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倒计时100天||声音作品《时间的河》重磅发布

西安科技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校庆倒计时100天||声音作品《时间的河》重磅发布

从1895年的办学溯源到2018年的蓬勃发展,123年间,西科历经风雨,走过了百年曲折的发展历程。《时间的河》用最美好的语言、最动听的声音沿着历史的足迹,为您讲述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西科故事。

西安科技大学

时间的河

当三桅船选择远航岁月的长河时,它不知远影长帆向着何方。江流奔腾不舍昼夜,这艘小船也未曾停下过远航的征程。如今,西科,这艘当初的小船已经满载日月星辰的丝绸罗缎。史事钩沉,涛声依旧时间拨回1895年,听时间的河为我们娓娓道来……

01

时任清政府商务大臣盛宣怀

绕案疾步时许 愁凝一纸上书

剀切奏请创办西学学堂

多事之秋 累年十月战休

光绪帝才下紧锁眉头

“为雪国耻 唯图自强耳”

从此 “教”不囿于化民

更应师夷科学之长技

以至于在列强林立的二十世纪

摆脱半个世纪以来的屈辱

烙印着救国图存的信念

北洋大学工学院应运而生

西安科技大学

02

意大利人罗沙第撂着精明的胡子

他组建的英国福公司

取得了在华路矿开采特权

一掷千金、一声仰天大笑

在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主持下

在北京总理衙门签定河南矿务章程

提出开设矿物铁路学堂、培养专门人才

1909年随着一次特权与资本势沉的握手

宣告了焦作路矿学堂诞生西安科技大学

03

1937 七七卢沟桥事变

民族到了存亡的危急关头

九月

16696号电

以北洋工学院等院校为基干

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十月日军围城安阳

焦作工学院犹如雨打浮萍

飘摇动荡中撤迁后方

跋山涉水迁至西安端履门

茫茫河海风起云涌

北洋大学与焦作工学院

原本各有各自“井水不犯河水”的倔强

奈何局势动荡如大江滔滔东去

两条流淌着抗战信念的河流交汇了

次年七月

教育部令设西北工学院

满堂俊采星驰是矿院城固旧年

西安科技大学

04

流淌着掺杂着黄土的热血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辗转大半个中国

像两根飘荡着的

势单力薄的芦苇草

萍水相逢

山河破碎 风雨飘摇

在民族大义面前

知识分子选择与祖国共命运

即便天寒地冻 路遥马亡

仍未结束他们的颠沛流离

坝上长夜 七星灯火

立志为抗战救国、民族复兴而读书

西安科技大学

05

战火还在肆虐着它的獠牙

直到烧到这片芦苇荡

有仁人志士孙毓麟

“二十一条”丧权辱国致举国忧愤

孙有慨于此痛感国运衰微

立志以越崎岖之路以救国

遂改名“越崎”

科班出身自北大采矿冶金系

留洋学成归来后奋不顾身投身抗战

以实业救国

被誉为“煤油大王”的他

每逢秋夏挥汗如雨督促生产

有一份光 发一份热

溃敌报国只争朝夕

西安科技大学

06

浴血抗战凯旋归

需重整河山待兴百废

战时内迁各校复员始矣

不少师生念念三秦地

不忍别离

只因一声刻骨铭心的校训

“公诚勇毅”西安科技大学

07

1949年 新中国成立了!

诗中家国总关情

没有国的安稳

便没有家的温馨

又谈何立学治学

西北工学院这块璞玉

也抵挡不住和久必分的自然规律

海阔凭鱼跃

湖泊大如瀚海

就难免分出它的支流西安科技大学

08

1957年 在作为地质系

短暂的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之后

1958年 西安矿业学院

这只历经百年风雨

毅然选择远航岁月长河的三桅船

寻找着它远影长帆西安科技大学

09

浪淘尽多少英才

谱奏着岁月这曲曼妙的歌

新中国第一位地下采煤专业的女专家

吴绍倩

从矿院独立之初

就一丝不苟地从事教学和科研

她是挑着烛光的先驱

在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方面

她是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奠基者

直至退休还孜孜不倦奉献着

西安科技大学

10

旧年里的邓宝教授

在秦岭首次发现“弓笔石”

