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随着“一带一路”的海陆两条弧线向世界铺展,无数人的命运画出一道向上的曲线,世界面貌正在深刻改变。“一带一路”就是撬动梦想的支点,它让中国梦与世界梦相互融通,也点亮了普通人的梦想。
同济“一带一路”朋友圈
今天上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听众全面阐述“一带一路”倡议。
小编整理了一张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带你走进同济“一带一路”朋友圈。
01
同济教师主编的《来华留学生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倡议》
2017年5月,由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程妤主编的《来华留学生视野中的“一带一路”倡议》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分为“国情咨询篇”“舆情分析篇”以及“研究与实践总结篇”三篇,分别由以留学生为主的研究小组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国情、舆情入手,收集和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情况。第三篇“研究与实践总结篇”则由研究指导教师从教学、科研两个方面对本次研究活动进行了总结。
02
同济大学携手中车共建创新研究中心
2016年11月16日,全球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创新了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模式,共同建立“同济中车创新研究中心”,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国家战略。
03
四川与同济大学携手推进“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2015年8月6日,四川省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通过建立一系列合作机制,加强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干部人才交流和教育培训等领域合作,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携手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出新贡献。同济大学将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在助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四川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04
中外学生合作完成“一带一路”沿线51国国别研究
同济中外学生合作完成“一带一路”沿线51国国别研究,2015年5月4日启动《命运共同体国家视野中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分析》国别研究项目,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60多名留学生与57名中国学生参加,最终完成51国国别研究报告。在同济大学教务处指导下,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展开中外学生针对“一带一路”建设一些特定关键主题的深入研究,将“一带一路”主题做成同济大学“中外学生融合国际性校园建设”的品牌项目。
05
同济大学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2015年12月,由同济大学与上海政法学院共同牵头创立的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挂牌仪式在我校举行,结合同济大学文理工兼容的优势,与上海政法学院深入合作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开展,创新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06
我校“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项目2017起招生
为加强“一带一路”各国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相互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经中国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定,自2017年开始,委托同济大学实施“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培养项目。
07
同济联合新疆大学攻关“一带一路”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战略,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作为高校,如何发挥好智库作用,是当下高校学术研究面临的一大课题。同济大学携手新疆大学,协同开展“一带一路”研究,打破各自为战的格局。两高校决心“抱团借力”,联手打造“一带一路”高端智库。
08
中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洲环境合作项目
中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洲环境合作项目是在中国科技部的支持下,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起,旨在通过中非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信息共享与示范工程建设等,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能力。
2008年11月
中国科技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非洲环境技术与机制合作谅解备忘录》,在非洲16个国家开展“非洲水资源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启动了对非环境技术合作第一阶段(项目一期)的4个重点项目,分别为非洲干旱地区预警机制及适应性技术、坦噶尼喀湖流域水资源和生态保护技术、城市污水资源化、雨水收集及利用技术合作。我校李风亭教授负责“非洲典型国家安全饮用水新工艺开发与技术应用”项目。
2011年11月
科技部与环境署续签了合作备忘,继续推进二期项目。项目二期围绕着“一河、一湖、一沙漠、一学院”的主题,共有6个重点项目,同时支持联合国环境署与同济大学共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院。李风亭教授负责“非洲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合作项目”。项目二期于2013年年底结题。中国在用几十年快速发展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为非洲环境问题提供理念和技术支持。通过中国,UNEP以及非洲合作伙伴之间的共同努力,中非环境合作项目已经成为一项国际间南南合作的成功范例。
2014年3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非洲“水行动”合作项目报告于第15届非洲环境部长会议期间正式发布。该报告重点突出了各项目在流域管理、雨水蓄积、饮用水处理、污水处理、干旱农业和防治沙漠化方面的成果,尤其关注能力建设与合作模式的经验总结。报告指出,有约1000名非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民从培训班、研讨班、实地考察和奖学金研究生项目中获益。2014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签订了新的高水平合作协议,旨在联合双方优势和资源,进一步推动更广泛的南南合作。
09
同济举行“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负责人培训班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新的形式促进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2015年4月21日,“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负责人培训班在同济大学举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志敏、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吕国良、我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出席了培训班开幕式。培训班持续一周时间。来自沙特阿拉伯、伊朗、塔吉克斯坦等18个国家金4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执法、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专利信息利用等领域。
10
召开“一带一路”建设专题研讨会
2015年4月20日上午, “一带一路”建设专题研讨会在逸夫楼召开。会上就“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与历史机遇,以及上海市的有关行动计划进行学习和研讨,并围绕我校近期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8项行动作了专题讨论,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科研和建设、“城市变迁与环境”的科研和实践、“多双边关系和人文”的研究和实践、沿线国家工程技术、教育和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人才培养、通识课建设、沿线国家技术与管理人员培训以及同济-新疆大学“一带一路”合作等议题。通过研讨,专家们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机遇和重点,一致认为应充分整合学科资源,实现各学科交叉协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11
加强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软实力
汉语和中华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营造出必要的和平环境。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孙宜学教授指出,应在对已有的“一带一路”相关研究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确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原则和基本方式,并对核心词汇进行详细分类,甚至可以采取分级制,明确规定相关词汇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对外宣传时,要有统一的审核机制,统一话语出口,尽量避免因语言表达而造成的阐释混乱。这不但事关语言尊严,也从语言层面保证了“一带一路”战略的严肃性,增加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信任度,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实现。
中国古语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
需要伟大的实践。
同济人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
推进实施,
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部分内容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