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好几年
我都怀念在沈师的图书馆里抢座
去博文楼上公共课
去汇文楼学英语
去南区食堂吃生煎
去东区商服逛街……
你是否和我一样
把青春留在了沈师?
我们都知道
毕业季过后
便是对青春说再见的日子
初见沈师
我从没想过会以哪种方式离别
如果你是沈师人
就和我一起来逛逛沈师
看看你离开后的沈师
变成什么样子了?
从1个半小时到40分钟
再去沈师,很羡慕现在的孩子
自从2013年
沈阳开通二号线地铁“师范大学站”
从市中心到学校只需要40分钟
当年我们都是拖着箱子
从南站坐255路,从北站坐236路
平均下来路程要1个半小时
沈师之大,大到你怀疑人生
沈师大
第一次来的人都会疾呼:
太大了,尤其是校门!非常大!
记得刚进校园
老师说沈师的门大到不好拍照
等你们拍毕业照的时候
会发现——
离近了,只拍到人,拍不到字
离远了,只拍到字,拍不到人
当然,你也可以这样
正确拍照方式应该是这样
沈师之大,从南区走到北区,认识路的也得走四十分钟。一年之前,还没有共享单车的时候,基本上靠走。
校门口有校园小巴士,上车1块钱。记得之前是敞篷的观光小电动车,从门口到东区,清风拂面,特别凉快。
走进沈师校园,左手边最明显当然是古生物博物馆,很高大很威猛,它是2011年5月开馆,之前毕业的学生都没见过吧,很有远古气息。
右手边的星晔会堂和古生物博物馆交相辉映。
当年没少在这儿当观众,参加大合唱。
6月的沈师,依然那么凉爽。沈师的小路很多,好像在引领你从人潮涌动、车水马龙的大世界通往静谧安逸的象牙塔小世界。
有些还在,有些不在了
来到南区商服了
东区商服比这里还大
当年来这里的次数
比去图书馆+去博文+去汇文+……
总和还要多
吃穿住行都能在这儿解决
食堂的外面,还有一排小饭店。这些年来,小饭店换了好多家,唯有一个饭店屹立不倒,就是“川辽菜馆”,他家的雪绵豆沙是别人家没有的。
南区商服后面就是寝室楼,不出所料,门口果然有大哥在修路呢。不知道为啥,寝室楼门前年年都在修路。
走进商服,这里的商品价格跟五爱有一拼,化妆品比网购还便宜。
当年西瓜从1片1块,已经涨到1片3块。从沈师毕业后,再也没吃过水果店老板切好的水果。咋说呢,上学的我们太幸福了,也太懒了。
沿着楼梯走上去,就是南区的美食天堂。
在沈师食堂,你想吃啥有啥,生煎是5块钱一份,份饭8块钱起,而且肉给的特别多……
看看这些店牌,你还认识几个?
在这里,八大菜系绝对有,而且价格全市最低!而且味道特别正宗,当时觉得在这里干活的师傅都是深藏不露的……
沈师当然不止这一个食堂,从商服出来,就能看到这个食堂,里面的米线、紫菜包饭、小丸子都特别好吃!
永远的孔子像
永远的时代广场
每个校园都有一个代表性的雕塑
沈师自然离不开“孔子像”
每天无数学子在孔子像身边来来去去
回沈师即便你看不到老师
却总能见到他
孔子像的左边是荷花池,每年9月份,这里的荷花开的最好,春昭鸟语,夏日蝉鸣。
孔子像的右边一个个小篮球场,当年我们在这里上排球课、篮球课、轮滑课、还有太极拳……
远远地看着这些活泼的篮球少年,想起自己曾经和他们一般无二的青春,心里便泛起一丝温热。
沈师的时代广场还是那个时代广场!还有喷水池,这里每年只喷两次,就是开学的时候。
汇文楼还是那个汇文楼!当时我们在这里学英语,上专业课,还在这里考试……印象最深的还有放在二楼的,一个很破旧的投币咖啡机,只需要投入1块钱,就能得到1杯咖啡。
这一次抱着怀旧的心情上到汇文楼二楼,却发现当年那个旧旧的咖啡机已经换成新的了,顿时感觉有些失落了。
博文楼还是那个博文楼!只是外表更漂亮了,当年学马哲思修毛概……还有专业课也都在这里。
里面教室的桌子还是当时的桌子!午饭后趴在书桌上睡一觉,醒来是不是还会遇见那时的你们呢?
