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全校3门思政必修课、3门思政选修课顺利开课。马克思主义学院35名教师承担2个年级88个教学班、7000多名学生的思政课线上教学任务。开课一周来,教师们精神饱满,学生们全心投入,雨课堂+腾讯会议+QQ+微信的多平台线上教学精彩上演。3月9日,学校召开思政课线上教学座谈会,与会思政课教师畅谈体会,交流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谢晓娟(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学院教师为上好线上课程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一场场集体备课,一次次小组研讨,一次次围绕课程产生的争论都为线上课程的“精彩亮相”做了准备。通过网络,一端连着的是有责任有担当的思政课教师,一端连着的是求知心切的学子,后面跟着的是认真负责的教务管理人员和尽心尽力的辅导员队伍,这网络架起了共同的信仰桥梁,架起了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也带来了共同战胜疫情的力量。线上教学不仅是对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是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广大的学生必将交上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房广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当前,思政课教学呈现出三个积极变化,给我们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深入的思考。第一个积极变化是“三个转变”。一是从挑战向激励转变。二是由压力转变成动力。三是从应急逐渐向长效转变。思政课教学,1.0版是黑板+粉笔,2.0版是课堂+PPT,3.0版是课堂+网络,现在正在进入4.0版,是全网络时代,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授课,把我们带入了这个时代。要深入总结,积累经验。第二个积极变化是“四个升级”。一是教学技术升级。二是教学内容升级。三是认识的升级。四是教学理念的升级,这是最根本的升级。第三个积极变化是“四个转型”。一是教学方式转型,二是教师队伍转型,三是对学生考察的转型,四是教育管理的转型。思政课要积极应对这些变化,以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授课为契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王晓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开学第一周思政课教学顺利进行,比预期效果好很多。老师们认为线上思政课有它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教学观念新、教学方法多样、师生互动性强、教学数据全面,线上教学符合大学生特点,尤其受学生欢迎;但是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增添了老师们的工作压力。但是,老师们变压力为动力,克服各种困难,探索线上思政课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含糊。
焦志伟(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思政课运行一周以来,授课和听课的效果都非常理想,学生的满意度很高,这种满意是和授课教师的精心准备,同学们的积极上进分不开的。这是疫情影响下开辟的新途径。受信号、设备、平台的影响,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很多,个人认为直播可以和录播相结合,直播用来答疑解惑,录播用来讲授内容。
王喜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线上思政课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高需要教师积极主动且有创造性地在课前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需要教师在课中积极主动且有创造性地适应和运用新媒介;需要教师在课后积极主动且有创造性地跟踪分析学生的线上学习的各种数据,从而实现线上思政课教师、新媒介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王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师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线上教学,都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师生互动方面,要想达到线下教学的互动效果,还有一定距离。另外,通过集体备课,老师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讲授的内容上多下功夫。
邢邑开(马克思主义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我作为辽宁大学的思政课教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虽然现在的工作量比较大,但是良好的教学效果令人振奋。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团队负责人,积极组织教学团队成员进行集体备课。在培养新入职教师方面投入大量精力,通过“腾讯会议”直播方式说课,并且邀请他们随堂听课,使他们快速进入教学状态。
李正军(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在课前准备上,我尝试了多种网络平台,最终将授课方式定为“雨课堂+腾讯会议”的基本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弹幕与腾讯会议中的消息,及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后,我认真总结授课内容,将课堂上学生集中提问的问题记录下来,并通过微信群对部分问题进行了集中解答。同时,我还通过发布课后阅读书目的形式,增加学生的阅读广度,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苏里(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我积极学习并实践了线上教学,自已的经验心得有三点:第一,是抓住本质。不论线上线下,不过是教学的形式而已,其本质并没有变——是教和学的统一。第二,要依凭科技。线上教学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搞好线上教学,教师必须对相关各类科技产品进行学习与适应。第三,须扬长避短。线上教学尽管在授课的直观性、教学环境的可靠性等方面无法企及线下面授的效果,但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线上教学的长处,依然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