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持用脑、用心也用手,把教书育人作为神圣的事业;
他是建筑领域当之无愧的权威,是老建筑的守护者,更是新建筑的开拓者;
他是哲匠郑时龄。
只要是学生有需要,郑院士总是最大限度地挤时间满足,无论是学术会议,推荐图书,乃至对新生的励志交流,2009年与本科新生举行的“五‘时’年,‘龄’距离”讲座,2012年的“‘龄’距离,话专业”讲座等。他总是用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鼓励后学,弘扬发奋严谨的治学正气。正是因为这样,他也被学生们推选为最具睿智儒雅风范的“可爱老师”。
坚持不懈,教书育人
自1981年留校任教以来3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郑先生在教书育人方面贡献卓著。作为教学名师,他坚持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他至今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这在国内建筑院校中可谓凤毛麟角。
4年级本科生的“建筑评论课”,工民建1年级的“工程美学课”,研究生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文献”“建筑学学科前沿学科”讲座等。只要不出差,郑老师总是提前备好课,准时出现在课堂里,跟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对于学生所有的问题,他都保持平等开放的交流心态。碰到社会或专业出现新的热点,他总是坚持思考和新的学习,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他先后荣获“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教育部颁发的“国家教学名师奖”(2008)。他领衔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综合中外建筑史、建筑评论和历史保护的学科实力,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
2008年开始,郑院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参与专业目录的修订等工作。2011年三个一级学科独立后的首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上,他全程参与了所有的会议和学术论坛,耐心地倾听所有学生的汇报并认真进行点评,为与会学生带来极大的支持和鼓励。2012年,郑院士向中国科学院申请课题,希望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与中国的城市和建筑面临的现代化问题”展开研究。因为在他看来,建筑学学科的理论和实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如何适应这一发展变化,建立中国的建筑理论和实践范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的建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认真思考并研究其发展的核心问题。
严谨治学,言传身教
20多年来,郑院士已培养出108名研究生,包括34名博士和74名硕士,早已桃李满天下,目前相当一部分在建筑行业的各个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他的研究生,他总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开题撰写论文,并严格要求,也尽自己的可能从学术和社会资源各方面进行帮助和指导。郑院士务实的学术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背景、非凡的语言天赋、睿智的处世哲学无不成为学生们敬仰和追随的楷模,导师的言传身教直接激励着他的学生,他指导的多篇博士论文已荣获上海市优秀研究生成果和同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他严谨治学,十年磨一剑地编撰教材,所编著的《建筑批评学》是国家级重点教材,“建筑评论”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出版十年后,最近,郑院士又启动了《建筑批评学》第二版的研究工作,为此广泛收集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拟在其中加入更多新的案例评析。因为新版将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大张旗鼓的新建树。郑院士主持的另一门研究生理论课《建筑与城市空间文献》已开展10余年,该教材的编撰工作当时列入同济大学“十二五”教材规划,现正在收集整理100篇中英文文献,这也将是一个浩瀚的学术整理工作。
累年科普,热心公益
作为建筑领域的专家,他积极为中国的建筑和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向国内外宣传中国的城市和建筑发展。自2000年至2010年,郑院士积极参与申办与筹办世博会的工作,担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组委会主题演绎顾问、世博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参与世博会的规划和展示的审查工作。世博会召开前后,郑院士自称“年龄最大的世博志愿者”,积极参与世博会的宣传推广工作,作为上海世博会宣讲团成员,曾先后在长春、南通、杭州,以及上海市的区县、大学、图书馆等有关单位做世博会的报告。并多次在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沙特阿拉伯、英国的国际会议上,以及香港、台北的有关研讨会上宣传上海和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召开前后,郑院士分别于2010年3月12日、4月21日和5月6日,在上海市半淞园路街道、周家渡街道和世博园区市民参与馆参加“院士与你一起看世博”活动。
在郑院士看来,科普并非小儿科的事情,而是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大事,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科技热情更是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只有全民对建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高了,建筑的水平才会真正高起来”,因此,他总是呼吁建筑教育者也应重视公众的建筑教育。郑院士自己也常年不懈地支持和参与建筑科普工作,并因此于2011年10月荣获“第九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他还是上海市科协科普志愿者协会的理事长。
201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启动《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编辑工作,选择郑院士主持“建筑交通卷”,他马上不遗余力地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中青年学者参与问题的征集和编撰,力图在新版中呈现当代建筑的新气象,甚至对下一代的职业未来产生有益的影响。
郑院士经常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作为一名科学家,我能为研究的学科做些什么贡献;作为一名教师,我能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给这片养育我的土地奉献什么样的回报。”为了回答好这三个问题,郑时龄院士在教学生涯中,坚持用脑、用心也用手,把教书育人作为神圣的事业,在学科发展、学生成长、城市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只为推动“更好的建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未来”。
老师,您辛苦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预祝全天下所有的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欢迎在本文留言送上你的师生故事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