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上海纽约大学的初选申请正在紧张地进行中,提交通用申请书(CA)的截止日期为2018年1月1日。有别于只看高考分数的录取模式,上海纽约大学录取模式是通过三个环节来考察申请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即:初选、校园日活动、高考。在此,我们摘选了2017级大一新生周易坤分享的申请经历,希望能对有志申请上海纽约大学的学子有所启发。
一、为什么选择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纽约大学有一点非常吸引我,那就是罕见的1:8的师资配比,可以让上纽大的同学们享受到更多的individual privilege,向教授询问问题、或者和教授长时间交流,在上纽大都是日常生活,这样的小班教学更能让每个同学参与、融入课堂,享受知识海洋里遨游的乐趣!
当然,选择上海纽大,还有一个专业排名因素:之所以我选择申请攻读上海纽约大学的应用数学系,是因为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是全美排名第一的应用数学研究机构,这与我对数学专业的偏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密切相关。
上纽大的文化与传统中国大学迥异,参与者实力强劲,每个人都洋溢着怀揣梦想的激情。
俞立中校长在发言中说:“上纽大只欢迎那些愿意改变自己、迎接挑战的人。”
上纽大的诞生,本就不应与中国其他传统高校比较,因为上纽大的口号,是Make the world your major(让世界成为我们的课堂)。
我清醒地认识到,在上纽大的求学过程中我将遇到的文化冲击、学业挑战等,和国内传统高校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困难。
综合来看,我认为自己在以下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1、学术研究能力:在高中阶段我通过观察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撰写了两篇论文,分别是有关博弈论和游戏,并刊登在了国家级杂志上。
2、能力特长:自己从小对速算情有独钟,获得2016年全国中小学生速算竞赛的第一名,并打破中国区记录,且是该记录截至目前的保持者。
3、社会责任感:我母亲从我小时候起,一直在参与和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我当然也参与其中。受到母亲的影响,很自然地我自己也开始主动组织公益活动。初三时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协助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组建了广东省第一支学生医生志愿者分队,定期组织活动,为患者缓解疾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4、个性特点:阳光、积极、宽容,有一定的组织、沟通能力,这些个性和能力与上纽大的目标学生要求较为吻合。
5、语言能力:英语的听、说、读、写水平达到了上纽大的就读要求。
二、如何准备申请资料
真正的准备始于高二,整个过程总共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申请材料初筛阶段,我觉得学校重点考察两篇essay的质量以及高一至高三上学期的考试成绩。
1、准备自己的基本资料
为自己的两篇文章构想思路和修改。很难具体说某个部分所花费的时间,但是两篇essay的出台,前后至少修改了十余次,由此可见准备的时长。
其中PS非常重要。这是通过上纽大第一关初筛所需要的两篇长文书之一,直接决定你是否能前往参加candidate weekend。
一篇好的PS不应该是炫耀式的,而应该是思路清晰,表现出自己特别的一面。
报考上纽大的上万名申请者们中,不乏在各个领域比我优秀的人,如果把文章写成了炫耀自己各个领域均有所成就的话,审阅者是不会感冒的。
写PS中最需要你确定的点,就是你到底想让面试官了解你的什么特点(例如对某种事物的热爱?你的某个性格特点?)围绕这个点展开文章的叙述,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口语和听力的练习
高一以来我一直是模拟联合国英文组的成员,社团活动对我的英语听说能力的锻炼很大。有意思的是:Candidate Weekend时发现很多候选人都来自模联。高二下学期,我开始背托福单词、听美国之音。高三寒假期间请了私人外教进行一对一的口语练习。面试前一段时间的日常生活中,时常用英文自问自答。
三、关于Candidate Weekend(校园日活动)
Candidate Weekend(校园日)至关重要,整个过程无法通过培训机构的培训达到目的,因为在24小时的面试时段内,自己无法伪装,每一个候选者的举手投足都会流露出自己的内涵、修养、特点、兴趣、性格、沟通能力等等,招生官们会通过24小时的面试来考察每一位候选者。
参加了上纽大的Candidate Weekend(校园日)之后,我更加坚定了报考上纽大的决心!我发现参加Candidate Weekend的候选者们,是我这么多年来见过的综合素质最优秀的一批,彼此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许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候选者的言行举止,都透出一种迷人的、难以伪造的气质。
四、对未来的申请者的建议
1、面试中呈现真实的自我,上纽大不喜欢经过培训过的标准化的刻板形象。
2、上纽大喜欢与学校DNA一致的学生,如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不同事物具包容心态、热爱学习、有较强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这些性格和特质需要自己认可后逐渐形成。
3、英语是一种沟通和表达的工具,其听说读写需要平时多听、多看、多讲、多写,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本领,拿来即可用。
4、建议平时在家庭成员或同学间,组成小组,针对某个主题或活动,展开多角度的思考、讨论或游戏,这样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与参与。
最后祝有意者心想事成!
2018年,上纽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