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政人“饭圈”都爱这个“民法天团”!

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华政人“饭圈”都爱这个“民法天团”!

华东政法大学

1周前,华政园里又有一场

学生与老师迟交作业的讨论

刷爆了朋友圈儿

华东政法大学

图源自@Beifeng杂志社

9月30日晚,在法律学院副教授姚明斌所建的民法案例研习课微信群上发生一件趣事儿:要求当晚24点提交的作业,因傅同学网络中断问题导致10点半发送至邮箱的作业并未成功送达,最终再次发送的作业到达邮箱的时间已超时三分钟。按照规定,作业逾期提交不会被评阅且计零分。于是,傅同学在群里与姚明斌上演了一场公平对话的理性辩论。

事件发生后,群内学生纷纷表示这场即兴辩论真实考验了学生的逻辑能力,这个生活化的事件也引发了他们对规则适用和论证思路的认真探讨。于是,这场师生间的对话又火出了课堂。

华东政法大学

前有80后“青椒”“小马哥”与迟交作业学生论辩交锋“火遍”全网,后有80后“青椒”“姚总”与学生论证作业是否算逾期提交,还有《爱的代价》民法考题引发的网易云音乐“留言堵塞”……华东政法大学的80后“青椒”屡次“红出圈儿”,原因何在?

点击图片可回顾这些精彩!

华东政法大学

全网红的华政“小马哥”深度报道来也!

华东政法大学

李宗盛没想到华政期末考题能翻红《爱的代价》!

华东政法大学

一期末考神作!华政王大锤你要火出圈儿!

或许有一个团队可以揭开这层神秘面纱!

这个团队成员荣誉辈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司法部优秀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市领军人才……荣誉虽多,却不“高冷”,反而常常被学生用“可爱”来形容——

在课堂上,他们用案例解析法律条文,深入浅出,一只“猪”也能化成形象的教学案例,被学生喜闻乐见;在课堂外,他们与学生交友、交心,“迁神”“姚总”“一鸣学长”“王浩哥哥”等亲切的外号都是学生对他们喜爱的见证。

这个团队就是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教研室。自华政1985年法律系成立之后设立,至今已30多个年头,如今以老带新、“青椒”辈出的教研室,用越发亮眼的成绩单真正做到为课程建设注入“灵魂”,为课堂教学增加“活力”。

华东政法大学

课堂内外

用案例带动教学课堂 将枯燥化为趣味易懂

“民商法教研室算是华政最大的教研室了。”教研室主任杨代雄教授介绍到,目前,教研室共有成员23人,具体为张驰、金可可、杨代雄、王迁、韩强、高富平、张礼洪、崔吉子、郑云瑞、许莉、戴永盛、李红玲、孙维飞、吴一鸣、张骏、姚明斌、贺栩栩、俞立珍、孙颖、王浩、赵文杰、徐同远、刘竞元等教师。

要想提升课堂的“到课率”“抬头率”“入脑率”“走心率”,将课程真正建设成为学生成长导航的一盏明灯,团队可下了番苦功夫。

“趣味性、典型性、可读性”——这是华政教授、博导王迁备课挑选案例的准则,但“完美”的案例总是百不得一。除了给课本做知识点结合案例的细目外,王迁的电脑里还有一个专门收集教学实例的文件夹。从教16年,已经积累了上百例,而这些素材的灵感大多取自日常生活。例如,为了引出擅自改编他人作品形成的侵权作品为何受著作权法保护的难点问题,他特地找来剪辑后的歌曲《死了都要爱》和《死了都不卖》,在“鬼畜”的DJ调乐中,生动讲解了知识点,课堂气氛也到达顶点。

华东政法大学

王迁

无独有偶,“贴近生活”也是副教授姚明斌民法课堂的一大标签。他不仅乐于用新闻事件作为教学素材,还喜欢将生活中的小事改编成教学案例:“十几年前我家曾发生过饲养的乌龟‘越狱’爬到阳台掉下楼的事情,我就编写成教学案例‘乌龟跳楼案’。没想到那年的国家司法考试(注:2018年起改为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就考了类似的‘小狗跳楼案’。”

在姚明斌的课上,有一只经常用来举例的“猪”,尤其受到学生喜爱。“一开始没有特别的考虑,只是觉得用猪做例子在黑板上画示意图时,只要画一个猪鼻子就够了,简单、形象,也有趣。用过一两次之后,学生还蛮喜欢的,慢慢就延伸出若干‘周边产品’,比如‘刻着小猪佩奇的古董案’‘小香猪长成大肥猪欺诈案’和‘散心走丢的猪妈妈案’等。”姚明斌笑着给出选“猪”的理由,但也强调,“有趣只是一方面,最根本的还是要契合教学需要。”