世界划分海陆界线标准的古动物

为我国中志留世地层划分填补了国内空白

还在秦岭山阳首次发现欧洲早古生代植物群

足迹东、西秦岭各地

先后多次应邀出席欧澳各国宣讲论文

做出的贡献无字可书西安科技大学

11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长达十年的学术停滞

让更多的西北学子深知

青春不只有狂热和集体

更应该将思想伸入人迹罕至的沙漠

埋头入境

青春不只有磨砺和放逐

更应该将身体投入理想自由的书卷

义无反顾

直至文革结束

红袖章放下了他们卷起的袖子

书声唤起知识分子的青年时代

牛皮纸装着录取通知书

山水一程地褶皱了青年湿润的眼角

喜极而泣的稻田和黄土

十年的多少离别才能够换取

再挑灯夜读的愿望西安科技大学

12

以徐文升为代表的老地质学人

终其一生

都沉浸在研究中无法自拔

三两干粮 一个水壶

背着一篓子珍贵的地质标本

越过秦岭这座山丘

将标本转移到人迹罕至的破庙里

只为躲避文革的十年动乱

平息后才把“宝贝”们背回学校

就是这么一群

把地质标本当成宝贝的“顽童”

只有他们知道这背后的价值

不可与金钱而语

“葬我于骊山之上”

当老先生听到临潼校区建地质博物馆时

病重的他倔强得义无反顾

仿佛那是伯牙一生的钟子期西安科技大学

13

如果你听过地质标本的传说

你不仅会讶异于大自然的创造

还会对这些引以为傲的财富背后

誓死的守护投以崇高敬意

像这样可爱可敬的人还有很多

八十年代在汉中发现大量旧石器的

阎嘉祺

一举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关注

填补了秦岭以南旧石器文化遗存的空白西安科技大学

14

1977年 全国恢复高考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坚毅的眼神带着对知识的渴望

是他们一代人特有的印记

何琳、魏悦广

两位矿院力学系走出的院士

从师资班相唤“同窗兄台”

到携手迈入中国学术界至高无上的荣誉殿堂

同级地质系巨擘王双明院士

可也曾一齐苦苦寻觅撼动世界的支点?

因为书卷华年的无悔

此去经年

已成大国栋梁

多少等身功名沉浮

仍改变不了为国奉献的信念

愿你归来 仍是风华正茂

恰同学少年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15

1978年 改革开放

沿海城市设立经济特区

现代化进程中

开放与中外交融已成大势所趋

东方巨人的壮举

“引进来”与“走出去”

让中国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

更让国际对以青眼相加

16

时间的河流淌到了新的时刻

1997、1999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

华夏文明看到了新世纪抛来的挑战

也看到了再次腾飞的希望

17

1999年 为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西安矿业学院更名为

西安科技学院

2001年 临潼校区正式启用

2003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羽翼渐丰的科技学院

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18

名字在变

不变的便是由始至终的精神

从西北联合大学起

“扎根西部”的初衷

“励志图存、自强不息”

是一群热血书生辗转大半个中国

为救国图存而请缨的生死状

这种精神没什么能比“胡杨”二字诠释得更好

任凭风吹沙打

胡杨依旧坚韧不拔

用不朽风姿奏响生命不息的赞歌

西安科技大学

19

这精神也赞颂着来自西科的奉献

全国矿山灭火专家

徐精彩教授

抢救了无数矿工的宝贵生命

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悬壶济世

在矿井火花的虎口中

从死神阎罗手中夺过生死簿

像一手遮天的大圣

将名字一笔勾销

在入选院士候选的名单后仍鞠躬尽瘁

遗憾牺牲在了灭火救灾的途中

虽然每每提起都避免不了提到遗憾

遗憾未能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

但我们坚信

正如“胡杨精神”

在我们心中

不朽

20

2013年 习近平的中亚之行

勾画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伟大蓝图

让欧亚文化经济交融更为紧密

习总书记提出

“新时期教育要对外开放”

“新时代”我们响应中央号召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2017年

我校招收了来自11个国家41位留学生

大部分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

久违了中断近半个世纪的留学生教育

西安科技大学

21

“东有罗马,西有长安”

如今我们脚上踏着的这片土地

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保留着一个强盛的帝国的影子

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腹地

“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被宣扬于世

与教学溯源的1895相比

不变的是科教兴国

与独立办学之初的1958相比

不变的是扎根西部的奉献

西安科技大学

22

一甲子岁月如歌铸辉煌

六十载薪火相传写新篇

涛声依旧 史事钩沉

当宏大的新时代像帆一样在周围升起

这艘船将会在岁月的长河中

书写更为波澜壮阔的宏伟诗篇

西安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文稿:李波 建兴

朗诵:刘伟轩 朱赵文博 李瑞劼 雍晋

图片来源:宣传部

编辑:王瑞瑄 王一铭

责编:李波

西安科技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陕西本科院校-西安科技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西安科技大学-校庆倒计时100天||声音作品《时间的河》重磅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