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思行合一,交融成艺

同济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思行合一,交融成艺

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

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

教育改革正在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小编将带大家

回顾同济各条线、各学院这砥砺奋进的五年,

看我们同济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中文: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英文: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学院精神:思行合一,交融成艺

01

学院介绍

百十同济,百年交通。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14年同济大学设立土木科时即下设道路、铁路施工专业。1952年,随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并入,建立了同济大学公路、铁路与桥梁系,并于1953年分设为铁路系和公路系。1954年,清华大学土木系公路专业并入同济大学,公路系即更名为道路与桥梁工程系。1959年,交通部在同济大学成立“交通部同济大学公路研究所”。1979年成立我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1982年成立道路与交通工程系。2000年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2014年,学院举办中国交通高层论坛

学院已发展成为我国陆路交通领域学科最完整的学院,设有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运输管理工程系和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等5个系,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和道路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7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5人、副高级职称5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83人;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现有全日制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各800余人。

十八大以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继续奉行“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并在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发挥了积极作用。注重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许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学院所支撑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正在着力打造“高频重载交通基础设施耐久与安全”以及“信息环境下大都市综合交通系统协同优化”两大学科高峰,逐渐形成“多层次、国际化”的学科特色和“综合性、全息化、可持续”的学术特色,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02

学科平台

TJ

经过几代同济交通人的不懈努力,学院打造了一流的学科平台。成立于1982年的道路与交通工程实验室,1993年成为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2000年被认定为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成立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4年,学院获批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交通运输行业系统创新平台。2015年,学院与10余所国际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016年获批“111计划”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通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的持续建设,学科平台的综合实力得以显著提升,固定资产超过5亿元。其中,道路与机场铺面加速加载试验平台、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全息仿真试验平台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多结构全尺度道路铺面实验系统、沥青混合料性能成套测试系统、道路与铁道工程高频重载实验系统、计算机断层成像仪、四旋翼无人机、自然驾驶实验平台、交通控制与仿真系统、车路通讯信息交互系统、列车运行控制原型系统、交通大数据实验平台以及正在建设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评基地等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学院的学科平台已经成为国际上陆路交通领域覆盖面最广、综合性最强、研究水平最高的综合实验平台之一,也是我国交通科技领域重大原创性成果研发的主要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同济大学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与机场铺面加速加载试验系统

同济大学

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模拟实验平台的8自由度模拟驾驶试验系统

学院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共享实验室所有平台和设备;同时,已建成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60多个校外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为综合型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03

人才培养

十八大以来,学院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以“综合、卓越、引领”为目标,着力培养具备“匠心精神、创新能力、精湛专业、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学院拥有我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首批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和物流工程专业是全国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二个专业在我国首批通过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为全国首例接受研究生工程教育认证试点的专业。

学院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主编出版了一系列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了一批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其中“交通管理与控制”和“交通设计”课程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同济大学

学院部分优秀教材

学院在完善课堂教学的同时,还构筑了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同路人”系列课外育人平台和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启发创新思维、拓展国际视野、担当社会责任,并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工作,提升人文素质,完善人格塑造,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近五年来,学院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年均获奖项目超过100项,获奖人数超过300人次。“同路人”系列课外育人平台涵盖思政教育、科技创新、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国内知名品牌。

同济大学

2013年5月,王梦恕院士在第一百期“同路人”学术论坛上为学院师生作报告

学院培养了我国道路工程学科方向第一位博士和博士后,以及包括院士、部长、省长、市长、大学校长、大型国有企业总裁、勘察设计大师、重大工程设计总体和建设指挥长等在内的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科技领军人才、党政杰出人才、企业领袖人才和行业精英。近年来,毕业生越来越为国际著名大学和国内重点企业所青睐,毕业生大多在交通运输工程或相关行业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规划、设计、科研、咨询、建设、管理等工作。

同济大学

04

科学研究

TJ

近年来,面向“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四大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群交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前沿科学问题,学科通过协同创新和学科交叉,开展了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已牵头承担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取得了重交通路面设计理论与技术、高速重载路基变形分析理论与控制技术、轨道交通土木结构设计施工一体化理论与方法、网络交通流基础理论、城市快速路智能诱导技术、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化、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位列前茅。同时学科在国家智库建设方面成果卓越,如公交优先发展、网络打车软件综合管理、国家十三五规划、出租车新政、规范电动自行车发展等意见和建议获得国务院、交通部、工信部、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高层次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回复,对国家重要交通政策和管理规章的决策提供支持。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2000年以来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项

同济大学

05

社会服务

同济大学

作为我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发源地之一,学院在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扩能升级、城市交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主动安全防控和践行平安交通等方面积极促进成果转化,成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学院主持或参编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标准规范100多部。依托研究成果支撑了1000 多公里高等级路面的改扩建;100多个机场的检测评价、10多个机场新建和改扩建;20多个省市数百项市政设施下穿铁路工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数十个省市或地区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80 余城市的交通诊断、决策支持和拥堵缓解,效果突出;13个城市 70余条城轨交通线路的列车运行图编制,取代国外的相关系统;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交通方案制订和信息化管理。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近年来,学院科研成果有效支撑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