华东政法大学

姚明斌

诙谐、幽默而又知识点密集的风格让这群老师的课往往“一座难求”,数十人的选课课程常迎来数百人听课。在金可可教授开设的《民法案例研习II》选修课时,按要求人数上限为50人,实际选课人数却达到400多人,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听到这门课,他又加开了一门50人课程。然而,正式开班时,当他走进那个只能容纳50人的小教室,发现座无虚席,坐着的、站着的,把教室塞得水泄不通,实际听课人数起码达到了150人之多。

华东政法大学

金可可

有一年期末,义务给学生补课的他把课堂搬到了可容纳近千人的缘法厅,原以为三个班、700多人的学生量在这可以“游刃有余”,却没想到,依然有200多学生自发前来听课,听课溢出率达到近30%。他们搬来了桌子、椅子,把楼上楼下和过道占得满当当的。

华东政法大学

“他们的课很‘火爆’,每一个座位都需要一个早起奔波的清晨;但真正走进课堂,妙趣横生的讲解与条理清晰的分析会让你感到一切等待与奔跑都值得!”法律学院学生潘春飞深情地说。

其实,民法体系庞大,知识点细致、庞杂,要讲好、讲精、讲深并不容易。看似简单的法条在遇到具体情境进行适用时,其背后其实存在巨大的解释空间。吴一鸣副教授举例说,比如侵权法中动物致人损害的法条,有一条是“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内容看似简单,但其中每个点都存在解释空间。比如“动物”,狗是动物无疑,那微生物属于动物吗?又如“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小区里的流浪狗伤人,谁是饲养人或管理人?经常去喂流浪狗的人算不算饲养人?“法条只是简单几句话,但适用的场景千千万万。”

“身为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让学生把知识点理解透彻,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逻辑能力,并进一步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吴一鸣诚恳地说,“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这个学科产生兴趣,课堂之外就会找更多书籍、资料来阅读,就一定会学得更好。”

华东政法大学

吴一鸣

王迁回忆说,3D打印技术刚刚问世时,有同学立刻拟了“3D打印的版权问题”的论文选题拿给他看。他反问“3D打印有没有带来新的版权问题?”并马上抓住时机解释:“从古代用冷兵器杀人到如今用激光武器杀人,杀人的技术、工具都更新了,但法律对故意杀人行为的定性是一样的。”具体的生活实例到抽象的法律条文,就这样被他融会贯通。

无论是海纳百川的案例,还是生动趣味的动物形象,又或是对法条字字斟酌的讲解,都是为了将枯燥难懂的法律知识变得“接地气”“通人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志趣与爱好。教研室期待,一方面,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民法理论功底,无论是直接从事法律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能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民法的学习思维与方法,懂得运用民法思维去思考民法问题。

谈及此,王浩老师聊到了他的一句广为流传的“段子”。在课上讲解物权法时,他用桌子和抽屉的类比来讲解物与物的部分关系问题,并无心讲了一句俏皮话:“我整个人都给你了,心不是你的吗?”没曾想这句话却在学生间广为流传。“其实我还挺乐意看到这样的流传,当学生想起这句话时,就能想起我讲的知识点了,还是有积极的一面的。”王浩坦言。

华东政法大学

王浩

集体备课

共通的思路配搭多元的风格 思维的碰撞带动沉浸式探讨

传统开设的《民法学总论》《物权法学》《债权法学》等挂牌课,同一门课有大约8至9位老师一起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可、喜爱的老师。但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在这样的安排下,因为学生上不同老师的课,会导致课程结构、授课方法、教学进度、考核模式等存在差异。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挂牌课上课统一的问题。”杨代雄如是说。统一,并不意味着所有老师的授课方法都一模一样,更大程度上是追求一种统一的标准。“制定了统一标准后,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就会小一些;于教师而言,可以促进彼此相互学习,借鉴其他老师教学上的阐述和方法。”

经过反复研究和尝试,教研室逐渐形成了集体备课的良好习惯。每周三晚,在松江校区开完会、学校班车出发前,总会有一两个小时被老师们拿来聚在一起,共建共享教学资源、集体讨论教学问题,这些问题或来自老师本人、或来自同学请教、或是亲朋好友咨询。数位乃至数十位教师用思想火花的碰撞带来沉浸式的探讨,让备课过程真正凝聚起整个教研室的“集体力量”。

华东政法大学

民法博大精深,需要终身学习,在教学研究中遇到新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很难解决。集体备课时,最不缺少的就是大家自发的激烈讨论。

王迁回忆起2003年初入华政时的场景:“大家都会主动拿出自己的问题,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其中,有时还会争得面红耳赤。这些讨论不需要任何人组织、预定任何议程,没有一句空话,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这让当时我这个新进青年教师收获满满。”

回忆以前,王浩说,一个人备课时,时间久了会感到很枯燥,现在集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有说有笑,反而促进了大家对授课内容的了解,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华东政法大学

