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30日举行的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上,10名毕业生荣获我校今年首设的“扬帆奖”特等奖,其中9人即将远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工作,1人为青海选调生。在这9名赴西藏自治区的毕业生中,有1名博士,来自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名叫占冠元。他也是今年沪上自愿选择赴西藏自治区服务的唯一一名博士毕业生。
就读于同济王牌专业,又获博士学位,留上海工作,薪酬不菲,前程似锦,占冠元的这一非常规选择着实令许多人不理解。毕业典礼上,占冠元讲述了他不寻常的成长经历,表达了他深重的感恩之情,以及为尽可能多的人们服务的执着决心。
占冠元生长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因父母忙于出工干活,出生仅40天的他就被寄养在同村乡邻家中,用米糊喂养长大。两岁后由大他三岁的姐姐照顾,姐姐读到初中三年级时被迫辍学。为此,儿时的他就立下志向:“我要当一名校长,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书读,一个都不能少。”
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么多沉甸甸的爱,让占冠元自小就懂得珍惜和感恩,也学会了自强不息。自上大学起,他就一直依靠自己的双手打零工,捡过矿泉水瓶、扫过地、扛过钢板、洗过马桶,来挣取学费和生活费。打零工回来,他又借着公共厕所的灯光完成高等数学作业。大学期间,他还无偿辅导了5个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他说,他心中一直有“服务社会”的情怀,本科毕业时,如果有支教岗位,他一定会选择去西部。
占冠元读完硕士后,规划局、供电局这些热门单位都向这位勤奋踏实的年轻人投来橄榄枝,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到国内土木专业最好的同济大学深造。他还将身体状况不佳的父母接到上海一起生活,以尽孝道。
在同济大学读博期间,占冠元很少有周末休息时间,科研任务繁重,还要兼职做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导师马人乐教授教导他,做工程、做设计要时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尽可能用最好的作品去为社会节约资源、创造价值。
在学校,占冠元还时时感受着温暖的关爱:何敏娟教授经常找他谈心,询问生活是否存在困难;师兄师姐出国前把他们所获奖学金全额赠予他。这些关心与帮助,一直激励着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正如他所言:“做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朝一夕”。
提起自己的理想,占冠元说,最想做的是“当教师”和“行政服务”,为的是可以服务尽可能多的对象。当一名教师,可以言传身教,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做好行政服务,比如服务乡镇,可以造福后代。为此,在同济求学期间,他还去旁听一些大牌教授如何授课,悄悄做着准备和积累。占冠元说,人的价值并不在于能赚多少钱,在确保能养家糊口的情况下,应该集中有限的精力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临近毕业的几个月里,占冠元更加关注着西部的相关消息。今年4月,听说有赴西藏日喀则地区就业的机会,他当即报了名,“我就想为西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加快西部的基础建设与信息化进程做出努力,同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服务好西部的各项工作。”
事实上,赴西藏自治区工作,也意味着要克服旁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因为占冠元不仅上有老,还下有两小,一个即将上小学,另一个仅有几个月大。可他却笑着说:“只要把家人安顿好了,我将义无反顾地去做自己觉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毕业了,我想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去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话音未落,全场掌声雷动。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心中一定要有爱:爱学习、爱生活、爱他人、爱社会。我们一定要牢记同济人的使命与责任,传承同济精神,脚踏实地,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同济人!”占冠元以学长的身份向学弟学妹们寄语。
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表示,今年9名同济应届毕业生自愿选择赴西藏自治区的基层工作,这种志存高远的责任感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彰显了同济人共有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据悉,特别设立“扬帆奖”,是同济大学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赴基层、中西部和重点领域就业创业而新推出的又一重要举措。2017年“扬帆奖”共有159名毕业生受表彰,除10位特等奖获得者外,还有20人获一等奖、60人获二等奖、69人获三等奖。
在6月30日上午四平路校区大礼堂举行的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上,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占冠元同学受邀作为毕业生代表并进行发言。
毕业典礼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叫占冠元,是同济大学2017届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也是即将奔赴西藏日喀则基层工作的一员。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毕业时的感受,但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我心怀忐忑,因为在座的每一位毕业生在同济都有各自的收获与成长,我相信在你们之中一定有比我更精彩的故事,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点滴感悟。
我想分享的第一个关键词是:难忘!
