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forEnglish
为学生提供与教授一对一合作的机会是上海纽约大学引以为傲的特色之一。本学期,我们将为大家深入报道几组师生合作研究的成功案例。
学生
2019届罗晓玥
专业:世界史(综合人文)
家乡:云南普洱
2020届马海天
专业:世界史(综合人文)
家乡:江苏昆山
教授
Alexander C.T. Geppert
历史与欧洲研究副教授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A. Lindbergh)
航空史研究员(2019-2020)
2019届的罗晓玥和2020届的马海天是“全球太空时代”课上的两名学生。该课程由上海纽约大学历史与欧洲研究副教授Alexander Geppert执教。学期末,罗晓玥和马海天出色的课题研究给Geppert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Geppert教授于是鼓励二人继续钻研探索,并邀请她们合作开展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最终跨越三个大洲,成功跻身两场国际历史大会。
Geppert教授因出任2019-2020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查尔斯·林德伯格航空史研究员一职,今年暂别上纽大校园。作为罗晓玥和马海天的导师,Geppert教授的参与让两名同学不仅可以开展研究生级别的研究,还有机会前往米兰和纽约参加技术史学会(SHOT)2019年大会和美国历史学会(AHA)第134届年会,并在会上与世界级学者交流切磋、建立联系。美国历史学会是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历史学家团体。这样的研究与交流机会对本科生来说十分难得。
三人在米兰的合影,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Alexander Geppert教授、2020届学生马海天和2019届学生罗晓玥
英雄所见略同
罗晓玥和马海天都是世界史(综合人文)专业的学生。二人都选了Geppert教授的“全球空间时代”课。她们表示,这门课通过剖析太空探索的科技举措和相关小说作品考察人类对外太空的好奇史。她们之所以选择这门课是因为二人都对这一话题深感兴趣,且之前也未曾有机会研究过这一领域。在2018年秋季学期的期末课题中,两人恰好都选择将大众不太了解的太空计划领军人物及先驱作为研究对象。罗晓玥研究的是著名航天器专家、数学家、控制论专家、航空航天工程师和物理学家钱学森(1911–2009),他又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马海天则选择研究印度物理学家、宇航员Vikram Sarabhai(1919–1971),他是印度太空研究的发起者,为印度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读了罗晓玥和马海天的期末研究论文,Geppert教授意识到这两篇文章离在学术期刊发表几乎只有一步之遥。“她们的论文在论题原创性、研究深度和学术专业度,以及写作文笔等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Geppert教授说道。
2018年末,Geppert教授建议三人组成一个非正式研究小组,围绕“全球太空人物”这一概念,探究航天科学家成为“科技名人”的历程。研究小组摒弃了为钱学森和Vikram Sarabhai写传记的研究思路,而是决定剖析两位科学家在全球太空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从科学领域的无名之辈,发展成为公众科技名人以及中国和印度太空计划明星人物的职业轨迹。
Geppert教授、罗晓玥和马海天三人自2018年12月开始,每一两周就会面对面或在Skype上进行一次交流。虽然身处三个不同大洲和不同时区,三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联系。罗晓玥目前处于间隔年(gap year),正在云南普洱为申请研究生项目做准备;马海天刚刚结束在纽约的海外学习回到了上海;Geppert教授目前则位于华盛顿特区。
三人与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Tilmann Siebeneichner教授在技术史学会大会上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马海天、罗晓玥、Geppert教授和Tilmann Siebeneichner教授
研究进行时
“我们三个人就像一个团队,彼此是合作伙伴。虽然Geppert教授是长辈,在学术领域的经验也比我们丰富,但他十分平易近人,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马海天说,“他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也和你们一样在研究中不断学习。’”
罗晓玥和马海天负责各自所做的研究,Geppert教授则会针对她们的研究论文稿给出详细的建议与反馈。两名同学单独写作自己的论文,但以小组形式一同提交会议论文提案。“我们还会一起撰写会议论文提案,互相交流可能会有助于对方研究的阅读材料,”罗晓玥说道。
Geppert教授将三人的合作方式称为“实验室式协作”。“向科学领域的同事学习借鉴并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全体团队成员协力合作,分享各自的研究发现,并以小组形式展示和发表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模式在人文尤其是历史学领域十分少见,”Geppert教授说道。
Geppert教授还鼓励罗晓玥和马海天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及博物馆资源,广泛挖掘、探索各类文字和图像信息、传记与自传等资源。
罗晓玥曾去过位于上海徐汇区的钱学森图书馆,阅读有关钱学森的新闻报道、他的私人信件与出版作品。此外,她还参考了上海图书馆和上纽大图书馆中有关钱学森的刊物。借助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料,罗晓玥分析了钱学森的人物形象以及该形象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例如,20世纪50年代与美国对立时期、50至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1999年建国50周年期间重视国家成就的时期等,在这些不同时期钱学森个人形象的发展与变化,罗晓玥都有所考察研究。
