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华东政法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选举产生的200名党代表心怀使命担当,信心满满,怀着对华政美好未来的期待参与大会。他们有领导干部,有基层人员;有教师,有学生;朴实无华,却自信满满,折射出华政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品格和气质。回望五年来时路、展望五年未来路,他们有什么话想说?本期一起来聆听最年长党代表和最年轻党代表的“好声音”。
陆庆壬 85岁
离退休党委党代表、原校党委书记
忆往:
我是1989年春天,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决定,从复旦大学调到华政来工作。到华政后,我得知华政“两落三起”的历史,使华政复校后,面临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困难。但我感到华政也有自身优势,一是我校党员人数比例较高,大家很关心党的建设和工作;二是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团结一致,相互配合,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当时我们根据广大党员的反映,因历史原因,一直未能召开党代大会。因此我们根据党章规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党员意见,努力开好第一次党代会。
当年,大家对召开党代会非常重视。当时华政为司法部所属院校,时任司法部长兼任党组书记蔡诚同志和本市教育党委书记刘克同志均前来参加,并在大会上高度肯定了华政复校来的工作成就,使大家受到很大鼓舞。大会顺利召开和结束后,有些党代表还主动走到主席台前在党旗下合影留念。
寄语:
现在整个学校面临着新时代新要求,在党的领导下,更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广大党员能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
要继续大力推进学校事业和相关工作,要依靠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要继承学校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法学学科优势,尽学校最大力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俞子清 80岁
离退休党委党代表、原华政教授
忆往:
我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在华政的时间长,从跨进华政校门到现在已经 61年了,1957年入学的,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外面工作,1979年华政复校,6月份我重回母校上班,工号为92号。
学校的发展总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复校时,华政要什么没什么。很多工作都是重新起步,我们当年条件艰苦。一开始我在总务处帮忙,开学后就进入教研室当宪法老师。当时学校物资、教材和资料非常匮乏,学校里发扬“帐篷精神”,老一辈徐盼秋、曹漫之等老领导们风格很高,党政领导们住帐篷,老师进办公室教书。
这次召开党代会,我是第一次当党代会的代表,我是学校离退休党支部推选的,离退休党支部成员年纪都比较大了,最大的有95岁了。他们推选我当党代表,我想能够为大家服务,起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大家信得过我,我就应该当好代表。
党代会是党内民主的一种形式,甚至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形式,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能够广泛凝聚共识,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使学校越办越好。学校召开党代会,主要是凝聚共识,共同谋划我们学校的发展。我们支部都是老同志,我们都很希望看到学校兴旺发达,学校好我们也好。老同志们对华政有很浓厚的感情,希望华政精神能够传承下去,好的传统要发扬光大,过去做得不够的就总结经验。
开党代会要做工作报告,要回顾过去,总结一下,做得好的坚持下去,做得不足的也要跟上时代步伐。我认为,学校的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时候,事情就很好办。我们学校传统,有当年国际法系的凝聚力工程,这些都是很好的传统。
寄语:
过去高校普遍有一个问题,就是重科研轻教学,这是不对的。我以为学校教学是第一位的,科研很重要,科研搞不好,教学水平就不会高,学校层次也上不去。但是科研应该为教学服务,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教授一定要教,讲师一定要讲。
我对华政很有感情,华政培养了我,复校之后叫我来,让我上讲台,练基本功。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环境,讲一句动感情的话,没有华政就没有我今天。
陈建南 26岁
研究生教育院党委学生党代表
对华政已取得成就的感想:
华政作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其卓越成绩凸显在哪里?华政一直致力于法学人才的培养,华政人才遍布全球。在实习中我发现,无论是律所还是公司,无论是法律岗位还是非法律岗位,从企业高管、律所高级合伙人到一线业务员,处处有华政人的江湖地位,事事有华政人的担当,这是华政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华政更注重人文关怀。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年夜饭活动、学术活动给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氛围,使每一位华政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各界华政人才都会反哺华政,让华政精神薪火相传。
贾祥睿 23岁
刑事司法学院党委学生党代表
回顾旧三年:低木高楼,皆为华政
大一刚入学时,明法楼西楼以西还是一片花草树木,勃勃生机。然而不久,静谧的芳草地变成施工地,是学校在那兴建新楼。当时的我很不解:为何要在那盖一栋楼?然而今天,当你在西楼顶楼或明珠楼眺望即将完工的大楼时,你会发现那还是熟悉的红砖墙,绿纱围绕也掩盖不了挺拔英姿。这是学校在提升硬件设施而又不破坏建筑统一风格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除了在建的高楼,三年来学校为了在校师生能在更好的环境里生活学习,默默做了很多:大到东北角雄伟的凹字形建筑明实楼,小到五期九号楼简约的树叶型公共充电设施;凉爽如小教室之空调,贴心似教室前之雨具箱……无一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在校师生。
放眼观未来:温暖正义,情怀华政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那就是“做一个温暖正义的华政人!”这句话是学校对每一位华政学子的期待,也是每一个华政人的目标。过去三年,我在学校见到也听到很多温暖人心的故事,有为小猫小狗的健康而东奔西走的爱心人士,也有不顾个人安危,纵深跳入苏州河救人的退伍老兵,这些都是华政人文情怀的温暖流露。
希望未来学校除了在硬件设施方面继续服务学生,更要在人文情怀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润物无声,致力于让每一位华政学子成长为温暖正义的华政人,让我们的心胸如华政天空般湛蓝高远,蔚然成风。
孟梦 21岁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学生党代表
“奋进中卓越”
回首过去,我认为用“奋进中卓越”来形容最为贴切。五年来,华政作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一路勇往直前,不畏艰苦与挑战,在学校党委“有远见,有谋略”的正确带领下,全校师生共同书写了奋进的一笔。2017年正值华政65周年校庆,这次校庆带给我的是震撼与感动,让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了解了华政发展历程,让我感受到全校师生强大的凝聚力与不变的归属感,让我见证了华政在奋进中如何一步步实现卓越。身处华政,我们是幸运的。
“最美的期待”
华政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与凝聚力,但在党建工作中,这股力量还不够凝结。华政作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思政教育高地,党员人数并不少,但党建活动的形式还有待丰富,要一步步消除党建活动枯燥乏味的思维定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方方面面都要发挥“以党带团”共发展的作用。
“我想写一个故事,从‘我’开始,以‘我们’结束。”三年前,我踏进了华政校门,从那一刻起便是华政人了,“我们”的故事开始了。在未来五年,华政和全校师生们也定将不遗余力实现突破、拼搏向前。这是我最美的期待,也相信“我们的故事”没有遗憾。
更多阅读:
凝神聚力书写奋进之笔
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采访 | 高云微 /图 | 张安静 蔡鑫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 有趣有温度 有料有态度 |
投稿请至ecuplweixin@163.com
常年招新 @华政通讯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资讯 @华政报/官网/微博/头条号/澎湃问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