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2019→!这是他在华政园的40年!

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1979 2019→!这是他在华政园的40年!

华东政法大学

你的←2017 2019→是什么?

← 2017

2019→

对于他来说,

他的华政园经历是

← 1979

2019 →

他是“芳草地,红砖墙”背后的建设者

从1979到2019

他在华政工作了40载光阴

将自己的金色年华奉献给了华政

从长宁到松江

他也见证了华政的成长和飞跃

他,是杨建伟

后勤管理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

却用40年坚守

守护着华政园的一方安宁

华东政法大学

“落户”长宁,开启华政之章

“1979年我毕业后分配进了华政,当年华政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还没有。”再谈起初入华政时的情景,杨建伟感慨万分。当时的华政园可谓各大单位的“混和之地”。“你根本想象不到里面有多少单位——上海市卫校、同仁医院,在河东甚至还有搞蔬菜水果批发的。”杨建伟回忆道。

在这样拮据的条件下,学校毅然决定把办公用地让给师生上课,搭建帐篷进行办公,激励一代代华政人砥砺前行的“帐篷精神”由此而生。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当时,杨建伟等后勤工作人员组成的“总务处”就在巴掌大的地方开展工作。后来,长宁校区逐渐收回房屋和土地,后勤工作才逐渐步入正轨。

杨建伟说,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长宁校区足球场的建成。那时,长宁校区只有200多亩土地,寸土寸金。而足球场处于一个小角落,场地与楼房之间的间隔仅能容下两人通过,就连跑道都是贴边修建的,修建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难度可想而知。

华东政法大学

“学校有了足球场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足球场未建好之前,师生都在道路上锻炼跑步。有了足球场之后,一来方便了学校管理,也方便了师生的日常锻炼。”

如今的华政园已拥有两校区75万余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基础设施配备齐全,为越来越多华政人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杨建伟说,现在回忆起那时的老校区,和如今真是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一代代华政人凭借着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的精神,让我们的校园不断更新蜕变。我们老一辈华政人,也更加珍惜当下优越的校园条件。”他动情地说。

华东政法大学

四十年如一日,甘做无名建设者

“刚来华政工作时,我才20岁,懵懵懂懂,啥也不知道。”杨建伟的嘴角扬起了微微的弧度。1979年是他和华政初次见面的年份,如今,他与华政相互陪伴走过了40载春秋。期间,他在长宁校区工作了34年,在松江校区工作6年。

长宁校区是杨建伟的“主战场”,他对那里的每个角落都了如指掌。“在老校区,我们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顺着学校主干道,从河东到河西巡查一遍,大概需要20分钟。”杨建伟自然地描述起这早已形成习惯的工作流程。

40载春秋,一直在后勤工作的他遇到过很多难题,他绘声绘色地说起了在担任房管时的某次台风天遭遇。长宁校区周边多为低洼地势,台风一过境带来狂风骤雨,长宁小三角地区的住户底楼常常“闹水灾”。

华东政法大学

“一到这时候,我就必须及时处理。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台风‘麦莎’把校门口的一棵大树刮倒在地,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事发后学校立刻采取措施,与长宁区交警部门交涉,将道路封锁。”

清理疏通场地是燃眉之急,可树实在太大了,最宽的地方有一米多,杨建伟和其他同事只能用电锯一点一点地锯掉残枝,不知道用了多久,终于把这棵树从路上移开。台风天还未彻底结束,冒着大雨,杨建伟淋了个透湿。

那个雨夜,为了排水除涝,杨建伟在校园内四处奔波,衣服湿了又干,来来回回一共六次。好不容易解决完一个问题,可以在路边支个躺椅眯一会儿,又听见“哪家进水了”,就得马上起身去帮忙。

回忆起那次险情,杨建伟却更多地感受到心有余悸而非辛苦:“当时我们害怕还有别的树倒,就用钢管撑着它们,反正手忙脚乱的,两三天里连觉都不敢好好睡。”

华东政法大学

这只是杨建伟40年丰富工作履历中的一个场景。几十年如一日,杨建伟对待后勤工作丝毫不敢懈怠,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管理才能让学校放心,让师生安心。“我们后勤工作所遵循的一大理念,就是保障师生的安全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他负责任地说。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松江校区建校时的珍贵照片

