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栏:
我为祖国守边疆
克孜勒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中国版图最西端。这里地跨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90%以上为山区,被誉为“万山之州”。牦牛、苍鹰,在这片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生命禁区里,顽强地抗争着。而祖国版图上阳光最晚落山的地方,位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的克州乌恰县吉根乡,既是热衷摄影的背包客们拍摄风景的理想之地,更是祖国最西端的门户。
在这里,有一群衣着简朴、皮肤黝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基层干部,他们在祖国边疆的最基层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竭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白天黑夜,没有私心杂念,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奉献当做本分……在这一群不像干部的干部中。
有一个特别普通,但是又被大家认为不普通的女子,一个爱穿迷彩服,说着一口重庆风味的维吾尔语,工作上雷厉风行但又略显腼腆的女子,她是北方民族大学2015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吉根乡主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陈邹凤。
心之所向 行之所往
在北方民族大学读书期间,来自重庆的陈邹凤留在同学老师心中的印象,是个平时性格温顺,长相甜美但做起事来却有股子犟劲的川妹子。
而在陈邹凤心中,在母校读书的时光是快乐的、短暂的。北方民族大学既是她的精神家园,也是她的福泽之地。在这里她播种理想,在这里她扬帆逐梦,在这里她收获爱情……
作为民族院校,北方民族大学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为使非母语学生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特别是为了使那些准备将来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大学生,既会汉语,又懂得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能够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服务,学校面向非母语学生开设了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三门少数民族语言通识课。
2012年春季学期,怀着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好奇和向往,陈邹凤选修了藏语课程。说起这个,她还连连感叹:“要是当时把维吾尔语也选修了,现在工作起来,就方便多了。”
2013年七月,由于学习成绩优异,陈邹凤和一起选修藏语的十余名同学,作为优秀学员,被选为学校暑期藏语言实习队成员,前往西藏进行语言实习。
在老师和当地向导的带领下,他们前往了日喀则、拉萨等地进行藏语言实习。在途经日喀则时,同学们在农庄与当地藏族人家进行了热烈地联欢。大家相互用藏语询问对方的情况,一起品尝青稞酒、奶渣等藏式点心,一起欢唱,每个人都表演了节目,既表达出民族大团结的友好情谊,又练习、学习了藏语。最后在热烈地音乐伴奏下,同学们穿起藏袍,与藏族同胞一起跳起了锅庄舞,此情此情,给在场的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返回途中,在海拔近五千米的山口之上,利用停车休息的机会,队员们与当地藏族同胞交谈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高山顶上银白色的冰川在阳光下发出璀璨的光芒,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之外,找到了成长的途径。回到拉萨后,同学们利用一切机会,与当地人用藏语交谈,如购物时用藏语询问价格,吃饭时用藏语表达谢意,在街上用藏语问路并表示谢意。
在领略祖国壮丽山河,了解藏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通过于当地居民的交流沟通,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于是,在陈邹凤心里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一定要好好学习,有机会一定要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当然,她此行还有一个收获,同行的杨树钱是她的同班同学,一路上的朝夕相处,使两个人的关系从互有好感到感情迅速升温,结为恋人。
