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郑州圆方集团全体职工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各族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寄语,希望大家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关心,必将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同时对广大青少年树立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就一项教育内容专门发文,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深远。
加强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和提升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传授书本知识,但仅有静态的书本知识,难以培养出真正理解和把握人、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综合能力,因为人、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秘密”,只有在与之交集交融的对象化过程中才会呈现或打开。劳动作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命活动”(马克思语),集合凝聚了丰富的知识要素。在劳动中,就解决某个问题、突破某个环节寻找策略,需要与他人互助协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这不仅可以锻炼专注力、创造力和行动力,而且可以增强大局观念、合作意识,还能够增强体质、强健体魄。这些积极的正向赋予,对人的一生都裨益良多。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劳动教育、劳动类课程是学生进行社会化训练、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劳动可以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隔离,增加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认知。《意见》要求“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这对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和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劳动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培养审美认知能力的有效方式。《意见》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体力劳动不仅是对知识教育的补充,其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在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是知识建构的重要过程。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分析了人类认知事物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指出感性认识需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转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环往复,不断上升,最终达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南宋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谓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终归是浅显的,只有参加到实践活动中才能够获得最真实的知识。实践知识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不身体力行地动手操作,不可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增设体力劳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以实践的方式接受教育的途径。
让青少年适度参加体力劳动,还可以锻炼培养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马克思在阐述劳动的本质属性时使用了“美的规律”这个概念,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在实践中,我们能感受到遵循客观规律创造美的过程。比如,农民为了让水田的水更均匀地浇灌每棵秧苗,都要“做水平”,用耙耧把水田的地面整理平展,这项生产技术叫“做水平”,它同时也造就了“绿满山原白满川”的田园景观。园林工人栽培树木时,都会把树的株距、行距排列均匀有序,为的是确保每一棵树都能均衡地享受阳光、空气等自然养分,树木也只有拼命笔直上长,才能享受到最优的生长环境。这是栽培树木的客观规律,也是树林充满几何图形般整齐和音乐律动感的原因。这些都让我们感受着“劳动创造美”的审美愉悦。劳动实践不仅能够唤起人对美的赋形、美的色彩和美好生活的感知,还能让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思考,体察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美的规律。离开劳动实践,缺少应有的感性认识和训练,就会缺乏对这种规律和美感的认识。
加强劳动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健全人格培育和塑造的重要途径。体力劳动能够不断拓展人的心智疆域,使人的心智人格得到充分锤炼,从而不断丰富和完整。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劳动赋予劳动者顽强智慧、积极乐观等品质,走近劳动、走近劳动者,就能真切地被感动并产生由衷地尊重、敬重。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看到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不舍昼夜建造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昼夜兼程驰援疫区的货车司机,穿梭在城市社区间的快递小哥和志愿者,雪花满身却不曾离岗的社区值守人员等,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但在各自岗位上倾力付出,共同支撑起中国人民抗击疫情伟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在他们身上,辉映着感天动地的人格光华。我们由衷地相信,加强劳动教育,从儿童时代起就引导鼓励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劳动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必将会培育出健康健全的人格之树。
(转自求是网)
初审:李 璨
终审:李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