广场的面前,就是沈师的图书馆。毕业后,再跟人家谈起图书馆,都要说沈师的图书馆是最棒的。
那些年,我们泡过的图书馆
说沈师图书馆
是沈阳高校里最美的一个
一点儿都不为过
一层简直就是热带雨林,小桥流水
锦鳞游泳,翠竹环抱……
沈师对学生是很人性的,晚上没有自习课,和硬邦邦的博文楼汇文楼相比,有空调的图书馆更让你感到舒服。而且本科生可以借20本书呢,借期15天,这在别的学校都是没有的。
这里一直开到9点多,晚上经常是灯火辉煌,考研之前这里人超级多,学生“凌晨排队抢座”还上过新闻……
记得这个白色小柜吗?当时很多人都排队租小柜,里面放着水杯,座垫,还便于把书包放里面好去借书。
期末的时候,这里连图书室都是学习的人。女孩拿着小本在过道里来来回回地一边走,一边背题,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沈师的小路
音乐厅的歌声
汇文楼旁边走过去
这里上课的时候总是静悄悄的
下课之后挤满了需要换教室的同学
沈师的小道四季都很美
尤其是夏天和春天
再往前走,就是体育场,想当年咱军训、开运动会都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少年在这里三步踢球。只要天气好,这里总是充满人气,这里就是男生的战场!
体育场的旁边就是商学院,沈师著名的“白宫”,十分气派。旁边修建的小花园,给“白宫”又增添了气势。
白宫旁边的这个田家炳书院,就显得很不起眼了。当年小编就在这里上课,朴实无华的教学楼里面,正是我回不去的过往。
走到这儿就能听见音乐学院的歌声了,每年音乐专业的学生都会把毕业演唱会海报贴在商服里,随处可见,那是一场郑重其事的毕业礼。
音乐学院的前面就是一片静谧的湖畔,这里常常有野鸭和天鹅,我写这篇微信的时候,才知道它叫梵玲湖。你是不是也才知道?
沈师之大,大到你怀疑人生
梵玲湖旁边就是红烛园
每到冬天,梵玲湖的野鸭就不见了
我们都猜测是不是送进了
红烛园
梵玲湖没有荷塘月色,却也宁静如画。常常有人在这里进行疯狂英语或者是疯狂恋爱,湖边还修了小小的动物园,我们去的时候,正好碰上孔雀开屏。
再往里走,就是东区商服了,对于远在市区的我们,这儿就相当于中街太原街,没时间去市内,只能来这里逛逛。
商服里面五花八门,足够你逛一阵儿了。有在这儿卖了五六年的老店,也有的是毕业后舍不得离开学校,于是驻扎下来开个小店,日夜相守,也是一种幸福。
沈师的食堂有很多,大大小小有6个,芳霖园应该最大的一个,有时候逛完了东区商服,就来这里饱食一顿。
芳霖园的美食超级丰富,每天中午,你总是很纠结,是吃粗粮细做、手抓饼、兰州拉面、鸭血粉丝、烤肉拌饭、米线、烀饼、干锅、炸酱面、重庆小面、铁板饭、杂粮煎饼……同学,你到底要点啥?
点完之后就在窗口准备好味觉,痴痴地等。从沈师出来的人,嘴都特别叼吧,谁让咱有那么多可选的。
从东区出来,又去了北区,感觉这里可能是沈师最生活化地方。有准备实习的大四学姐,有滑板少年,也有饭后遛弯的情侣,就好像是普通住宅生活区一样。
北区食堂是离教学楼最远的食堂,但这里是全沈师唯一一座有电梯有空调的食堂,爽得很!
