就强调了自己的创作愿望,最后得到了领导的批准,这使我在后来的很多年里常怀愧疚。回忆当时,主要是社会责任心和革命事业心不足所致。中国许多先贤都是因为社会需要而重新立业的。所以我觉得应当向同学们说,择业问题上,兴趣也许不应起主要作用,而对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决定性因素。这也决定了自己怎样写自己历史的事。现在的青年可能觉得国家和社会与自己关系不大,事实上不关注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就很难选准自己被社会关注的职业,也很难创造出被肯定的事业来。
说到校歌,吕老多少会有些遗憾,校歌写过两版,原版写的是佳木斯时代的东北大学,那时候东北形势还未定下来,学生生活还是在部队生活状态,其音乐风格具有一定时代性,后来又写了第二个版本,自己感觉写的不是完全理想化,校歌可以作为历史作品去感受,就好似《义勇军进行曲》,代表着一定的时代精神,与现在的风格虽有一些距离,但是具有历史性。
结语——育人、感恩、无憾
谈到人才的培养,吕老说:不要只重视技术,而将学生们在其他领域的能力架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其实更有利于孩子们未来的全面发展。我感恩母校,作为一所革命传统与科学精神并行的大学,东北师大奠定了我一生的走向,是我创作源泉的泉眼。他认为无论是生活还是理想,做自己想去做的事,就是一种幸福。年过90,吕老最常做的就是吾日三省吾身,由于身体原因还有很多作品未完成,由此也便产生了无奈之感,抓紧时间与生命赛跑,尽量于有生之年做一些应该做还没有做的事情,使生命尽量少留点遗憾。大疫当前,吕老曾经想要创作一首《生命之歌》,用艺术之美,呈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广度,以及它的无私与温度。“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祝吕老早日达成心中梦想。
采访时间:2020年6月20日
采访者:赵宏丽,我校1991级中文系校友,文学博士。现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会长、北京电影家协会青年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博纳时代影视传媒中心总裁。曾执导习近平主席、普京总统出席的“中俄友好年-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文艺演出;李长春、刘延东出席的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文艺演出”;数十个国家大使出席的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汉语桥”等近百场演出及文艺活动。拍摄电影《老师也疯狂》《疯狂一家秀》《逆时光》;电视剧《宣武门》等。
封面图|张文杰
编辑 | 薛元彪
指导教师 | 谭海洪
审核 | 吕春宇
来源 | 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
投稿&帮推&合作邮箱
wx@n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