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同济——110周年校史回顾系列
每年的5月都有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个特别的日子就是5月20日——同济大学的校庆日。5月20日作为校庆日,每个同济人都铭记在心。但为什么把5月20日定为了校庆日,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个谜。要解开这个谜,还得从头说起。
《国立同济大学校史》(以下简称“校史”)有关这段历史的记载摘录如下:“民国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奉教育部令,经视察员参事秦汾,佥士张文廉,部员徐树等视察报告核定工科准改为大学,又医科至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始奉部令准改为大学……民国十三年,五月十八日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是日宴请中外官绅商。由沪宁路局特开淞沪专车两次。十九二十日招待普通来宾及学生家属并开运动会暨各种游艺娱乐……民国十四年,五月十八日为大学校舍落成纪念日,日间全体学生开运动会,晚间并开游艺会,以为校舍落成纪念。上年此日,行校舍落成典礼,因此每年此日,举行纪念式……民国十五年,五月十八日为校落成纪念日,是日举行纪念典礼,本校工科毕业学生沈怡博士有长篇演说。”
在档案资料《国立同济大学二十一、二十五、二十六、三十周年校庆集》中,有一则二十一周年的放假布告,这样写道:“为布告事 五月十八日为本校成立纪念日放假一天此布。”
而在《国立同济大学二十五、二十六、三十周年校庆集》档案资料中,校庆日却一律都变成了5月20日,一点也找不到关于5月18日的记载了。比如1937年三十年校庆时,学校写给外埠校友的信:“抄至外埠校友函稿 敬启者 本月二十日为母校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凡我校友自当有所表示籍申庆祝兹因母校当局之意旨对于此次纪念如各同学必欲致送纪念物品则请改为图书较为合宜……”
既然自1925年起将5月18日吴淞校舍落成确定为校庆日,为什么又改了日期呢?找遍30年代初的校史资料,终于在一本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校务会议议案》(自1930年10月14日起至1933年12月31日止)的档案里,找到了校庆日改动的谜底。这是1931年1月19日的校务会议记录:
民国二十年一月十九日校务会议议案
(一)更改本校成立纪念日案
查本校成立纪念日原系五月十八日,现因是日适为陈英士先生殉国纪念日,政府规定举行纪念仪式并下半旗致哀,故本校纪念日拟避二日为五月二十日。
陈英士又名陈其美,1878年出生浙江湖州,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一直是孙中山先生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1906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于1911年在上海创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陈担任沪军都督,是临时政府最有力的支持者。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陈英士出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袁世凯复辟帝制后,陈英士在上海积极策动讨袁,1916年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年仅38岁。孙中山高度赞扬陈英士的革命精神,称赞他是“革命首功之臣”。1929年民国政府在杭州三公园建立了陈英士铜像,1938年在杭州创设了英士大学。
以上这段文字足以说明陈英士在民国年间的卓著功勋和所受的尊敬。因此学校决定校庆日避开烈士纪念日,体现了对“革命首功之臣”陈英士烈士的纪念和尊敬。而延期两日,正好和1924年5月20日,医科也被批准为大学的日子相对应,甚为合适。因此从1931年开始,5月20日才正式成为同济大学的校庆日。
也许是个巧合吧,现在同济校本部前的四平路,以前就叫其美路,想来也应该是纪念陈英士烈士所起的名。回首百年,同济总是和国家共命运。她所走过的道路就是同济人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无私奉献,报效国家的历史。了解校庆日确定过程中有关的这些历史,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同济精神的含义。
(作者介绍:
付佰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现任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本文原载于《同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