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的传承与出新
——写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之际
潘天寿先生是 20 世纪中国画的杰出代表,在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冲撞与交融中,在中国画面临形式、精神与传统割裂消解之际,坚持从传统出发,主张从中国画内部进行创造性转换,把握由“传统”到“现代”转化的内在逻辑体系,建构了中国画传承出新的艺术思想,展开了一系列创作与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启示深远。今天,我们纪念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不仅是重温他对于中国画传统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历程,更是进一步认识他立足和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的立场和自信、发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宏志及其按中国文化的规律,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导向的独立发展意识,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坚守文化自信、振兴民族精神等中国文化问题。
潘鲁生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合影
“画者,文之极”,“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特定表现形式,包含丰沛的民族文化和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潘天寿先生曾指出,“一民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的关系”,“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作为20世纪中国最具传统风范的中国画代表人物,作为立足传统文化的画家中最具有“现代意识”、变革精神和文人气质的艺术家,作为以创造性实践推动中国画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的大家,在东西文化剧烈冲突的历史背景下,潘天寿先生相信民族绘画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持续发展进步的可能,不同于简单以西方的写实主义把中国画纳入再现艺术体系或以西方的现代主义观念来改造中国画,他始终以“振兴民族精神”为核心,围绕“振兴传统绘画”展开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以深刻的理论自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和深入的人才培养,回答了现代中国画家如何应对西方艺术挑战以及如何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基本问题。
潘天寿 《雁荡山花图》 122×121厘米 1963年
作为传承出新主张与实践的典范,潘天寿先生的思想和实践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寻根求源,追溯中国画发展史。以史为鉴,潘天寿先生对中国画的思考,是从中国画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出发的,深入绘画发展史寻找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演变的必然原因和过程, 探索传统艺术文化的“原型”结构,传承其文化内涵,以新材料、新技法加以表达,从而由中国画内部进行改革,并进一步在学术上成为可与西方绘画进行对峙和交流的画种。
二是知己知彼,在深刻比较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潘天寿先生坚持民族绘画的本位立场,“在确立了以民族绘画为主体的情况下,再来谈从外来文化中获得滋养和发展”。他反对生搬硬套、抄袭模仿“欧美风格”,对东西方艺术进行深入比较,在深入分析东西艺术源头论的基础上,主张在学习借鉴、批判吸收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创造发展。正如他“以尊重民族绘画为前提,将西画写生转化为中国画的写生,以开放而自信的心态在狭缝中寻求中国画的自我发展,在当时否定中国画传统的潮流中证明了民族绘画获得新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由此也奠定现代中国画教育的理论基石。
潘天寿 《梅月图》 182×152厘米 1966年
三是把握根本,守护民族主体精神。潘天寿先生深刻把握花鸟、山水作为民族文化心灵和历史情感寄托的意义,重视格调、气度和意趣,继承传统文人画的神髓。如有评论指出“潘天寿艺术的最鲜明特点,既不在其对传统语言手法的革故尚新,也不在其画面样式的追随时代这两点往往构成品评现代性的标准,而在于通过整个作品的形式审美所彰显的民族性立场和‘传统出新’的艺术理念”。
四是传承出新,创新艺术形式语言。把造型、笔墨、构图作为体现中国画主体精神的形式语言加以传承和创新,包括将金石笔法从花鸟画转移到山水画创作, 重视以墨为主的表现方法,从篆刻布白中找到构图的新方法, 讲究边角构图, 精密布白,充满张力,在传统的三远、龙脉构图法之外开辟了新的构图空间,在“六法”之后提出了中国的构图学。
五是画随时代,饱含生活的生机。绘画是对时代和人的精神的体现,潘天寿先生强调艺术与自然、与生活的关系,强调要反映时代。他的“骨架结构”“一味霸悍”“强其骨”在趣味与格调上体现了时代的雄强气象,强化了刚健质朴的民族情感,充满了内在的生命力。
潘天寿 《烟雨蛙声图》 68×135厘米 1948年
潘天寿先生重视对传统的阐释、重视中西比较、重视以“奇趣为宗”创新艺术语言、重视写生及表现时代气象和人格精神,实现了其不同于西方绘画而有民族风格、不同于前人面目而有新的创获、经得起社会的评判和历史的考验的中国画主张,以深刻的理论自觉指导创作实践,并切实推进艺术人才培养,坚持中国画教学的民族性、独立性、建立自己的体系,走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影响。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中华数千年积淀的文化传统就是浩瀚之海、雄浑之风,在民族文化复兴的新的历史机遇和征程上,纪念潘天寿先生,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振兴民族精神为使命,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和教育实践中探索推动中国画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波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按:适逢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5月2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浙江省政府主办,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承办的“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展览及学术研讨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应邀出席。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