这里的美食,有没有很心动啊!五彩斑斓,想吃啥有啥。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那些地方,你都去过吗?
当年上学时候
看别的学院的建筑
都像见到不认识的外院同学一样陌生
可是这次来沈师
去哪儿都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
图书馆旁边的小树林好像比走的时候更茂盛了一些,也更绿了一些。回母校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喜欢从每个地方说起,像个老前辈一样,指指点点地说:“这地方原来是啥样子的……”然后从那些年说起。
想起大一时的军训,仿佛就在昨天,只有1周的时间,无论男女都晒得像个汉子。
可是转眼间,毕业典礼的钟声就敲响,习惯在星晔会堂当观众的我们,没想到,有一天主角也会变成台下的我们……
毕业是一场狂欢,庆祝繁琐的毕业答辩终于结束,每个人都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奔向美好的大人世界。
从此,你将揣着毕业证书走进人生下一个阶段,好像大学四年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故事,所有的场景都浓缩在这两本证书里。
那时候,你还懵懵懂懂,不知道毕业是什么意思……
然后退校,把寝室收拾的干干净净,空空荡荡,撕不掉的海报像一张失物招领,目送你远去,从此再也不回来……
告别沈师的日子里,你渐渐地学会随遇而安的生活。上班、下班、结婚、生娃……被沉重的事情所打击,也被袖珍的烦恼所困惑。生活中遍布的细刺,将你磨得粗糙而平静。
偶尔也会想起沈师,才感觉到,毕业并没有那么美好。
你更加怀念十八九岁到二十多岁的日子,那时候每天醒来,世界都是你的。出门就是鸟语花香,朋友住在隔壁。心仪的对象,你想遇见,总有办法遇见。
毕业之后,又回去好几次,可是每一次都发现沈师有新的变化。多了好多雕像,多了好多建筑,连动物园里的动物也多了好多。
嘴上说:“比我们原来好多了……”
可是看到这些变化,有些惊喜,也有些难过。
想起来当初在学校里为一些事儿吵过闹过,如今离开学校后再回到这里的时候,发现有的还在,有的已经不在了。
那种感觉就好像,有些东西曾经填满我的整个生活,可如今消失了,只留下几个取走后的空印。
沈师,你变得越来越好
可我有些希望你慢点儿变
我还有好多同学,毕业之后再也没回来过
某天归来,他们会不会都不认识了?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有一种悲伤叫
你待过的地方永远是刚好在你走的时候变好
最后,走出校园的时候,经过了这个医疗保健中心。还记得吗?当年入校体检和毕业体检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还记得,毕业体检的时候,大夫看了看我入校体检的体重,叹了口气,说:“你这四年过得不错,一斤没掉啊!”
我:“@#@……”
最后放弃挣扎,“您说的对。”
那确实是我人生最不错的四年。
四年,不长不短的时间。
那时的你,单纯的一尘不染,信心满满,无所畏惧。以后你也会去到更大的世界里,偶尔回想起曾经那些风一样的少年们。
没错,那些年遇见的少男少女,都是最好的男孩女孩。
从大学离开之后,我总在想一件事。
就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离开后的沈师,到底是什么样子?
现在我过来看到了,
我在这个学校每个角落都好像能看到你,
就像我在这个学校每个角落都能看到我自己一样。
我的学号是06034003
同学,你呢?
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回忆!
内容来源 / 文字沈阳网新媒体部,摄影沈阳网新媒体记者孙佳妮
部分图片水印即为图片作者 (沈阳网整理发布)
转自栋察楼市微信公众平台(原文有删节)
编辑 / 陈晓雪
编审 / 谢灵玥
策划 / 卜欣宇 邹春晖
▽往期精选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