“在已故傅鼎生教授等许多前辈老师的引领下,教研室团队总体上遵行的是民法解释学的研究和教学思路。”姚明斌认为,共通的教学思路配搭多元的教学风格对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以一个符合教学规律的总体方向为指导,并存有不同教学风格,恰恰是华政目前民法本科教学弥足珍贵的特点。因为学生既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也可以在不同风格的对比、互动之间,深度感受民法大厦不同侧面的景致。”

确实,民商法涉及面很广,各个分支都需要专门研究,分工日益精细,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局面。“但民商法的理论和教学研究往往同时涉及各分支中的大量专业知识和法律规则。此时,各研究方向的老师进行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民商法教研室在这方面有优良传统,形成了积极开放的讨论氛围。”王迁说。

华东政法大学

两个问题:一,甲的手表交由乙保管,乙在未告知的甲的情况下将手表卖给了丙,请问甲能否要求丙返还手表?二,丙从乙处以合理价钱买了一个手表,但实际上手表是甲交给乙保管的,而丙并不知情,请问丙是否需要返还手表?

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案例,是吴一鸣从姚明斌那听到的。吴一鸣笑着说,集体备课时,听到姚老师分享了这两个关于“善意取得”知识点的讲解,觉得特别好,也特别生动。“初学民法时,学生大多以自身价值观判断问题,导致同一个问题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答案。这两个不同角度举例,能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要从法律角度出发,不能靠主观立场判断。”

华东政法大学

研究生读书会

姚明斌坦言,其实很多想法也是集体备课时受到其他老师的启发。“法学知识里有些理论会很艰涩,学生可能真的难以理解,这也是我们备课时的一个难点。某次集体备课时,孙维飞老师提到,不妨在讲课的最后用精炼的‘谚语’总结概括,既方便学生记忆,也把教学难点讲清、讲活。”

今年6月,教研室集体备课的成果——2018级学生民法总论期末考试《爱的代价》考题事件“火”了一把。这份题目主要围绕歌手李宗盛的《爱的代价》签名版CD展开,学生考完试后纷纷到网易云音乐等音乐平台留言打卡,感叹考题不易;华政官微对此事的报道也收获了6万+的阅读量。

华东政法大学

“一道考题会引发那么大、那么特别的反响,确实蛮意外的。这也算是同学们一种有趣的反馈吧!”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姚明斌笑言,“这道题是想倡导一种在案例中对原理和规范作精细化思考、分析的学习取向。选择以微信缔约、《爱的代价》等元素搭设案情,则是为了呈现民法作为市民社会基本规范所具有的灵气和地气。”他同时认为,设计考题并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只有成功引导同学们去发现自己的盲区并跟进聚焦研磨,一道试题、一个案例才算是真正焕发了自己的生命力”。

“纵使经历‘爱的代价’,仍不掩老师们的拳拳用心!聚在一处,他们是备受学生瞩目与敬爱的‘民法天团’,走上讲台,他们每个人都是学生心中最可爱的存在。”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学生朱嘉慧骄傲地说。

华东政法大学

姚明斌

师生相长

于润物细无声处守护民法教育初心

大学生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为此,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在方方面面做好“引路人”,将培根铸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师生间的交流学习从不局限于课堂,下课后、生活里,现实中、网络上,知识的普及始终润物细无声,以身作则的榜样始终融入在一言一行的点滴里。

王迁就始终以“做应当做的事,否则和我的职业理念背道而驰”的要求鞭策自己。他听有声书买正版实体书的习惯在学生中广为美谈,因为视力不好,王迁经常会听有声书,但目前国内这块仍存有一定版权问题,因此,每听一本有声书,王迁都会购买一本正版实体书,以“弥补”版权的漏洞。

同样,在王浩眼中,为人师长得有为人师长的样子,自己言语行动必须能够对学生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去了解学生的喜好和话语体系,这样比较容易拉近师生间距离。”王浩坦言,自己就一直关注虎扑、B站等年轻人喜爱的网络社区,“现在网络资讯这么发达,要去了解年轻人不是件很难的事,关键看你主观上愿不愿意去了解。”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交心从来都是相互的。因为备受学生喜爱,他们中已有近10位荣获了由学生投票选出的华东政法大学“我心目中的十佳教师”荣誉。别看这只是一个校级荣誉,却被他们看得很重。王浩说,这代表学生对自己这么长时间教学的肯定和认可,但更代表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既然学生给了你这样一个称号,你就得拿出对得起它的回馈,必须付出更大的精力和努力,把这个讲台站好。”

华东政法大学

同样获此荣誉的姚明斌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初心”:“我在教学思路方面的初步探索,大体可以概括为‘提供正确的方法’和‘守护热爱的心’。”他解释道,民法开头学起来确实很难,“提供正确的方法”能够避免让初学者走弯路或者被误导,确保难而不乱;“守护热爱的心”在于尽可能守护学生学习民法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觉得难而不苦。

