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高尚、学术精湛、业务高超、潜心教学
这沉甸甸的四句话,是在今年“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新时代政法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华东政法大学复校40周年纪念会”上,学校授予王立民、朱榄叶“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荣誉称号时的评价语。
今天,让我们走进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榄叶。今年,是她在华政园的第38个年头,她是华政复校40年风雨兼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三十多年来,她用似水流年诠释“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之精神,用自己的智慧与言行打动学生心灵,在三尺讲台演绎春风化雨、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谱写人民教师平凡而又伟大的育人篇章。
惟真惟实,
是她在华政园三十八载岁月的育人形象
2007年摄于不丹
天真岁月,她在“民主”的光芒下长大
出生在军人家庭的朱榄叶,小学毕业前在部队大院中度过了她的童稚时光。好奇纯真、天真浪漫是朱榄叶儿时的写照,那时的她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甚至有些“调皮”。“小时候在北方,冬天孩子们穿的‘棉猴’(短大衣),帽子一般是和大衣缝在一起的。我妈妈给我做的却是可以分开的,所以我总是喜欢把帽子解下来拿在手里甩着玩。”甩着甩着,帽子常常就不见了,“我妈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对帽子的好奇心,是朱榄叶儿时创造性与探索性的体现。更为幸运的是,她出生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从小到大,我的父母从没打过我”。不仅如此,父母对她做出的每个选择都没有强加干涉,更没有抹去她对于自己人生重大选择的自主权,限制女儿的未来发展。
填报中学志愿时,十几岁的朱榄叶与母亲的想法背道而驰:“一般初中加高中一共要读六年,但也有五年制中学,母亲怕我累,不想让我选五年制中学,而我就想选。我想,别人能上五年制中学,我也能做到。“最后,朱榄叶的母亲尊重了她的选择,“那时就觉得,我们家真的很民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的这堂“民主课”,传授的不仅是育人的理念,更为她打开了探索未来的自在天地。
2002年摄于新西兰
知青下乡,八年磨砺使她更加坚韧
1968年9月,朱榄叶面临中学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难题,需要在留在上海工厂和下乡两者之间选择。她选择了后者,开启了给予她八年磨砺的农村生活。
十八岁的朱榄叶满怀真诚来到农村,刚到黑龙江的前5年都是在生产队种地——种小麦、种玉米、种大豆。她下过积水的玉米地,也扛过200多斤的麻袋,将一袋袋已经缝好袋的粮食装车,拉去交粮。
“那时候真是把‘男女平等’付诸实践了。”朱榄叶调侃地说,“也没有考虑男女体质上的差异。凭借一股子干劲,我有时候一整天忙重活倒也不觉得特别累。”
但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还是对朱榄叶的腰椎造成了伤害,后来给她诊疗的医生还曾调侃她:“当老师的一般是颈椎不好,你怎么腰椎是这个样子。”
农村生活尽管艰苦,但朱榄叶从来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相反,她十分感激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对于自己的选择,除非是真的错了或做不了,否则我一定会尽全力做好,对工作负责,也对自己负责。”这是朱榄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干完了每日的农活之后,当大家都在放松闲聊时,朱榄叶却在抓紧每分每秒,学习新的知识。和另外几位伙伴一起抱着书学习的他们,成为了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
2018年摄于华政松江校区
初识华政,巧合之中结下不解之缘
从未间断学习的步伐,也让朱榄叶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尝到果实的人。28岁那年,她以各科成绩平均85分的优异成绩,进入复旦大学学习。等到1982年毕业时,当时可供朱榄叶选择的工作单位有好几个:解放日报社、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及华东政法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学院两所高校。
“我那时的想法很单纯,大学有寒暑假!”或许就是出于一种缘分,仅仅因为“华政离家更近一点”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理由,朱榄叶选择了华政,打开了她三十八载育人时光的大门。
