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创业的活力迸发在年轻的战场

云南财经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让创新创业的活力迸发在年轻的战场

2019年10月,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联盟2019年会暨第四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在浙江财经大学举行。我校“教练通——驾培新模式的引领者”(以下简称“教练通”)项目获一等奖,“板扎送——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副产品订购第一品牌”(以下简称“板扎送”)项目获二等奖,“锋芒——成长电子日记和华坪芒果的故事”(以下简称“锋芒”)项目获三等奖,学校荣获首批四家“全国财经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以及“优秀组织奖”“先进个人奖”和“杰出贡献奖”,刷新我校参加此项赛事的最好成绩。

此前,“教练通”和“板扎送”项目团队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2枚铜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国家级赛事奖项上零的突破。

以执着和坚持,“通”往更广阔的赛场

云南财经大学

从2018年10月公司注册,到2019年春节过后团队组建,再到10月参加第五届“互联网+”双创大赛、第四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历时整整一年。“教练通”将一群满怀创业热情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奔赴创新创业的青春战场。

很多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学车,但传统驾培收费偏高、学车无保障的乱象层出不穷,无法自主选择教练、收费不透明的问题更是让大家深有感触。于是,他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寻学员、教练、驾校三方的利益关系。经过深入的调研,大家发现驾培行业领域中,缺少的是一个透明、便利的平台,能让教练和学员之间的沟通不再单纯依赖驾校,从而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于是,团队以此为切入点确立了创新方向,以微信小程序为线上经营平台,让学员通过平台自主选择教练,教练直接获得生源,砍掉中间利润,以此撬开驾培行业新模式的大门。

成员戮力同心、竭智尽力地付出,是项目取得成绩的关键。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博士生朱冬青,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张楠、新闻18-2班赵颖、新闻16-2班邓万丽和新闻16-1班王文瑛,会计学院会计专硕1802班陶林汶,年龄的差距,专业的不同,本科至博士的跨度,并没有成为团队成员间的沟壑,而是给队伍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角度。大家把“教练通”比作团队的孩子,有问题就抛出来一起商量,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互相碰撞,聚变出团队的力量,当方案出现问题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聚在一起商讨办法,查漏补缺。

云南财经大学

“互联网+”省赛的前一天,项目计划书发现漏洞需要紧急进行调整,所有人聚在指导老师欧成雄的办公室里修改方案。大赛在七月初,正是昆明的雨季,张楠和王文瑛在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抽签决定第二天的上场顺序,结束后顶着滂沱大雨坐大巴车赶回学校和大家一起修改PPT和讲稿,打着雨伞于宿舍熄灯关门前还在寻找营业的打印店。邓万丽和张楠掐着时间修改材料,负责第二天比赛路演的赵颖在宿舍的床上开着夜灯一遍遍地默记,都不知道自己是几点睡着的,醒来时稿子仍被她抱在怀里。第二天一早,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却又是亢奋的心情乘上大巴车,带着他们的“孩子”,奔赴赛场……最终,他们获得主赛道金奖,并成功挺进国赛。

如今,“教练通”被昆明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授权为官方唯一互联网合作平台,并入驻我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目前,团队业务已经覆盖昆明市多所高校,以大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推行落地。很多校内外的同学通过平台预约了学车,尝试互联网新型学车模式,享受到了更合理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接下来,团队将继续开拓市场,不断完善商业模式和业务体系。

“所有的细节都历历在目,就像那场连夜下的雨,仿佛就在昨天。参加了这么多场比赛,成绩和名次都不再重要了,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彼此。”邓万丽笑着回忆说。过尽千帆,同舟同行,如果说最开始让他们聚在一起的是创业的激情和热忱,那么现在让他们无法分割的,是共同经历的雨季,和一起拼过的赛场。

记者李轶 李继星 孙雪菲

坚守扶贫初心,把好产品“送”出大山

云南财经大学

“在云南话里‘板扎’是‘好’的意思,‘板扎送’顾名思义就是将云南山区里好的产品运送出去,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板扎送”项目成员、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8级研究生陈帆的家乡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和团队里大多数成员一样,来自祖国西南边陲的大山。家乡的优质蔬果难以跨过大山的阻隔卖上好价钱,乡亲们赚不到钱,难改贫困面貌。2018年入学后不久,借着“双创”比赛的机会,守着扶贫致富的初心,团队成员们很快达成一致,将城乡间农副产品配送定为立项方向,立志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

