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院校、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首届省级文明校园、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单位、省属高校绩效考核优秀单位。
学校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多,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承担单位。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办学特色,顽强拼搏、砥砺奋进,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培养出十余万中医药人才和健康服务相关专业人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医精诚,努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拥有31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法、教育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二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二级学科;拥有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中医、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与40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争创一流,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重点培育专业群;3个专业(群)获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建成10门在线开放课程上线运行。
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敦厚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鲜明特点,涌现出一批获得“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的优秀学生。在第二届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总决赛中学校获得总冠军。在全国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金银花新品种培育与种植技术推广项目获得大赛金奖,这是全国中医药院校自大赛举办以来首次获得金奖。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3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4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山东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68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8项,连续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建校以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励的科研成果共计29项,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
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新征程再创新辉煌。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努力在服务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征程中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奋力谱写一流学科和高水平中医药大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