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环境学院简介
地理与环境学院是在1988年5月成立的地理系基础上发展壮大而成的。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院现拥有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地理学。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地理学科教育专业硕士授予点(教育硕士)。有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学科为拟建设省级一流学科,地理科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共有在校本科生1421人,硕士研究生88人。
学院现有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研平台;有陕西省地学实验示范中心和陕西省理科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教学实践平台;有宝鸡自然历史文化遗存空间技术和信息化研究中心、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陕西工作站、宝鸡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三个市级科研平台;有4个基础实验室,5个地学野外综合实习基地,8个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和19个工科生产实习教育实践基地。创建了地理学课程省级教学团队,地理学省级特色专业,《中国地理》《全球变化》《植物地理学》等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球变化》《人文地理学》2门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环境学课程群校级教学团队等教学平台。通过综合性实验、实习及科研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地理与环境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取得了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系列研究成果。近10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以上项目10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学术论文成果奖7项,陕西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与成果一等奖1项,宝鸡市科学技术奖4项,宝鸡市自然和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46项。
地理与环境学院重视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将灾害科学系列特色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获批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批陕西省教育厅“春笋计划”优秀课题研究实验基地。近年来,承担了多项省级及校级教改项目,并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
我院现有专任教师78人,教师队伍以教授、副教授及青年博士为主体,其中教授12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3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19人,在岗博士40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人,硕士生导师33人。同时聘请了陈发虎院士、彭建兵院士等20余位知名学者为特聘教授,其中长江学者1人,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人,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3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目前学科团队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陕西省三秦人才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
学院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师生共同完成的实践论文荣获2012年省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科研论文一等奖;近年来本科生获得全国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西北地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9项。在社会实践方面,我院建立了省级“太白中学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倡导学生积极奉行青春志愿服务精神,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协助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任务的四年时间里,为西部地区培训了400余名优秀中学地理教师。
随着学院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培养出了活跃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合格人才。其中我院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教学一线屡次荣获省市级教学能手称号,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在基础测绘、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测量工程、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方面工作成绩突出,成为了各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介绍
地理科学专业(070501)
(陕西省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
四年制本科,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扎实,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中学从事地理教学、教研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地理学
主要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导论》《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区域分析与规划》等。
主要就业方向:中学教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070502)
四年制本科,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学、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理论和分析方法,具有较强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接受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备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做基础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研究和土地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监测等应用性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学
主要课程:《自然资源学》《全球变化》《世界地理》《综合自然地理》《中国地理》《自然地理学方法》《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环境监测》等。
主要就业方向:为适应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设置了三个方向课程模块。通过本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学生毕业就业去向主要有三个:1.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2.自然资源局、国土资源局和土地局等事业单位从事土地资源调查工作;3.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保护与监测工作。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070503)
四年制本科,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在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且可在教育、科研部门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地理学、规划学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学》《修建性详细规划》《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
主要就业方向:机关事业单位主要有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企业主要包括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测绘公司等;亦可考研深造。
环境工程专业(082502)
四年制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环境领域相关工程专业的基本方法,掌握水、气、固体废物等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和运营管理能力,具有生态、资源、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学和研发的具有创新精神、解决复杂工程设计能力、国际视野的宽口径、高素质、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等。
主要就业方向: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学和研发等工作。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081003)
四年制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城镇、工矿企业、建筑工程等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的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给排水工程
主要课程:《水力学》《泵与泵站》《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质工程学》《水资源保护与取水工程》《流体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
主要就业方向:城市规划设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工矿企业、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局、环境保护和市政公用事业等部门,市政和建筑工程公司、环保设备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
测绘工程专业(081201)
四年制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测绘工程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图编制、变形监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测量工程的设计、实施及管理的能力,从事测绘工程、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计算机制图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工程数学》《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地质概论》《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管理》《科技论文写作》《专业英语》《测绘学概论》《地图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数字摄影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GNSS原理与应用》《大地控制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工程测量学》等。
主要就业方向:各类土建工程建设单位、国家基础测绘、各类测绘地理信息单位、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及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及灾害监测管理等部门。
来源:地理与环境学院
排版:白乐乐
审核:杨咪咪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