1985年2月,在中国《专利法》即将生效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邀请各政法院校学者前往美国交流,朱榄叶作为华政代表一同前往,在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当时的她对知识产权还一知半解,从美国考察回来后,她立即买回大量书籍,开始补课。同年,朱榄叶争取到了教育部出国访学的名额,前往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法律学习。
“在哥大的时候,我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学生,宪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能学的都学。我还去参加考试,就是想真的学到东西。”一年后,学成回国的朱榄叶开始教授知识产权相关课程。从一开始给本科生授课,到研究生,再到成为博导,朱榄叶身上始终闪耀着“为师者亦勤学不辍”的精神。
摄于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
传道授业,灵活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在美国的访学经历,给朱榄叶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参照。大学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朱榄叶认为,作为一名老师,自己教授的内容首先得让别人感兴趣,这就需要用点方法。
“当老师得尽职尽责,除了自己备好课以外,更要想一些办法,不断调整讲课方式,让学生愿意来你的课堂。即便学生真的不那么情愿,也得想办法让他能听进去,这是我的想法。”
因此,朱榄叶采取的是“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也就是“提问式教学”,高频率的互动和开放式讨论可以带动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朱榄叶也并非“一刀切”,而是有所侧重。“在本科时,你要教的是‘what’,到了硕士,就要教‘how and why’,等到了博士,就要教批判性思维了,‘should it be like this’”。在研究生教学中,朱榄叶喜欢用时新的国外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充分讨论,同时学习国外法院解决案例的思路,来充分扩展学生的思维。
讨论时难免有观点的分歧,朱榄叶直言:“我很欢迎学生上课时和我讨论,甚至是争辩。”对于自己不确定的问题,她从不会不懂装懂,忽悠学生,而是在课后仔细查阅相关资料,予以回复。“如果是我的错,我绝对是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的问题,坦率地跟学生说‘你是对的,我弄错了’。”这既是为人师表的责任,更是对学术的尊重。
朱榄叶对学术的尊重不仅体现在自身的严格要求,更体现在她教学的方方面面。她始终坚持,法学教育最重要的,是灌输法律意识,让学子牢固树立“守法”意识。
2001年行政听证会研讨
她分享了早年她教学中的一则插曲:由于过去论文查重还没有如今严格,曾有学生在期末论文中直接复制粘贴了他人文章,当即就被朱榄叶发现。朱榄叶在严厉批评教育之外,还给班级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致歉。“我作为老师,最应该教导学生的,就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而不仅仅是教会如何分析案例、如何背诵法条。学知识产权的同学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是天大的笑话,是莫大的讽刺。”
经过此事,朱榄叶将课程论文考试的方式进行了改革:根据给出的主导案例,再由学生自行寻找国内外至少一个相关案例,进行结合来做案例分析,这样不仅能最大程度减少抄袭,也能锻炼学生结合主题检索案件的能力。
课堂上,学生们都亲切地管朱榄叶叫“朱妈”,“朱妈”的一段肺腑之言在学生中广为流传:“你们现在上学是交了学费的,相当于花钱买教育服务。如果上课时我将准备的案例讲完了,提前十分钟下课,这时候大部分学生会高兴吧?可其实这就像你去市场买东西缺斤少两,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诚恳之言,道出了朱榄叶的用心、用情。
投入研究,为WTO纠纷案例评析带来先驱之作
谈起踏入WTO研究领域的契机,朱榄叶称之为“误打误撞”。初到美国时,教学之余,她萌生了“写点东西”的想法。正值关贸总协定方兴未艾,她通过当时仅有的资料,编写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贸易纠纷案例汇编》。
1998年,中国已进入“入世”准备阶段,再次来到美国的朱榄叶开始着手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在第一部关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贸易纠纷的案例汇编受到广泛欢迎后,2000年,《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也顺利出版,成为中国“入世”前中国学者的先驱之作。
初次尝试撰写WTO案例汇编,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WTO案例的材料浩如烟海,“一份报告就是四五百页,四五十万字,根本就不可能翻译”。于是朱榄叶改变计划,变翻译为编译,经过重重筛选和不断斟酌,将几十万字的报告精简至一万多字。
