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郊鸣锦雉,绿水漾金鳞
愿得“村”中客,共歌台上春
上海大学文学院欢迎您
注:“村”指新世纪大学村,
村中客多指即将面临分流的社区学院的同学......
1
历史沿革
脱胎于日月光华之复旦,行迈于改革创新之征途
初创
1978年12月,上海大学文学院的前身
——复旦大学分校成立。
发展
1983年6月,
复旦大学分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
并归入当时组建的上海大学。
转型
1994年5月,
四校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
1997年设立影视艺术系后,建有中文、历史、社会学、涉外经济法、影视艺术、广告、行政管理、文献信息管理、档案学9个系,共15个本科专业。
跃升
2011年7月,
经过学科重组和调整,
成为以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
文化研究组成的文科基础学院。
2
学科建设
持文以为文,抱朴而归真
文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文化研究系,具有完备的全建制学科体系。2015年,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被上海市教委确立为高原学科。
3
名师荟萃
左右采获,振沫留芬
文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6人,正高职称44人,各类高层次人才31人次,来自美国、德国、土耳其、印度、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的全职外籍教师10人。同时拥有董乃斌、谢维扬、王晓明、陶飞亚、郭长刚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
一级学科带头人
王晓明(中国语言文学)
陶飞亚(中国史)
郭长刚(世界史)
全职外籍教授
Iris Borowy教授
Tugrul Keskin教授
王栋教授
4
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
博文雅人,转识成智,守文持正,求变求新
文学院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文化研究系,本科专业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历史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文学与语言现象及规律、人文素养与社会认知、文学鉴赏与批评、理论分析与批判思维、语言表达及创意写作等内容为主,强调相应的文字、文学、文化素养与专业写作、编辑、文献整理等实践能力。
第二届“古典诗词吟诵大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逐渐发展为特色鲜明专业,特色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体”为语言文化传播能力,“两翼”分别为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技能》课程
历史学专业强调通史教育和历史原典阅读相结合,同时辅之以各种专题史和历史理论的学习,兼及课外的古迹考察、文博、考古实践等。
历史专业夏季实践《历史古迹点考察》
5
启思明德 授业解惑
持履霜忧乐之深思远志,绘传道古今之伟业宏图。
文学院以“博文雅人、转识成智、守文持正、求变求新”为发展理念,培养文史兼修、中西会通、知行合一,具有国际视野的通专结合的研究型、创新性人才。
课程和教材建设
2015年以来,本科生每年考取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人数占毕业生人数的30%左右。
2018届本科生攻读境内外名校情况
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获得奖项。
文学院以导师制、启思书院、“文学之夜”、“310与沪有约”海派文化传习活动等课内外培养平台,不仅助力学生培养,也为推动全校人文教育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挥积极作用。
首获“挑战杯”国赛三等奖
校园文化品牌:文学之夜
兼职教授课外指导
1
文明会通 国际视野
植根长江之尾闾,放眼九洲之风云,
纵步天下之经纬,往来寰宇之学林。
文学院不断提升师资和学生生源国际化,打造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推进学生培养模式的国际化。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阿根廷科学技术委员会等近40所世界各地的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2017年以来,每年学生短期出国境人次达28%。参与承办“世界考古论坛”、主办“国际文化研究学会第12届全球双年会”、“构建中国—拉美命运共同体”等重量级国际会议,2018年国际会议数量达20余次。
待与君文院上下求索
卿可至矣~
图文来源 |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学生事务中心
图文编辑 | 包苡宁
审核| 戴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