近年来,学院选派多名专业教师赴新疆、西藏、云南等艰苦边远地区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每年选派教师赴各地行业部门挂职锻炼;数百名学生还担任了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者。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杰出的科技创新力,学院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济大学

学生参加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活动

同济大学

06

文化传承

学院秉承“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教育理念,鼓励广大师生做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和谐,使思想有价值、行动有成果,符合社会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他人合作,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创新,取得新成就。

学院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努力提高文化凝聚力和软实力。重视通过文体活动丰富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学院工会、妇委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学院团委和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同路人”系列活动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的文艺、体育及思想教育活动,双新晚会、风采大赛、交运盛典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了品牌文艺活动,足球赛、篮球赛和趣味运动会是最受交运学子欢迎的体育活动,党建主题活动、团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引领了交运学子的思想发展。“同路人”学术论坛刚刚迎来了第300期。

同济大学

学院每年举办“同路人”体育活动

一代代校友秉承同济精神,同舟共济,追求卓越,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以其奋斗精神、成长之路、成功之道教育和影响着在校学生。学院于2015年成立同济大学交通校友会,并分别于2015年12月、2017年5月两次召开理事会议,共商校友工作和学院发展大计。开展校友论坛、校友值年返校、校园毕业季等一系列活动,搭建校友与学院、与在校师生互动沟通的平台,共同传承学院文化,支持校友和学院发展。学院于2015年成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发展基金。在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捐赠下,基金逐渐发展壮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友事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济大学

2015年12月,同济大学交通校友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议和校友论坛

同济大学

2017年5月,同济大学交通校友会召开第二次理事会并举办校友论坛

07

国际交流

学院长期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绩斐然。

(1)学术论文数量与质量并重,国际一流。近五年,在交通领域32本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SSCI检索论文300余篇(累计被引超过1200次),论文发表量和被引次数分别达到和接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水平(276篇,被引1698次)。多人次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2)在重要国际学术机构和期刊兼职,国际影响广泛。教师在交通学科领域主要国际学术机构(WCTRS、TRB、ASCE、PIARC等)担任理事、委员达到26人次,在国际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和副主编 12 人次。

(3)创新引智成效突出,顶尖学者集聚。本学科在国内率先开始建设国际创新引智基地,拥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交通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近五年邀请了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300余人次国外专家前来工作和交流。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2015年10月,学院与10所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交通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

(4)组建国际研究联盟,创办国际会议和期刊,国际话语权持续增强。发起组建了重载交通基础设施耐久与安全国际联盟;作为中方唯一参与单位,加入驾驶模拟器国际研究联盟;创办自有版权的国际期刊IJTST;创办道路与机场工程前沿国际论坛(iFARE);承办世界交通大会(WCTR)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2016年,第十四届世界交通研究大会(WCTR2016)在同济大学举行,参会代表共1000余名,来自于世界80余个国家

(5)开展多层次国际联合人才培养。本学科与国际一流高校签署人才联合培养协议20余项,与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3+1+1”硕士加速项目)、华盛顿大学(硕士双学位)、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交换学生)、东京大学(暑期学校)、柏林工业大学(硕士双学位)等展开紧密的联合人才培养。《交通设计》(英文版)成为我国交通工程领域第一部在海外使用的教材。

同济大学

2016年3月,学院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签署联合培养本科硕士(3+1+1)项目

同济大学

2017年7月,学院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开展赴日本暑期学校

(6)学科综合实力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于2013年率先开展学科国际评估工作,由Kumares Sinha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Samer Madanat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系主任)等7名欧、美、日著名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评估后认为:“Tongji’s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has always been viewed as a top transportation program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and is now focused on trying to achieve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J

T

同济大学未来愿景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学院综合管理改革。坚持人民教师“四个相统一”“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坚持四个服务,扎根中国大地,以行业领军人才培养和基础前沿科技创新为核心建设世界一流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和一流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世界一流的交通运输工程人才。

近期目标

到2020年,坚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围绕未来行业领袖能力的塑造,构建国际一流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机制;紧密联系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构建国际领先的交通运输工程科学技术创新基地。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系统管控等学科方向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先进载运工具应用、交通系统全时主动安全、交通系统全息感知和智能应用等学科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国内排名位居前列,国际主流学科排名跻身世界一流。

中期目标

到2030年,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系统管控、交通系统全息感知和智能应用等学科方向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先进载运工具应用、交通系统全时主动安全等学科领域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国内排名领先,国际主流学科排名居于世界一流前列。

远期目标

到2050年,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系统管控、交通系统全息感知和智能应用、先进载运工具应用、交通系统全时主动安全等主要学科方向上全面到达国际领先水平;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国内、国际顶尖学科。

同济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让我们行动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扎根中国大地,迈向世界一流!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同济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同济大学-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 |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思行合一,交融成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