2015年WTO成立20周年研讨会
“编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繁复的编译工作使朱榄叶充分熟悉了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掌握了阅读材料的轻重缓急,悟出了自身的经验与心得,“看多了以后,我发现胜诉方、败诉方、第三方的观点都会在专家组评论中体现,于是我就先读专家组评论。”
撰写过程中,朱榄叶也制定了固定的汇编格式——程序部分、实体部分、专家组意见、上诉机构意见、结果等,增强了汇编的体系性。
2004年,朱榄叶作为国内首位出版WTO案例评析书的学者,凭借在WTO研究领域的先驱成就,从200余位中国专家中脱颖而出,经中国政府推荐,成为WTO争端解决机构(DSB)专家组的一员。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朱榄叶诚恳地回答:“这件事其实人人都能做,但不是人人都愿意坚持下来,要沉得住气,坐得了冷板凳。”
已经身为教授的她,更能摆脱外界压力,也更坚定了潜心学术的信念。凭借对争端解决案例的大量积累与深度研究,朱榄叶被赞为“WTO争端解决的活字典”,而这正得益于她进入WTO研究领域以来,长期保持的一项固定工作——对WTO案例进行案例统计和综合分析。每次讲课前,朱榄叶会将案件更新到最新材料,建立文档,至今已积累到近600个案子。
“我有一个跟踪,用于综合研究,到现在已经有200多页了。”对于每一个案例,朱榄叶都对之进行精细化分类,并自制了相关类目:是谁起诉谁?发展中国家起诉发达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起诉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相互起诉,还是发达国家相互起诉?是关于哪一个协定的?它是一个反倾销案子,还是反补贴案子?是什么产品,农产品、汽车还是钢铁?
除了外出旅游,朱榄叶从未间断案件跟踪的工作:“一天不跟踪都不行,就会漏掉东西。”
2016年国际法院法官访问上海高院
在中国WTO争端解决案例中,朱榄叶的“数据库”成为了争端解决实践的“锦囊”。她曾根据对WTO争端解决案例的分析,得出WTO上诉机构对专家组报告的支持度统计结果。在一次争端解决实践中,根据商务部需求,仅用半天时间,朱榄叶就在原先初始案件中上诉机构对专家组支持度统计的基础上,“定制”出了在执行情况审查的案件中,上诉机构对专家组报告的支持度统计结果。
目前已经退休的她,将大部分理论研究的事业交付给了年轻人,但自己仍坚持争端解决案例的跟踪工作。“前两天正好没事,就想办法把统计表里遗漏登记的案件补上了,我也挺开心的。”谈起这些小事,这位饱含睿智的学者流露出了最真诚的喜悦。
受获“功勋”,几十载教学画上完美句点
朱榄叶是从学生口中第一时间得知自己荣获“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的。“微信消息响个不停,我当时还在想,学生群里怎么那么热闹,一看吓我一跳!”
对于在华政从教接近40年的她来说,“这是对自己多年所做工作的一种肯定,也算是给自己的教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2019年摄于埃及
“师德高尚、学术精湛、业务高超、潜心教学”是朱榄叶的真实写照。生活中大大咧咧的她,对工作始终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更对自己严格。“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从选择的那一刻开始,就应该倾尽全力。”这种“完美主义”的倾向驱使着她在面临问题时,不断地探索更好的解决方式。
就在前两天,朱榄叶将之前研究时长期没能碰拢的两个数字终于对上了,而感到止不住的喜悦。“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她动情地说。
三十八载岁月,作为学校资深的教授之一,她对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华政园也充满感情:“我目睹了华政复校以来的变化,也见证了她的每一步发展,就是真心地希望华政越来越好。”
在授勋“功勋教授”时,朱榄叶说:“当我听到授予我‘功勋教授’的称号时,我的感觉是诚惶诚恐。我的前辈、我的同辈、甚至我的学生们,都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我觉得我离‘功勋’两个字差得还真的很远。我希望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能够继续为华政作出我的一点点贡献。”
这是一名已经69岁的教授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育人最真实而生动的展现,也是她最诚挚而感人的心声。
采写 | 郑润泽杜华西
朱嘉慧 刘思璨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更多阅读
大风降温!华政园冬季色卡暖心上线!
他的华政园40年:“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下班”!双喜!连获二奖,这位华政人说出真情!更多资讯 @华政媒介矩阵三十八载,育人初心不变!
给我看”我更美!美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