2015年临近毕业之际,陈邹凤、杨树钱参加了新疆自治区组织部的招聘宣讲后,主动报名前往南疆乡镇工作。7月,他们二人和本校17名同学统一进疆。其实,男友杨树钱原本已通过无锡一家企业的面试。因为陈邹凤的坚持,这个贵州男孩选择与心爱之人,一起赴疆工作。当初只是一个触景生情,懵懵懂懂的想法,在这一刻,终于落地生根,也必将在辛勤汗水的浇灌下,开出美丽的戈壁之花。
用热情植根基层 用实干践行使命
陈邹凤的父母都是在潼南县老家务农。虽说家里三个孩子,但身为长女的邹凤,是爸妈的眼中的宝贝女儿。听说大女儿选择到南疆基层工作,父母有些不情愿。陈邹凤这样劝慰家长:“新疆特别需要人,需要建设,我作为一个大学生就应该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父母看到她这样坚定的态度,又高兴又忐忑,嘱咐她:“你是农民的孩子,去了背井离乡的地方,要踏踏实实工作,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服务,莫摆架子……”
没事的时候,陈邹凤总爱哼几句“”刘大哥讲的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几句唱腔。其实,了解她的人觉得,这话放在她身上恰如其分。从书声琅琅的校园“转战”到工作复杂繁琐的基层乡镇,变化之大,跨度之大,一般人真还吃不消。可这个女孩子身上的拼劲,使她干起工作来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几年下来,她的表现让男同志们都心服口服地竖起大拇指。
刚下基层,她分到全州较大的一个乡——皮拉勒乡。刚到乡里,她被分配在办公室负责内务,常常有老百姓来办事。由于听不懂维语,不明白乡亲的意思,没有少闹出乌龙。面对恶劣的环境,语言不通的交流阻碍,她没有气馁,没有灰心。乐观的她,为了得到群众的认可,为了尽快适应基层,就利用下班时间走村入户。不会讲维语,就手脚并用地比划,想说啥提前查查维语词典,先把功课做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地她就能与当地群众进行简单的对话了……工作中,她用心用情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和老百姓一起喝酸奶、啃馕,与他们一起劳作,在克服“跳蚤关”“语言关”后,很快便和老百姓热络起来了。她没有交通工具,但是只要走在路上,就有老百姓把摩托车亦或是电动车推过来“巴郎,哪个地方去,我的车子坐一下”,她自己也说不清什么时候开始,她成为了全乡群众的“巴郎”。有乡亲笑着和她开玩笑说:“你到了我们新疆,就是我们的亲人,你也取个我们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吧!”一旁的其他乡亲则连连拍手:“小凤这个名字就好,她就是飞到我们这里的一只凤凰,会给我们带来好运和福气的。”
2017年底,她到吉根乡任党委副书记,刚宣布完任职消息的当天,她就和政法书记一起到边境一线,对全乡的边境建设及维稳重点进行了解。吉根乡紧邻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线长,有不少通外山口和河口,守边任务艰巨,为了尽快摸清情况,她坚持要在一周内跑遍全乡的通外山口和河口。10月的吉根已经进入冬季,新下的雪和未化的雪堆积在一起,风一吹,山口的雪打在人脸上生疼,吹到脖子里,不一会儿就和皮肤上的热气凝结成霜了。但很快,体温又开始使它融化。就这样,每次从山口上下来,她想换掉冻硬得像钢板的衣服裤子,都得费好大的劲。即使这样,她在最短的时间里走遍了吉根乡的角角落落。她高度重视边境武装力量的配合,重视护边员队伍的建设,联合边防连队和边防派出所组建了基干**连和情报收集班,团结全乡**,奠定了全乡和谐稳定的基础。
她在工作手记中这样写道:“2017年10月5日,今天终于将全乡所有的山口河口都走完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还真是不可思议。我爬上了海拔4100米的山口,见到以山梁为界的国界线,见到了展翅翱翔的高原雄鹰。我下到了克孜勒苏河的河滩上,看到这红色的河水明白了“克孜勒苏”的含义,“克孜勒”是红色,“苏”是水,但是我依旧好奇这水为什么是红色的?在前往各个山口的路上,有些地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有些地方是悬崖峭壁、有些地方又是广茂的草原,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见到过的,以后我就要在这片土地上开展工作了,心里很是激动,但也感受到了肩膀上的责任。吉根乡是个边境大乡,也是个贫困乡,乡里有2个深度贫困村,一手要抓稳定,一手又要抓扶贫,对于初来驾到的我来说是个有挑战的工作。所以我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将自己一切奉献在这里。”
