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历时四个多月的第八届“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落幕。高高摞起的443名选手的答卷,书页纷飞,一页页翻开的不止是此次翻译比赛背后凝聚的汗水与荣光,更是华政外语学院二十余年走过的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之路。
“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搭建法律与语言的桥梁
本次法律翻译大赛共收到来自110个院校及单位的学生、律师、法院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司职员、翻译从业者以及自由职业者等共443名选手的答卷。报名选手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参赛人数及院校均创新高。通过初赛及现场闭卷决赛,经组委会评审专家三轮认真评审,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林海斌荣获特等奖。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闵辉参加闭幕式并致辞。
特等奖获得者林海滨
这项大赛最早举办于2010年,迄今已连续举办八届,逐渐成为国内翻译领域的重要赛事和法学翻译学交叉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法学界、外语界及法律翻译业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华东政法大学的一张新名片。
了解往届大赛盛况:
学术 | 第七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圆满落幕 专家解读、翻译干货一并奉上!
立格外语联盟:搭建华政与政法院校的桥梁
6月24日,第二届全国政法大学“立格外语联盟”峰会在上海举行,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七所政法院校外语学院的书记、院长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峰会,共同探讨在国际化背景下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问题。本届峰会由我校承办。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闵辉在会上致辞,外语学院副院长伍巧芳教授主持会议。
如何将立格联盟从形式上的合作推进到实质上的合作?一是在办学理念上。不仅做到复合,而且做到融合。二是在合作机制上不拘一格。需要更多多边、双边的交流,扩展合作主体,不仅有院长之间,还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推进各外语学院集体发声。三是在特色项目上别具一格。要将学科的发展特色和法律相结合,逐渐形成政法院校外语学院的特色,同时,又保持各个外语学院之间不同的、自己的特色。
学生培养:搭建学子与优秀未来的桥梁
学院教职工合影
在人人都会说外语的时代背景之下,优秀的外语专业素质和法商复合背景是华政外语人的核心竞争力。
专四、专八通过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外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外语人才。各专业学生语言功底扎实,近年来,学院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均在95%以上,2016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达到100%。英语专业八级通过率保持在90%左右,远超全国平均通过率。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专业八级统考(TEM-8)中,翻译专业118名学生参加考试,108人通过,通过率为91.53%。相比全国平均通过率为37.65%,华政外院学生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53.88个百分点。
外语学院课程关键词云图
活跃在社会舞台的外院学子!
在学生课程学习之外,学院广泛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2014年起外语学院学生参与到上海市政府、市外事办相关文件的翻译工作之中,承担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自贸区法庭的审判文书的翻译以及英文网站建设和新闻稿的翻译工作。华政外语学院与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培养高端翻译人才。学院与上海市艺术博览会已有十多年的合作,每年组织志愿者参与检票、咨询、现场讲解、为海外展商提供现场翻译等服务。
外语学院发展历程
就业形势保持良好!
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2013-2015年就业率均为100%。本科就业质量高,相当数量毕业生在外交部、外国驻沪领事馆、海关、出入境边检、公安局、工商局、税务局、外资银行、国际航空公司、国际展览公司、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涉外律师事务所以及教育机构等处就职。多名毕业生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录取,大多数攻读法律硕士或法学硕士学位。
在法律英语教学上不断探索!
