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防疫创作有感
张晓宁
这是一次跨越是空的较量、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来势汹汹,考验着我们中华民族面对困难的反应,“大战还在继续,大考还在进行”,“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怀着必胜的信念和信心,在抗疫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人心需要凝聚、士气更要鼓舞,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担负起为人民而设计的使命,“以画绘心,以艺战‘疫’”,用画笔表达攻坚克难意志、用艺术精神强振必胜决心,以艺术创作践行着大学生思想引领。
作为学生工作者,疫情发生之时首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动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当学生们以高亢的热情投入到抗击疫情的创作中,当一幅幅满载创意和正能量的作品摆在我们面前,内心无比欣慰和踏实,我们深知,这是学生在为学校、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任何思政课都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换个角度看或许这次创作本身就是一堂精彩的思政课。教师们的作品自不必说,那是在用家国情怀和专业素养描绘可歌可泣的事迹、时代英雄的赞歌。学生的作品也可圈可点,他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以直观的图示推广科学防护知识、以生动的形象传播防控疫情的正能量,从不同的视角彰显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王钰佳的《共克时艰》表现了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的信心和决心。董笑语的《防护八重奏》,疫情期间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目了然,将科学的行为规范直观的表达出来。
“停课不停学”,时空的界限无法阻隔师生之间的联系,辩证的看,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或许这也是教学方式改革的一次重要实践,同时也可以是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一种新的实验,辅导员与学生召开线上班会、利用网络开展日常管理、心理疏导、组织学生活动等,收效显著,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的形式同老师交流、表达内心的声音,通过一次次的网上沟通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盖晓桐的作品《停课不停学》生动的描绘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真实状态。战“疫”伊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便通过网络以假期课堂的形式展开创作,提前实践了“停课不停学”,虽处假期,学生们仍然投入创作,使命感和责任感已经潜移默化的产生并升华,不经意间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思想引领除了“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情感上的感同身受更能激发勇敢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延续中形成了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和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基因渗透至每位华夏儿女的血液。李美颖的《致敬逆行者》、董乃瑜的《2019-nCoV》使我们感受到了当前的抗击疫情所体现出来的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大爱无疆等精神,这些都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的防疫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践行和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作用。
信心来源于信念,好的艺术创作能够坚定信念、交流情感、激发创造、凝聚人心,在思政教育中,美育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中国美育有自己的社会使命和道德责任,美可以揭示人类的精神本质,审美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艺术是美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它能够引领社会正能量、表达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用真情实感使人们感受到道德情感的美好,产生发自内心的共鸣,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众多的学生作品中,除了科学防疫等内容,更多的是表达了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排除万难、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对否极泰来、万象更新的信心。这个信心正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来源于“四个自信”,显然学生是带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进行创作,理想信念是立德之魂,由此可见,防疫创作可以作为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重要抓手。
守一方天地、洒一腔热血,在这个特殊时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学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用自己的本领回应着时代的考验,面对疫情,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和胸中的热忱提交了一份无愧于心的答卷。“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战“疫”胜利之时,同学们终会回到校园、回到课堂,秉承着“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艺术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张晓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