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学院】“我希望文字能成为一条河流”

文山学院订阅号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文山学院】“我希望文字能成为一条河流”

“我希望文字能成为一条河流”

——记文山学院学生李司平

转载文山日报记者魏兰

2012年,在思茅一中读高二的李司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发表了一篇散文《像一阵风掠过》,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到目前先后发表文学作品数十万字。2016年,爱好写作的李司平考取文山学院,因高考成绩稍低被调剂到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专业。开始学理科专业的李司平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爱好,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他奋笔疾书,从早上7点写到晚上7点。就在这一年,他发表的散文、诗歌先后获得野草文学奖、中国校园十佳诗人奖、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诗歌奖等文学奖项。

文山学院订阅号

14岁初中毕业后,李司平从家乡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坐班车6个小时到思茅一中读高中,从此,开始了离乡背井的读书生涯。“我一个土里吧唧的农村人来到城里读书,当时心理落差很大,就尝试着通过写作来宣泄、抒发对家乡、故土的思念。”谈起写作的缘由,李司平说。

文学作品的厚度和广度,往往藏着写作者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从12岁开启的异乡人生活经历,为李司平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题材。12岁那年,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利用寒暑假,他和姨爹外出打工挣钱,以自己柔弱的肩膀开始承担一些人生的风雨。读到高中时的李司平几乎很少回家,他通过做营销、到工地上做小工等,为自己挣学费。尽管生活艰难,李司平却酷爱读书,他在当时的思茅区文化馆办了一张借书证,高中3年几乎把文化馆的书读完一半。那个时候,李司平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往往三四本书一个星期就读完。大量的阅读,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为他后来写作时的文思泉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年,李司平和姨爹到西双版纳州的一个边境小镇的工地上打工。在这里,李司平接触到了社会最底层的人。底层人的生活状态,让李司平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产生了同情。在自己的家乡振太,有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了孤独的空巢老人以及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状态激起了李司平的写作欲望,如诗歌《老人的村子》描绘的场景:坡上下来的老人,不再是壮士/背负不了村后的山梁/牵着缺了半只犄角的老牛 慢悠悠的下来/一双蹒跚了的脚,牵绊着多少人世的苍凉/不过,走慢点好/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离去。

异乡人的生活经历多了,到哪里都是外地人的李司平有时候会遭遇当地人的冷眼、嘲讽甚至是欺负。他在选择忍受的同时通过写作宣泄自己的情绪,抒发心底的那份渴望和呐喊。之后,在豁然开朗的释然中重新找到站起来的力量。“异乡生活成就了我,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就不会是现在的我了。”李司平平静地说。就是这些裹挟着无助的生活经历,让李司平学会对待一切困难一直抱有坚持不懈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韧劲。如今,他的左手大拇指仍然有明显的伤痕,那是他在工地上打工时,和师傅一起修理混凝土搅拌机时被夹裂骨头留下来的印记。这些伤痕和经历一起沉淀了李司平的写作风格:写实,文字朴实无华,代替弱者发声,反映人性,叩击人的灵魂。李司平说:“写作,就是把我自己从长期的飘零之中解放出来,我一度想过,如果不写作,我将第一时间死于对故土的思念。”

慢慢地,文章写得多了,李司平将写作视为一种责任感的驱使。这时候的写作广度不断增强,不再是单纯的个体情绪的表达,变成了一种对生活的记录和反思。去年,李司平通过向《中国诗歌》、《茶树王》、《银生文化》等刊物投稿,以及为一些微信公众号写商业推文挣得稿费2万多元,为自己和读高中的弟弟交清了学费和书费。今年8月份,李司平开始写第二部中篇小说《大裂》。这部小说以麻栗坡县天保镇八里河村为题材,描绘村民目前的生活状态。目前,由中国作家协会扶持李司平出版的散文集《一婉普洱》正在组稿准备中。多年来,通过发表文章,李司平广交全国各地的文友,年纪大的84岁,小的十四五岁,这些文友,都是他的良师益友,给了他写作上的指导、启发。

李司平觉得,其实写作是最无用的东西,尤其是写纯文学的。信息爆炸的年代,到处都是快餐式的文字,没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读完一本书。“于我的写作圈子而言,汉语写作已经进入一个年龄的断层。老作家们老了写不动了,年轻的一代不想写了,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李司平说,“不过我仍然要写,我想坚持把写作这个无用的东西坚持到底,我将其视为伟大的壮举。我希望文字能够成为一条河流,在经历波涛汹涌后沉顿下来成为一面镜子,让每个路过它的人都能看到自己本来该有的样子。我希望文学能够成为每个人精神世界最后的避风港,停泊着嬉笑怒骂以及另一种我们渴望不可及的安宁。”

精彩视频 不容错过

文山学院订阅号

文山学院 党委宣传部 宣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云南本科院校-文山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文山学院订阅号-【文山学院】“我希望文字能成为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