6月25日-26日,第七届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国际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主办,我校外语学院与上海市法学学会翻译研究会承办。会上,我校副校长唐波为大会致辞。
学子感想:
刚刚毕业的第一届翻译硕士研究生中,已经被上海外国语语言研究院博士录取的郭书谏表示:“语言虽然并非华政得以闻名的学科,但是华政外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良师益友的指导鼓励让我获益良多,语言和法律融合也是学术交叉的新兴领域,值得深入钻研。”
赵亚男
荣获“2017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赵亚男读研期间出版了两部译著《黑箱社会:控制金钱和信息的数据法则》《失控的真相:为什么你知道得很多,智慧却很少》。提到来华政读研,她“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老师们和同学们却带来了整个春天”。
科研特色:搭建实务与学术科研的桥梁
依托华政丰富的法学教育资源和土壤,外院走出了一条法律和语言结合的科研道路,深耕法律翻译和法律语言学两个交叉学科领域,成果斐然,涌现了不少优秀人才和代表性成果。
法律翻译作为学院科研团队重点研究领域,成果斐然。近三年科研团队共在翻译领域发表论文39篇。法律翻译学科带头人屈文生教授荣获教育部2015年度“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奖励。在翻译理论和实践领域,夏天教授在包括System等国际主流期刊等发表论文三篇,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部分优秀译著、编著与教材展示
作为另一重点学术领域,法律语言学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科研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2项。法律语言学在西方是语言学下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以语言学方法研究法庭话语和证据,华政外院在国内较早从事这方面学术引介工作。学科带头人余素青教授在核心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两部专著先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因其出色的学术成果当选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
如今的华政外院人才济济,从前的一所承担公共课教学的普通学院,如今正在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法律翻译和法律语言学研究高地,在“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为华政这所以法学闻名的学府打造新的名片。
科学研究论文
二十余年,外语学院走过的这条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之路,是理想之路、情怀之路,是发展之路,是收获之路。
现在,外语学院设有英语、日语、翻译、德语四个本科专业,法律翻译和法律语言学两个硕士点。教学和科研并重,科研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教师博士在读和博士学位占比达58%,其中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上海曙光学者1人。学院凭借学校雄厚的法学教育实力和地处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缘优势,从适应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外语与法律、经贸复合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外语与法商的紧密结合,为国家机关部委及涉外部门、国内外律师行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你想来到这个充满理想与情怀,能充分展示自己、发展自己的外语学院吗?戳~这~里看大华政今年的高考招生咨询!我们等你!
最后,为大家附上外语学院院长屈文生教授在第八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上的讲话。千余字里,满是外语学院的上下求索,满是法律翻译人的“家国情怀”。
一带一路”的建设与推进需要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法律翻译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才,是一个全球性话题,是天下教育者、家长、大学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联合全国翻译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BTI)教学协作组、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在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社、《法制日报》社、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中国分会(CIOL China Association)的鼎力支持下,率先发起每年一度的“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
“华政杯”的目的在于为国家选拔能够服务法治中国战略、服务中国“全球领导者”战略目标、服务区域发展需要的法律翻译人才。通俗地说,“华政杯”是主办方为满足国家、社会对法律服务业和语言服务业两大行业的需求,而举办的一场国家级翻译赛事。“华政杯”既选拔未来的学术精英,也培养职场翘楚。
个人的梦想总是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大学要培养的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我认为,译者独不缺 “家国情怀”的优良传统。近代中国的翻译,特别是法律翻译活动的兴起,本身就是为了实现强国梦想、为了救亡图存。不论是在鸦片战争前最早组织翻译瓦特尔《各国律例》的林则徐,还是在甲午战争后翻译孟德鸠斯《法意》的严复,他们的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他们把个人命运融入到了国家命运,他们以国家梦想为个人梦想。一部法律翻译史,就是一部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历史。
“兴法强国”是翻译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从1842年的《南京条约》,到1858年的《天津条约》,再到1860年的《北京条约》,英国人一步步北上侵伐,越来越逼近中国政治的心脏地区;在圆明园的火光和太平天国的刀光中,大清不得已慢慢地放弃了朝贡体系转而接受国际法体系。“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一部法律翻译的历史,也是一部近代中国加入国际法大家庭的历史。
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外国语学校是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英国传教士包尔腾(J. C. Burdon)任第一任英文教习,是为近代中国第一位英文教师;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到同文馆教习英文,1864年,他翻译出版惠顿的《万国公法》,正式将国际法引入中国。1869年,清政府任命他为同文馆总教习。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丁韪良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一部法律翻译的历史,还是一部近代中国外语教育史。
翻译史上的伟大人物璨若星河,每个人的肩上都担着责任,他们是跨文化传播者的先驱,他们对近代中国发生过历史性影响。
我要说的是,要做贡献,今天的我们用不着回到过去。
我们这代人生逢盛世,“一带一路”的建设与推进,需要大量掌握沿线国家法学知识、语言功底扎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未来,中国必将以“全球领导者”身份参与或领导国际规则制定,时代呼唤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涉外法律人才。
源 | 外语学院
制图 | 曹婧 叶子芩
责任编辑 | 叶子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