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喜迎建校45周年之际,党委宣传部、工会、团委主办,人文艺术学院党总支承办了“我与山工艺”主题征文活动,收到作品300余篇,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14名。以下为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东仓 历山 北大山——写在山东工艺美术院校庆45周年
徐思民
▼
被邀请为校庆45周年写一篇《我和山工艺》的文章,稍事悟顿,应允,不能拒绝的理由是,她45 ,我44,虽然交稿时间不足48小时。
山工艺成立于1973年,我1974年入学,毕业留校至今。虽不才,但经努力,于2016年在教授岗位上退休。山工艺的发展可以说全程经历,所以经常有人说你就是学校发展的活字典。这话很夸张,溢美了,自己有数,其实是能力有限,无处可攀,得以和学校捆在了一起,从东仓到千佛山(古称历山)北麓,又到北大山南,一直走到今天。
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物,相处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情感,这是常理,我不例外,千丝万缕,割舍不断,所以退休两年多了,还时不时在食堂吃工作餐,当然是因为有课,不是蹭饭。情感容易升温,不容易迅疾烟消云散,纵然退休后并无不适之感,况且还有新欢——外孙,却容易不时地梦回北大山,究竟和她相处了44年,觉着还像是工艺美院的一员,这丝链,用语言表述很难。
我家在济南的东北方向,归属老历城县。1974年10月8日,骑着自行车,带着铺盖卷,揣着入学通知单,踏进了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山工艺前身)的校园,从此与她结缘,求学、毕业、留校,驻村、从政、上讲坛,一路走来,一路向南。
今天的山工艺,一般说有三大发展阶段,这认识不准确,其实经历了四个层面,从技工到中专,再从分院到学院,这段历程走了20年。中间的分院是与山轻工(今山东齐鲁工业大学)的一段未谋面的姻缘。我跟着走过了这些阶段,见证着她的发展。技工学校的成立逢其时,分院的挂靠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学院的挂牌是行业转型的必然。山东工艺美院的发展,顺风驶船,感受了工艺美术行业的变迁、迎接着知识经济的爆炸、介入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历届掌舵人审时度势,使工艺美院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师生共欢。
我见证着她的发展。从东仓的不足十亩校园,到历山脚下的号称百亩庭院,至今天,已达近千亩坐落在北大山前,地域辽阔了很多,呈东西绵延。最初的两届在校生不足百人,现在已七八千学子同时活动在两个校园。从最初的两三个专业,到拥有十个二级学院,还有多个研究、设计院所。从原来的只是设计艺术(工艺美术)实践教学,到今天的一体两翼、文理并驾。从开始的只是市域招生,扩展到全省再至全国。作为一个学校,45年的历史并不算长,蓦然回首,弹指瞬间。但从规模的壮大、专业的增加看,不能不说,是‘不见来者’的发展。
记得1982年暑假学校从东仓南迁,开过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新任院领导曾十分豪迈的宣言,“我们要把学院规模发展到在校生500人,你们这些中专的老师,经过努力会成为大学教授!”我们听了都很受鼓舞。所以在新校园的建设上,师生齐心协力,种树修路打扫庭院,人人觉着是应尽的义务。哪曾想,如同中国经济的腾飞,学校规模已经翻了几十倍翻,种树修路打扫庭院都有了专门的队伍,不劳师生出力流汗。