回顾过去,有很多难忘的往事:我生长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小村庄,出生40天后,由于父母都要忙于出工干活,只能把我放在村子里别人家寄养,是他们用米糊将我喂养长大,两岁后由大我三岁的姐姐照顾我。然而,儿时至今,最不能忘怀的事情是:姐姐在初三时被迫辍学,当时她带着初中课本只身南下广东深圳打工,离别时她说她要赚五百块钱回来再继续读书。那年过年回家,她赚了一千块,但是,她觉得家里将来还是没有能力供两个孩子读书,于是为了我彻底放弃了她的学业。这对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初没有能力让姐姐继续读书”,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于是我在周记里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路阳光璀璨》,当时的我,立志要当一名校长,我的梦想是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书读,就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所寓意的。
难忘上大学那年只带了两千块钱,依靠自己的双手挣取学费和生活费,直到今天。读书期间为了生活,我捡过矿泉水瓶、扫过地、扛过钢板、洗过马桶,当我有能力养活自己时,开始辅导姐姐的孩子识字学习,并全部供应小外甥的奶粉,虽然他已经走了。此外我还无偿辅导了5个贫困家庭的孩子。
每当想起打零工回来借着公共厕所的灯光完成高等数学作业的情景,我都倍加珍惜 这 来之不易的校园生活。
然而,继续读研读博,常常觉得自己很自私,因为很多父母认为只要你还在读书,他们就会不顾身体健康去拼命赚钱。我父亲就是这样:由于生活过于节俭,他晕倒在工厂里,幸好被好心的老板拨打120救了回来。从那以后,我就告诉自己:不能等到我们有出息了再来照顾父母,养老必须长远规划。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再拼命工作,我就把他们带在身边,慢慢培养他们新的生活理念。
难忘过去的辛酸与痛楚,然而,过去的终究都过去了,一切的一切都算不得什么。涌上心头的是那些感动的人和事……
我想分享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感恩!
大家一定清晰地记得收到同济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喜悦之情,我们胸怀理想、心怀梦想,加入同济大家庭。
同济,给了我们追逐梦想、追求卓越的空间和舞台。为了不变的理想,硕士毕业后,我放弃了规划局、供电局的工作,毅然来到这里求学。最初没想到上海房租压力这么大,第一个月我们家吃了一个月土豆丝和海带丝。带着父母上学,物质上并不宽裕,但精神上,我很富足。迈入同济这座百年学府,我时刻不忘刻苦学习,经常去旁听一些专业课程,跟随大师足迹,聆听恩师教诲。每当传来我们同济师生的捷报时,我心澎湃不已,便鞭策自己要加倍努力,缩小与前行者的差距。
在同济:
我所在的研究室团队马人乐老师每次在例会上都会教导我们:做工程、做设计要时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尽可能用最好的作品去为社会节约资源、创造价值;何敏娟老师在忙碌之余经常找我谈心,询问生活是否存在困难?我的师兄师姐出国前把他们自己获得的奖学金全额给了我;
这些关心与帮助,一直激励着我去帮助更多的人……
感恩同济!感恩同济的人才培养:
同济教给了我们“严谨、求实”的态度,教会了我们“团结、创新”的精神,
让我,让我们慢慢印上前辈们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与团结友好、热衷奉献的人文情怀。
在同济读书期间,我结识了愿意与我共度一生的伴侣,我成了家,我和爱人给孩子取名“济怀”,源自“同舟共济怀天下”,以感恩纪念在同济的这些岁月。
我想分享的第三个关键词是:选择!
有首歌曲的名字叫《渴望》,是我们村同组的一位妈妈因病魔离开前教会给他孩子的。这个孩子经常待在我家,我妈妈做饭给他吃,我辅导他写作业。他常坐在我家老宅的石头门槛上唱这首歌。他每唱一次,我妈妈就偷偷流泪一次。那是我幼小的心灵触动的开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过得好不好?
毕业之际,我选择了支援西部建设。身边的人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好不容易从乡村一路走到大城市,为什么要去西藏?西藏的艰苦条件身体可以承受吗?还有一家老小需要照顾。
我是这么想的:
首先,做出这个决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我读书生涯里也一直有这个服务社会的情怀。本科毕业那时候如果有支教岗位我也就去了西部。
其次,我想,从我个人来说,能读这么多年书,也得益于很多人的帮助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如今毕业了,有这个机会,我就希望能够服务更多对象,能够像在座的各位老师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
再次,我内心固然舍不得我的家庭,尤其是我的孩子们缺少了陪伴,但是只要安顿好他们了,我将义无反顾地去做我自己觉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些年一直把家庭带在身边,才能放心去西部。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我为了照顾小家而坚持不懈、迎难而上,那么如今毕业了,我想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去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其实,我觉得毕业后选择去西藏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同一届的毕业生中有去青海的、新疆的,也有踏上一带一路建设之路的,或许还有很多同学的“选择故事”是我们不了解的。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人生经历不一样,对梦想的追求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我们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都是同济人,我们都具有同济人的精神和品质!
最后,我想要再一次表达“感恩之情”:
感恩同济、感恩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
感谢我们的同窗好友,我们一起拼搏、一起努力,我们将怀念一起相聚的日子,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
同时,也要感谢每一位同济人为我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不仅仅“吃在同济”、“学在同济”,而且,在同济,我们正在用世界的眼光看待知识的力量与科技的魅力,用健康的体魄追逐青春的梦想与花样的年华!
再见,同济!今天的短暂离别,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相聚!
展望未来:无论身在何处,我们一定牢记同济人的使命与责任,传承同济精神,脚踏实地,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同济人!
祝福同济、祝福老师、祝福家长、祝福同学们、祝福我们每一个同济人!
谢谢大家!
部分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