2019年夏天,正在阿姆斯特丹参加海外学习的马海天在上纽大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来到了英国,研究大英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和英国皇家学会的档案。在英国的十天里,马海天每天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从这些只有通过档案才能访问的宝贵资料中搜集了大量信息。“看到这些珍贵的文件摆在我面前时,我在兴奋的同时也心存感激,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历史长河中绵绵不尽的时代片段。”
团队海报:航天之父塑造史:Vikram Sarabhai、钱学森与全球太空时代
良师益友循循善诱
马海天回忆了她初到大英图书馆前两天的迷茫经历。
“我阅读了数千份缩微胶片报纸,但进展甚微。在通过邮件与Geppert教授取得联系后,他建议我回顾一下手上已有的素材,即之前参考过的有关Vikram Sarabhai的二手资料,然后研究一下其中的注释,看看有哪些材料需要亲自阅读,”马海天说,“Geppert教授还建议我先仔细研究我最感兴趣的手稿和文件;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再去阅读报纸。这样一来,我可以最高效地利用这相对短暂的十天。”
听过Geppert教授建议后,一切开始有了进展。“那段研究经历就像是在追踪面包屑——我不断从手上的材料中摸索到新的线索,然后顺藤摸瓜,继而研究另一份资料。”在马海天看来,她的首次档案研究进展如此顺利,离不开Geppert教授的指导以及上纽大图书馆和学术事务部的支持。
“与课程论文相比,学术会议论文需要更辛勤的研究、更严谨的态度,要对研究领域有更充足的认识与了解,也更离不开导师的适当指导。人文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也需要将事物和相关性概念化的能力,”罗晓玥说道,“所以在将学校论文改写为学术会议论文的过程中,导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对我们沿正确研究方向继续前进的鼓励与推动至关重要。”
进军学术界
在论文质量达到令研究小组满意的水准之后,三人开始放眼各大学术会议,寻找展示的机会。“我们决定先向几个学术会议递交申请,向其他历史学家寻求一些外部反馈和意见,”Geppert教授说,“因为这样的学术研讨会通常没有本科生参加,所以我提前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但我们还是决定从最顶级的会议开始。”
十个月后,三人的付出与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技术史学会(SHOT)决定邀请马海天和罗晓玥参加2019年米兰大会,并资助往返旅费。2019年10月,马海天、罗晓玥和Geppert教授在以“全球航天杰出人物:人物形象塑造与航天宣传”为主题的技术史学会研讨会上首次发表了各自的论文报告。
罗晓玥和马海天满怀自信地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在随后的提问环节积极与观众互动。与二人一同参加发表论文的还有另外三位嘉宾,他们介绍了欧洲和美国的航天杰出人物。“能以团队形式参加大会给了我很大的勇气,”罗晓玥说道,“刚开始我对在会议上发表论文报告感到有些胆怯,但好在研讨会的组织者Geppert教授、与我一同参会的Tilmann Siebeneichner教授和其他人给了我很多支持与帮助。”
为了使研究内容更为全面,Geppert教授在米兰邀请了柏林洪堡大学的Tilmann Siebeneichner教授加入团队。Tilmann Siebeneichner教授在其论文中研究了东德太空领域先驱Sigmund Jhn。随后,Geppert教授还邀请了对日本火箭发展史颇有兴趣的哈佛大学博士生Subodhana Wijeyeratne与团队一同在纽约大会展示,从而将研究的涵盖面拓展至中国、印度和日本三个国家。
技术史学会大会结束后不久,研究小组高兴地得知他们的论文入选美国历史学会(AHA)第134届年会。在该年会上发表论文报告后,罗晓玥和马海天还获邀在以“全球太空杰出人物:中国、印度和日本的航空航天宗谱”为主题的美国历史学会本科生海报讨论会上展示她们的研究海报。
马海天在美国历史学会纽约大会上发表报告
研讨会后,马海天(左二)和罗晓玥(右二)解答大家对海报的提问(纽约)
今年1月5日,研究小组在美国历史学会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论文报告。Geppert教授表示,他对团队在米兰和纽约的表现十分满意。“我的同事们都以为罗晓玥和马海天是高年级博士生,根本没想到她们是本科生,”Geppert教授说道,“听她们发表论文、看她们与观众热情互动,作为一名老师,再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让我引以为傲的了。”
Geppert教授对团队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计划在一份全球顶尖的、经由同行评审的历史期刊上发表这些论文。目前我们正在与来自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伙伴合作,为一期特刊撰写提案,”Geppert教授说道,“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点时间,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一路走来,我们的奋斗与合作旅程十分愉快,学术收获也颇丰。这段经历也囊括了学术界的三个要义和精髓:研究、学习与交流。”
推荐阅读
科研达人召集令 | 上海纽约大学神经科学暑期学生科研体验项目
校园动态 | 上纽大第四期《汇刊》出刊 电子版抢先看!
Click "Read More" (阅读原文) below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Weibo: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WeChat: NYUShanghai
Instagram: @nyushanghai
Facebook: @NYUShanghai
Twitter: @nyu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