2003年,松江校区初步建成,杨建伟接到任务协助建设。新校区落成那一刻的感受,他至今记忆犹新:“一走进松江校区,我不禁感叹,‘松江太美了’!”杨建伟说,松江校区的美和长宁校区是不一样的,松江校区是芳草地、红砖墙,欣欣向荣的美,长宁是古色古香的砖木结构房屋,是古朴典雅的美。

那时,松江新校区只有明法楼等少量办公楼,杨建伟便暂时“落户”集英楼,在新环境中继续坚守后勤岗位。“哪里需要我,我就会出现在哪里。我们后勤管理是一个大集体,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想让老师和同学们满意。”

华东政法大学

因为热爱,所以眷恋

“是什么支持着您在华政做了40年后勤工作?”问题刚一出口,杨建伟便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这个没有什么支不支持的,只能说我真的很爱华政。离开后,我一定会很怀念她。”华政对他来说就像一个伙伴,相互扶持、陪伴着走过了40年,经历着彼此的艰难困苦,也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支持着杨建伟走下去的是他内心对华政的热爱,他将这种热爱全部付诸在工作中。年纪到了,他也马上就要退休,离开一辈子工作的地方,每每想及此,他的内心“充满了不舍和眷恋”。

华东政法大学

“希望华政越办越好!这是我的心里话。”杨建伟的语气里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殷切的期盼,“华政办好了,我在这里奋斗的40年也就值了!也希望大家离开华政后都能多回来看看。”这是一位朴实的后勤工作者最衷心的祝愿。

春华秋实·79说

梦回208

在华东政法学院读书时,我的宿舍是208房间。这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间,放了5个上下铺,住着9个同学。对我来说,这样高密度的集体生活已经适应了,因为此前在军营里,我曾长期住过35个士兵同住的宿舍。上大学的兴奋、与新同学见面的新鲜感,也把宿舍拥挤的感觉完全遮蔽了。

我们七九级五班的男生被安排在四个宿舍,202和204两个大房间各有十几个同学,是五班的“总部”所在地,208和319两个房间则是“外围”,不免与其他班同学合住。所以,208房间有7位同学是五班的,2位同学(陈榕云、何建贵)是四班的。这样合住,加深了班之间的交融,不感觉“隔班如隔山”,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俩就是我们班的,常常在通知什么事情时,把他们俩也一并通知了。毫无疑问,同一个宿舍比同一个班更亲!

1983年7月,我们与208告别,我压根儿没想以后会怎样来看望它。直到30多年后,我第一次回来看望,并且此后连续几年的金秋都来看望。我在208门前徘徊良久,房间门锁着,房号已经变了,房间用途也变了,门前长长的走廊总是空无一人。但我却分明看见走廊上同学的身影,看见门前放着的棋盘,听见同学们的说话声,听见走廊一头拐弯处的公用电视机在播放着节目,此时不禁想起《红楼梦》里的诗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208宿舍同窗四年的情谊已经延续了四十年,它像窖藏的酒一样,闷的时间越长就越香。回望208,感觉人生象一个圆圈,转了一圈又转回来了。但我又想,后来转了一大圈的某些东西,可能当初在208宿舍里就已经奠定了,那不是某种基础知识,而是在人生起跑线上的精神状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作者:七九级五班 肖凤城

1983年毕业后先后工作于海军政治部、军委法制局,退休后目前受聘为中国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往昔华政园

华东政法大学

采写 |钟怡晖 马佳慧 蒋泓怡

审稿 |宗璐璐

风景图 | 沈丽娜 叶剑骅

薛建林 蔡鑫 骆树楠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更多阅读

华东政法大学

无惧大风!华政园天气之子上映!

华东政法大学

44所高校为华政送祝福!从A到Z大声说:“我爱你!”

华东政法大学

华政园“名导”王子愚“格格不入”的追梦之路!

更多资讯 @华政媒介矩阵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为辛勤付出的华政人点赞!

给我看”我更美!美美美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上海本科院校-华东政法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华东政法大学-←1979 2019→!这是他在华政园的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