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95.1书香音韵 | 忠山依旧在,几度朝阳红

西南医科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FM195.1书香音韵 | 忠山依旧在,几度朝阳红

西南医科大学

谈及忠山,你会想到什么?

想起辛勤耕耘的老师们,想起并肩作战的同学们,想起自己走过的路、读过的书,想起……

今天,我们将跟随原学校基础课教师唐清文的回忆,走进教师们的忠山岁月。

西南医科大学

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泸医度过的……

1965年8月大学毕业后,我离开学校,告别家人,乘火车到隆昌,再转乘汽车,第一次来到泸州,来到当时的泸州医专报到。

我们十多位同学被分派到泸医基础部和附属医院各个科室,我则被分到基础部从事教学工作。

忠山

西南医科大学

难忘/岁月

泸医很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我曾被学校送往上海第一医学院进修了一年的解剖和组胚,后来又到成都科技大学外语培训部和泸医自办的外语学习班学习英语。

当时,年轻的基础部教师都有机会到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内科、外科等)接触一段时间的临床工作,使基础教学不脱离临床。

西南医科大学

英语培训班部分师生合影

我们那时每周工作6天,只有周日单休。解剖教研室教学任务很重,承担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晚上还要为学生答疑辅导。

教研室的老师和技术室的同志一起,要参加一些教学标本的灌注和制作,还要学会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教学用图,通过实干培养年轻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本领。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我们也搞了一些科研,翻译了一些专业英语文献,后来还发表了一些论著。犹记得,当时图书馆有位胡宏伦老师,外语很好,工作敬业,生活简朴,是我们许多读者查阅外文资料的好老师。

随着岁月的推移,我从一名解剖学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这都与学校、教研室老教师们对我的培养及言传身教分不开。

西南医科大学

解剖教研室荣获“泸州市先进党支部”集体合影

美好/时光

当时,我们的生活条件比现在差得多,有些宿舍楼没有厨房,只能在走廊上做饭;

宿舍没有卫生间和淋浴房,只有去公用的厕所和澡堂;

教职工买米买菜都习惯用竹背篓,在南极子和江城农贸市场采购后,要背着背篓爬220级石梯或沿大路上山;

买煤炭有时由后勤统一派车拉到山上球场分好,每家每户拿着萝筐自己来挑。

西南医科大学

苦中作乐,我们每周六的晚间都在山上球场看露天坝坝电影,炎夏时还可以在沱江的碧波里游泳,这些都是当时全校教职工最高级的享受,至今也令我回味。

还记得当时黑白电视机远没有普及,生理教研室的喻世程技师周末晚上就在生理教研室教室里义务为大家放电视,山上不少教职工带上家人前去免费观看,电视连续剧《大西洋海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等都是大家的最爱。

西南医科大学

物质条件虽然匮乏,精神生活却很丰富,师生们常举办早操、球赛、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活动,水平也很高。犹记得由我担任编剧、朱寄天作曲、职工乐队伴奏、教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歌剧《春到苗山》,农场锻炼时教工连自编自演的三句半《放牛》,陈学宝和崔秋萍演出的《逛新城》等文艺节目,在学校内外演出均取得很大成功。

忠山,承载了我们的青春记忆、难忘岁月,承载了我们的艰苦奋斗、喜怒哀乐……

深情/厚谊

曾经在泸医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不论在国外和国内,不少人都念念不忘泸医忠山这片他们为之奋斗和生活过的故土,有的已届暮年还不辞辛劳在子女陪同下重访忠山故地,探望老同事和老战友,重温当年在泸医工作和生活的难忘岁月。

西南医科大学

顾德诚书记与解剖教研室职工合影

我离开泸医快三十年了,曾回来过三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我率领四川女篮到泸州比赛,专门登上忠山看望时任基础部主任的汪澜教授、总支书记周仲平教授及许多老同事、老邻居,大家相聚甚欢。

西南医科大学

第二次是2001年参加泸医50周年校庆,见到许多老领导和老同事,校庆活动办得非常成功。

第三次是2011年国庆节,我和老伴携全家自驾到泸州玩了三天,周仲平和李忠孝老师及他们的老伴还亲自陪同我们全家去参观了城北校区。看到新校区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美的办学环境和奋发向上的年轻学子们,我感到无比欣慰。

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右2)回校参加50周年校庆时留影

回到忠山校区

当看到我的两个孙子在220级石梯上快步攀登时

仿佛看见了当年两个儿子的身影

好像自已也回到了在泸医工作和生活的青春岁月

… …

西南医科大学

来源 | 《西南医科大学报》

文字 | 唐清文

播音 | 代鑫杰

编辑 | 李尘

西南医科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四川本科院校-西南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西南医科大学-FM195.1书香音韵 | 忠山依旧在,几度朝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