华东政法大学

谈到“初心”,几位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王迁总会在第一节课上挑明知识产权法的难度以及它“焉知非福”的好处。“对法科学生而言最‘悲催’的事就是,学了好多年之后,遇到一个法律问题还是依靠常识、经验去判断。”在学习法律的最开始,就要让学生学会“遇到一个法律问题,从法律的概念入手,利用法律规则进行逻辑推理,最后得出一个在法律上正确的结果”。

“对于初学法律的学生来讲,此观点需要很长时间去树立。”吴一鸣说,因为面对一件事,人们总会下意识地用内心好恶作判断。“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向学生传达的,解决案例纠纷应该通过对现行法的解释适用而非凭感觉去臆断。要使学生树立法解释学的重要性观点,即不能凭借着抽象的正义,而是要依据现行法律,通过法律解释的方式作出最终结论。”

华东政法大学

在吴一鸣的微博“@吴一鸣学长”主页上,有一封“写给华政学弟学妹们的信”常年置顶,至今已有七年。每年新生都会去微博下“留言打卡”,拜读这份前辈写给后辈的肺腑之言。在文中,“如何度过四年大学时光”“如何将看似没劲的生活过得有劲”“如何利用学校资源培养独立自主的思考精神”等问题被一一道来,言辞恳切。

“看到学生有所触动或想法与我所契合时,会觉得很开心。七年过去了,想说的话还是那些,大学四年需要注意和学习的事情太多了,我寥寥数语无法概括,只能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与大家分享,与大家共勉。”

谈未来

以老带新,始终不忘“老师”的意义

如今的教研室已是青年教师挑大梁,但其实,教研室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有“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我刚进教研室时,印象就特别深刻,已故的傅鼎生老师等前辈经常指导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包括在民法理论研究等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多教导和启发。”杨代雄回忆道。

华东政法大学

教研室十分鼓励青年教师旁听、学习、揣摩学校教学名师的课程,并积极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教学比赛。一般而言,老教师会预先让青年教师给他们讲一段课,然后从各个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事实证明,这样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不论在科研、教学荣誉的收获,还是在课堂教学的经验积累方面,青年教师都取得了快速成长和长足进步。

华东政法大学

采访最后,王浩回忆起上学期《民法学总论》课程结束时,有名学生拿着他精心制作的听课笔记来给自己签名的故事。这本笔记里包含了很多王浩在课上讲的案例、知识点、“金句”和“段子”,很多连王浩自己都忘了,却被学生记录了下来。

当看到这本笔记时,王浩内心深受震动:“没想到上课时自己说的话,总会被学生用有形或无形的方式记了下来。或许‘老师’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但这是有分量的两个字。我做的事、我说的话,都有它的份量,这个份量叫责任。”

春华秋实·79说

感谢母校,我心中的圣殿

——写在入学四十周年的纪念日

那是1979年7月下旬的一天傍晚,我所在的上海海丰农场下明分场的大喇叭里在播报着那一年我们分场考上大学大专人员的名单。

我所在十大队考生们如我一样,万分焦急地聆听着一个一个本大队录取的名单。当广播中念到我的名字和所录取的华东政法学院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内心多次确认后,我雀跃无比,喜形于色。我终于能进入大学了,我成为一个大学生了,我将告别农场生活,进入仰望已久的心中圣殿了。

这座圣殿之所以神圣,是母校的教授老师们给它增添了浓墨重彩;这座圣殿之所以辉煌,是母校的校友学子们给它荟聚了新生活力、无限希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教授学子们,才使得母校这座圣殿屹立不倒,熠熠生辉。母校,我爱你虔诚的灵魂,我爱你青春的活力,我爱你慈善的音容,我爱你所有的一切。

感恩母校,我心中的圣殿。

作者:一九七九级一班 杨钧

1983年毕业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任书记员、审判员,后任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知识产权庭庭长。新世纪初调任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法务总监兼北京分所总经理。现退休。

华东政法大学

往昔华政园

(一班毕业照)

华东政法大学

1979级校友图文内容源自校友会

撰稿 | 叶子芩

协助撰稿 | 郑润泽

采写 | 郑润泽 唐顺磊 路玉婷

钟怡晖叶齐朱嘉慧

编辑 | 郑润泽 张艺琼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更多阅读

华东政法大学

华政园正在发生这些变化!

华东政法大学

华政园跟沪上这家纪念馆有深厚历史渊源!这次我们来到这里~

华东政法大学

“脚步不能到的地方,脑子能到的也可以”!这个支部这样找特色!

更多资讯 @华政媒介矩阵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守护赤诚育人初心!

给我个“好看”我更美!美美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华东政法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华东政法大学-华政人“饭圈”都爱这个“民法天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