我见证着她的发展。教学手段的变化是切身经历。我从1981起承担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是公共课。初始一届学生40人左右,经常在他们的教室里讲演。理论讲述必须有形象资料的展示,印着文物图片的明信片、专业杂志的插图、相关画报,都是我收集教学挂图的来源,还有自己临摹、拷贝的传统器物、纹样等。每次上课,除了拿着讲义(其实最初是备课讲稿,后来是钢板刻字油印,再后来才是在刻字印刷社花钱油印的讲义),还要用书包背着或用小绳子捆着收集的图片,便于讲到哪一部分时举起相应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以加强形象记忆辅助理论理解。大约1985年前后才用上了幻灯机,上课时卡槽里放上“正片”,咔嚓咔嚓地将图片影子打在墙壁上,可以让学生想多看几眼就看几眼。用电脑插优盘,通过投影仪将PPT课件打在屏幕上已是相当后来的事情。我所编写的教材也经历了从油印到铅字排版再到照相制版,渐渐地没有了油墨飘香。21世纪初已正式出版并几次再版。
由于师资的不足,也有思想上的认识原因,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艺术理理论课只开设了中国工艺美术史,八十年代中期才增加了中国美术史,美学、艺术概论、设计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则更晚。较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是在1999年成立成立艺术设计学系之后——今天的人文艺术学院。
办学层次的增加和专业拓展我也是经历者之一。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期,学校开始举办成人教育,第一届是89级夜大。为了发展成人教育,在1994年成立了成人教育办公室,副处级别,归属教务处管理,安排我负责。从一个专职教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双肩挑”(此前四年已在教务科做过几年行政)。1999年学校拓展办学专业,我又被转岗到新成立的艺术设计学系继续“双肩挑”。说这些,并不是简单的履历介绍,揭示的是我所经历的学校发展的一个方面。
我见证着她的发展。有缘,在工艺美院。
值校庆,回忆满满。只是仓促捉笔,只能随手捡拾几个碎片。
校训赞
造型艺术学院 申乐
▼
漫步在历史的长河,看那络绎不绝的过客,
里程碑在不断地镌刻,镌刻的是悠扬的赞歌;
驻足在长河的水畔,在里程碑前引吭高歌,
歌声中最优美的旋律,是匠心在给勤劳定格;
这时的匠心很温婉,生怕爱情的结晶,
受到岁月的波折;
这时的匠心很柔和,就像月圆时的皎洁,
生怕黑夜的云朵,掩盖浩瀚的银河;
这时的匠心很神秘,就像罗布泊的楼兰,
生怕世间的喧嚣,惊动她安眠的大漠;
这时的匠心很脆弱,就像莫高窟的神佛,
生怕信仰的彩色,脱离它依赖的躯壳;
这时的匠心很坚强,就像珠峰岗的将士,
捍卫祖国的山河,展现他英姿的卓越;
待到他成功的那刻,战胜他所怕的一切,
无畏前途的坎坷,做锲而不舍的拼搏;
匠心是美玉的曼妙,雕磨琢刻都是美的诉说;
匠心是屋檐的高翘,亭台楼榭彰显美的愉悦;
匠心是瓷器的惊艳,杯瓶碟碗击起美的波澜;
匠心是千年的积淀,古老文明唤起大美无边;
坐在匠人的案前,抚摸时光的宁静,
重复而不间断的,是那年华的流声,
匠心筑梦是文明的传承,精益求精是执着的信念;
站在岁月的风口,接受光阴的洗礼,
永恒而不消逝的,是那匠心的卓越,
天工开物是大自然的恩赐,匠心独运是工美人的魂魄。
工美赋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王天奇
▼
崮山北望,济府之阳,星分元枵,虚宿入危。圣人乡邦,山工艺之美院兮;艺苑大咖,美术之圣地也。筚路蓝缕,孙先生办学于济府;继往开来,潘校长施教于长清。建筑迥异,开张美院之特色;工艺非遗,昭展艺术之传承。吾辈蒸蒸,求学于工美,增之以智慧,长之于一技,何其幸也!