刚来吉根乡时,她总觉得自己年轻经验不足,害怕自己掌不好舵,导致全乡的工作跑偏。此时,已经能用维语和老乡简单交流的她,又开始努力学习柯尔克孜语。她口袋里时常装着一个小本本,遇到老百姓就聊聊乡里的发展,听到意见和建议如同得到宝贝记下,她常常说“年轻人就是要多学习,身边的任何人都是我的老师”。吉根乡是深度贫困乡,偏远牧业乡,要脱贫致富紧靠传统放牧是行不通的,她把帮扶干部、贫困户、结亲干部联系起来,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因户因人施策,用好“一线护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的政策,运用品种改良和发展养殖合作社对传统畜牧改造升级,谈及此,陈邹凤兴奋地说道: “吉根乡贫困户原有1021人,去年已经全部脱贫。这是牧区乡,没有农业。全乡牲畜总共24800多头。羊最多,存栏数在24000只左右。我们这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人均能有1300多元,加上牧民们牧养牲畜的收入,以及当护边员的工资,现在收入还是不错……”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她把习总书记的这句话深记在心,把民族团结与稳定、扶贫共同推进。调至吉根后,遥远的距离加上工作的繁忙,能去一趟皮拉勒乡看望亲戚是难上加难,但是在她的心里却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只要有空就打电话询问亲戚们的状况,她早已经成了他们的亲人。到吉根后,她主动要求再分两户亲戚,工作再忙再累,她都会抽时间去亲戚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柯尔克孜风俗习惯,用真心拉近距离,她对乡干部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用心去和群众交流沟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才会不断拉近”。2017年12月18日,她的亲戚吐尔洪江·托昆的小女儿突然发起了高烧,一直哭哭闹闹。因为,在家时帮父母带过弟弟和妹妹,她害怕孩子高烧不退引起小儿抽风或是更严重的后果,立马找车送小孩去乡里的卫生院。到医院量体温一看40多度,吓了大家一大跳,都在庆幸送医及时。工作了一天的她,强忍着困意,陪着小女孩输完了医生给开的5瓶多的吊液……凌晨从医院出来,她就趴在办公桌前眯了半个小时,又投入到了第二天的繁忙工作中去。
驻守西陲门户 建功立业边关
在众人的眼中,陈邹凤是个爱说爱笑,工作起来火辣辣的川妹子。可当记者问起她,来到新疆后有没有哭过鼻子时,小姑娘沉默了片刻,说道:“当然有。当然,也只有一次!”被问及缘由时,陈邹凤感慨地告诉记者:“2018年,我们从2月初一直在开展入户住户工作,广大干部牺牲了属于自己的一切时间在做群众工作。有的干部半年没有下过山,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她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工作再累也能坚持,只到一天,我们乡的一个干部,晚上还在给我汇报工作,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就生病了,一到医院就被报为“病危”!我当时就哭了,感觉第一次离生死这么近,后来经过治疗,这名同志终于保住了生命。”
谈起远在4200多公里外的重庆潼南的父母,陈邹凤说自己很惭愧。她说,“太忙了,经常顾不上给老人打电话。爸妈电话打过来了,说不上几句就挂了。晚上回家躺在床上想打电话,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又早早休息了。父母现在总惦记着让自己生个孩子。经常叨念着老家,她的这个同学的孩子几岁了,那个同学又生老二了……”2017年,陈邹凤和杨树钱参加了县里为9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现在,杨树钱在离吉根乡20多公里的乌鲁克恰提乡工作。两地不远,夫妻俩却因为工作忙碌一个月难得见上一面。邹凤和小杨商量着,先把工作干好,再生孩子。
对于三年的新疆基层工作,她说“在农区我下地干活抢收抢种不退缩,在牧区我策马扬鞭巡边踏查不畏难,工作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我坚信,只要努力奋斗,一定能完成党组织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我会把爱国爱疆作为一生的信仰,扎根祖国边陲,奉献祖国边疆”。如今,吉根乡的边境管控,六位一体,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等工作,在她和其他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展现。
她用实干化实绩的无私奉献书写着卫国戍边的赤子之情;她用信任换信心的勇往无前阐述着脱贫致富的必胜决心;她用真心换真情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维护团结的关键之举;她用敢承诺敢担当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及干部们的尊重与爱戴。平凡的她,在这片热土上励志要做出不平凡的事,凭借着一颗坚强、勇敢、不怕吃苦地劲儿让这里的老百姓及干部们对“90后”的她有十足的信心。
编辑、审核|唐万勇、李高峰
监制、审核|金华
民大记忆|时钟倒流,让我们再看一遍民大的十二个月
民族风,团结情 | 从打量到传承,这个汉族女子与苗族服饰结缘40年
关注 | 专题节目《榜样3》
校长郭郁烈在《中国民族报》上发表署名文章
我校“每天一分钟”自我教育计划如火如荼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