要想把大山中的蔬果搬上城市的餐桌并非易事,每一个村落,每一种蔬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切切实实的考察和调研。暑假期间,团队成员们几次赴东川等地开展调研。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几经周转,直到双脚踏在泥泞的田地的那一刻才感到安心和踏实,感觉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在说明调研意图后,当地农户十分热情地带他们下田地看农作物。崎岖的山道和红土地特有的红蚂蚁给了他们除了调研收获之外深刻的记忆,“回到住处后大家的伤口又红又肿,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伤口都在发痒。”新闻与传播专业2018级研究生罗瑶说道。

尽管路途艰辛,但乡亲们真诚的期待,是他们不言放弃的初心。一次次的实地考察,一通通打给**的电话,搭建了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户真真切切的联系,也使得创业项目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富有真情实感,饱含着团队成员扶贫的初心和对创新创业的热忱。

云南财经大学

“板扎送”平台将供需双方连接起来,通过自建物流和寻找物流合伙人的运输方式削减传统物流层层加价的费用。今年8月,在项目推进的基础上,云南财经大学与中为物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项目的落地,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云南贫困地区农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10月,项目团队被评为我校优秀创业团队,并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园进行孵化完善。

比赛结束了,但“板扎青年”们对“板扎送”的热爱和对扶贫的坚持没有结束,他们打算在实际运营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方案,明年再次冲击“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金奖。陈帆说:“我们想抓住2020年全面脱贫的尾巴,坚守乌蒙山区的‘阵地’,帮扶更多我们还未踏足的贫困地区,实现我们的创业梦想。”

记者 李轶 杨焱琳 崔竞予

今日来“取经”,来日展“锋芒”

云南财经大学

“锋芒——成长电子日记和华坪芒果的故事”(以下简称“锋芒”)在第四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三等奖。这是一支由商学院9名本科学生组成的团队,其中包括7名大三和2名大二学生,比赛对于这支年轻的队伍来说,不仅仅是一场比赛。

“这次比赛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段经历而不是一种结果。”“锋芒”项目指导老师朱南丽说。

“想创意的那会儿是最迷茫的,大家整晚整晚地熬着来拟定项目方向和大纲。”电商18-1班刘成梅回忆起当初想选题创意的那些日子,依然记忆犹新。团队成员冉光赢提出,家乡丽江华坪盛产优质芒果,但因为传统销售模式下销售周期长,销售渠道单一,难以获得可观的收入。如何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商业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把芒果卖上好价钱,成为这群年轻人思考的方向。最终,团队确立以网络树洞倾诉的方式来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创建“锋芒”APP在成长电子日记与芒果树之间建立起“虚实映射”,提前搭建销售渠道。APP通过远程的顾客线上认领芒果树,提前预定未成熟芒果的方式,不仅降低了果农的种植风险,还帮助果农提前获得了一笔收入。

接到国赛的通知时,离正式比赛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因为时间紧迫,所有的事情都要为国赛让步,“那段时间全班同学都在给予我们帮助,我们是代表互联网17-1班去参赛的。”成员周智霖说。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站在这一“风口”上,他们既想要证明自己,也想用项目成果证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云南财经大学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问题接踵而至。作为低年级本科生的他们,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实践经验更是不足,需要成员们在短时间内花大量时间精力来补充专业知识。“因为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第一次提交项目给指导专家们的时候被指出了特别多的问题。”互联网17-1班刘梦琪说。朱南丽老师提供专业指导意见,另一名指导老师杨玥紧盯项目进度,带着团队理思路、改方案,打磨PPT,最终得到了比赛组委会的认可。

比赛现场答辩结束后走下台的一瞬间,刘梦琪哭了,没有人问她是什么原因,而是心照不宣地给予拥抱和安慰。“比赛那段时间我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担心答辩的时候发挥得不好,影响项目的展示效果,又怕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团队其他人,一直努力地调整控制情绪,但现场答辩的时候我还是出现了一点失误,这让我十分自责。”积压许久的各种情绪在比赛结束后一并释放,无论成绩如何,对队员们来说这都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结果怎样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年轻的他们,来日可期。

记者 李轶 范兆琦 贾叶飞 蒋明海

文字 | 云财记者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张薇 吴炳昕

排版 | 林晶

实习编辑 | 邓晓麟 刘星吟

云南财经大学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云南本科院校-云南财经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云南财经大学-让创新创业的活力迸发在年轻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