天工开物,匠心独运,校训独妙称其尽美矣。南开人文焕朱雀,北有建筑老玄武。视觉传达,科技领新高标;数字艺术,光影直引上合。今者潮流惊艳于服装,包豪斯应用于工业;书法雕刻,法脉相承,造型一长技也。现代手工艺,古而新又中而西,工艺之创新,文脉之传承,应用设计于之与生活,产学一体。斯此已,吾校之学科包罗万象,文化积淀,继承创新,并驾齐驱也,风格之彰显矣。
教纲之常修,学风之整顿,锐意进取,革故鼎新,欲振之中华之堕绪,开新日之风气,盛况一时。前人之期冀,后世之希望,孙长林先生之精神,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工美学子不辱使命,宏开校风。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外露张扬个性之气,内修儒雅礼乐之韵。
及之于开山脚下,畅游于此校园,工美时景,四时俱收,有春秋之精魄,冬夏之霜露。昔者前人有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芳草幽幽,暮云蔼蔼。绿水悠长,清湖如练明澈澈;云卷缠绵,苍穹似海浪涛涛。
若夫登北大山而上者,环周四野,总览其貌。山河壮阔,横空大气排山去;雾霭迷蒙,万千支流归河来。青崖诸峰,千佛接泰岱;齐淄秀色,明湖达工美。
嗟乎!白驹过隙,人生几何?工美之史册,四十五载;学子之莘莘,遍及寰宇。巍巍高山,渺渺工美,望黄河东去,吾不独行。风尘岁月半百年,荏苒光阴一瞬间。峥嵘岁月,时维校庆,登高以感怀,作文以赋之。
山工艺的角落
人文艺术学院 黄河瑶
▼
很多时候,寂静都在喧嚣里沉默不语,相比于闪耀着光芒在晴空下奋力奔跑,我更喜欢在角落里静默着积蓄力量。
参加艺考开始,一路上的失利都让我躲在后角落里,身心俱疲。隐约记着,在省会参加山工艺校考的前一个晚上,一个人蜷在角落里摸着灯背了半宿的论文。我抱着最后一点希望参加了山工艺的理论类招生考试。当我拿着笔坐在教室后面的角落时,写下的一字一句都无比认真。三个月后的某一天,在复习完当天的文化课后,23点45分,借着同学的手机蹲在角落里,我查到了山工艺的成绩,顿时就潸然泪下。
这些角落给了我力量让我一步一步开始成长。
九月来到济南,初逢山工艺,我便开始探寻各个角落。
阳光里的角落
开学后的军训现在想想还是很“恐怖”。八营二连“驻扎”在篮球场的一个角落,迷彩服也挡不住济南九月份的太阳。炎炎烈日下的正步和军姿成了在山工艺的最初体验,每逢休息的时候,大家涌向自己的水杯。晚上也不停歇,教官教我们打军体拳,一招一式中,虎虎生风,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军人的热血。经过十二天的训练,军训汇演正式开始,不知怎么,这些天的抱怨却在这天成了骄傲,昂首阔步地喊着嘹亮的口号,大步向前迈过主席台,霎时间排好队形打了一次壮观的军体拳。与教官挥手告别时心心念念还是想着那个良久伫立的角落。
时间中的角落
无论是公共课亦或是专业课,我都喜欢安静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认真听老师讲课。很多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开始放纵自己,打游戏,逃课,在宿舍里“闭门不出”。我觉得大学生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不浮躁,沉下心去思考自己真正要去做的事情。山工艺的校训“天工开物,匠心独运”中的匠心亦是如此,只有好好沉淀,才能拥有匠心!
闲暇的时间,我会跑到图书馆,找到一本书再找一个角落,认认真真地读书。读书的作用不仅仅是书中到底阐述了什么样的知识,而是引发了怎样的思考。如果说以前的读书是为了阅读的渴望而读,来到大学后就是为了去吃透一本书而读,无论哪本书都会带给阅读者一定的思考空间,慢读,精读,才会有所升华。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读书学习,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心中的角落
大学也有不如意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听着歌在校园里走走。有时候坐在操场的台阶上,看着天和山,心里的不快也悄悄隐去;有时候拿本书去弧形广场的台阶上,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书,很多杂乱的事情也能想得透彻。守住自己心里的角落,让更多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放在角落里,其中蕴含着莫大的希望!
我很感激山工艺在我无望的时候给了我最大的一抹亮光。四年时光不知能停留多久,在春日的短暂、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上下一白中走过,让我感到在学校的每一刻都是无上温馨和光荣的。
祝山工艺四十五周岁生日快乐!北大山下,鲁班锁前,我愿用未来三年的时间陪着山工艺一起成长,成长为山工艺最期许我们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