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5G、AI等成为新媒体时代热词。11月23日,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2019)”在暨南大学举行。超过100所高校的来自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主持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大数据、语音合成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近420人聚焦学术,共话主持传播研究。
本次论坛以“边界·融合:新媒体时代的主持传播”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与主持传播的核心竞争力”“身体观念与主持传播的主体价值”“社交媒体(短视频)中的主持传播”“媒体新技术(5G)条件下的主持传播”等议题,以主题演讲和分论坛的形式,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主持传播领域的学科前沿和学术焦点进行深度研讨。其中,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教师肖艳南在论坛上进行了发言,与一众专家学者展开对话。
新闻传播教育过于“焦虑”新技术 写作基本功不能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白岩松以“主持是技术,人是内容”为核心发表演讲。他认为, “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教育中要多大比例关注技术,多大比例关注内容”,他说,“现在的新闻教育和传播教育对‘新’给予的比例太大了,而对传统的东西给的太少了”。
“例如写作课本就是新闻该拥有的核心力量课程”,可现在新闻学院不再抓孩子们的采访和写作,“很多年轻人天天在关注‘新,可是写东西不会写”。
白岩松提示现场播音主持的师生,主持人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一是他是不是有人格魅力、人生阅历、有人性观察力、人际沟通力、抗心理压力等等的一个人”,另一个层面是,“主持人永远为人服务,明白了你的受众是谁,你走进他们内心才能被接受”。白岩松说:“我还是期待新闻传播和主持培养把一定比例放到不变的核心力量和‘人’上面。”
新闻、社教、综艺节目“样样行”!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主持人
在下午举行的分论坛上,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肖艳南老师在“全媒体环境与主持传播的专业化”分论坛中,以“一专多能,多才并举——浅析县级台主持人职业体系的建构”为主题,与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教师切磋交流。
肖艳南老师以自身曾在基层媒体单位担任播音员主持人为例,阐述了自制节目数量远超主持人数量,主持人身兼多栏目现象极为普遍的现状,由此对主持人基本功和驾驭不同类型节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肖老师提出,要做一名“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即要积极投身改革,迅速融入时代,跟上行业发展,提升综合素养和技能。具体来讲,要具备正确的政治意识、把握大局、具备角色意识、保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具有策划能力、组织能力、采写能力,以及播、说、现场报道、访谈、朗诵等能力,从而能够驾驭新闻、社教、综艺等多类型节目。
在谈到“一专多能的成长路径”时,肖艳南老师指出,一是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包括进校学习、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等路径。二是拓展能力,做工作中的“杂家”,他谈到,要加强新媒体传播力、采编能力,并锻炼化妆、服装造型等能力,只有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养分,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听了老师们的话,当今需要怎样的主持人,你学会了吗?
宣传部 欧阳晗萌
审核 覃齐
部分素材来源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