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作者”王迁:做科研是个良心活

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高产作者”王迁:做科研是个良心活

据中国法学创新网统计,凡在十六种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三篇(及以上)文章的法学学者,即入选为“高产作者”。王迁教授共发表四篇论文,成功入选了中国法学创新网统计的2016年CLSCI高产作者。让我们一起来听他谈谈“科研”这回事儿。

华东政法大学

做科研是个良心活

在王迁看来,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怀有热爱之情,科研很枯燥,不热爱它是做不下去的。“做研究和看电影、读小说和听音乐不一样,后者只是纯粹欣赏,前者则需要不停地费力思考、查找和阅读资料,以及写作与反复修改。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热情,只会感到万分枯燥,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

同时,作为一名从事法学学科研究的教师,王迁深感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有很大不同:“自然科学的问题总是有解的,答案是唯一的,只要方向正确、方法无误,最终总能得到答案。而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而言,许多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抑或许某个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探索,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论证。”

也正因为如此,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有时会出现一种“瓶颈”:即使在不懈努力之后获得了自己满意的成果,也未必就一定能获得同行的认同,因为它无法像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那样可以被重复和验证。而这,也就引出了王迁心中对待科研另一个必要态度:耐心。

华东政法大学

在他看来,如果费尽力心所获得的成果也许在短期内不仅得不到认同,还会受到质疑和批评,这时绝不能充耳不闻,对于客观公正的意见需要虚心听取,弥补和改进研究方法与思路,修正有缺陷的结论。即使评价中带有偏见和主观性也无需浮躁,也许时间会证明一切。

王迁常常用已故著名知识产权法教授郑成思先生的“不偷懒不灰心”六字勉励自己:“以前做学生的时候,并没对这六个字有多么深的领悟,现在觉得说得真是非常好,六个字的内容很简单,却不容易做到。前辈既然说到了‘灰心’两字,就证明也曾遭受过挫折与困难,但前辈能不惧险阻,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完善奋斗终生,我们晚辈的又有什么理由为一点挫折而灰心丧气、停滞不前呢?”

华东政法大学

学术研究需要精雕细琢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工作室难以规避的问题。王迁认为,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要有深度,必须以科研为基础。只有科研做深了,才会有新的观点。做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素材和知识,也能帮助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需要技巧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但更需要独到的见解和视角,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学术的启迪。”

要想做到这些,王迁所秉持的态度与方法是“做科研,更多的是利用非碎片化的时间”。对科研,他心怀敬意,认为学术研究是一项精雕细琢的慢功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要想得出每一个逻辑缜密论证清楚的研究成果,连贯和充裕的时间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碎片化的时间只能用于阅读些简短的文献,对于科研来说远远不足够。

“通常情况下,我会利用黄金周或两个假期的时间进行研究和论文写作。只有沉浸在大块的时间里时,才能进行充分和连贯的思考。对于时间投入的苛刻要求,体现的正是一名学者良好的科研素养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也正是有了研究时间的保证,王迁的科研成果做到了量与质的双重保障。

华东政法大学

王迁身上散发出的,是一名学者对于科学研究的热爱,一名良师对于教学工作的关切,一名知识分子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高产作者的背后是多年如一日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与坚守,指引着更多学子孜孜以求,勤勉以行。

更多阅读:

“高产作者”于改之:享受教学和编稿的时光

罗培新:走近的不是“高产作者”,而是浓郁的华政情结

“高产作者”马长山:带着家国情怀斤斤计较做研究

高产作者王立民:学会坐科研“冷板凳”

连续七年入围“高产作者”,实现“大满贯”:听刘宪权教授科研一席话

采访 | 古玥汀 徐雪茹

文稿 | 徐雪茹

编辑 | 刘洪阳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 有趣有温度 有料有态度 |投稿请至ecuplweixin@163.com

常年招新 @华政通讯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资讯 @华政报 / 官网 / 微博 / 头条号 / 澎湃问政号

华东政法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华东政法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华东政法大学-“高产作者”王迁:做科研是个良心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