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的星光,虽然并不耀眼,却最能触碰人心的柔软。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他们不是义无反顾的“逆行者”,不是支援前方的“志愿红”,也不是坚守一线的“战士”,但他们可以是学着英雄模样保护别人的90后,是舍“小家”顾“大家”的低调捐赠者,是始终坚守岗位、守护师生安全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他们再平凡不过,再普通不过,但却是抗疫路上的一抹抹微光,给予同行者温暖和力量。
“我也想像抗疫前线的英雄一样,
保护别人”
1月26日,大年初二,从学校放寒假回家没几天的赵宇轩已经在自家的化工厂里忙活了起来。装卸医用酒精、消毒液,忙前忙后地联系客户、确认订单,核算账单、走货……赵宇轩开始渐渐熟悉了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疫情期间,他与家人一起保证着自家企业的生产线不断,将抗疫物资投放一线。
家住西安的赵宇轩是我校传媒学院2017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家里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化工企业,春节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这也让赵宇轩与他的父母在自家的化工厂里度过了一个忙碌又难忘的中国年。“由于正值春节,厂里的好多工人都回家过年了,人手不够,但是物资紧缺,不能停产,就自己干。”就这样,赵宇轩与父母,还有留在厂里的3个工人,黑白颠倒着一干就是十几天。
大年初二开始恢复医用酒精、84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的生产线,从大年初四到初十,是赵宇轩最忙的几天,“为了保证充足的物资生产,我和爸妈还有厂里的工人白天黑夜轮流上班,24小时不间断生产。”每天搬运货物、联系客户、算账……赵宇轩说,那是他最累的日子,但也是睡得最香的日子,忙到凌晨两三点,回到家倒头就睡了,早上六七点爬起来接着干活。最忙的几天中,每天接打电话70通左右,几天下来,近500通电话,1400多分钟通话时长,占据了赵宇轩及家人的日常。
赵宇轩(图中前排左三)
截至目前,赵宇轩家的化工企业累计生产了医用酒精约200吨、84消毒液约100吨。在满足了政府定额后,赵宇轩主动联系到了当地的一些单位、社区,捐赠抗疫急缺物资。他代表家人先后分4批向西安市生态保护局雁塔分局、西安市儿童福利院、莲湖区枣园街道办、碑林区长乐坊街道办捐赠医用酒精、过氯乙酸、84消毒液等共计300余桶。“我真的觉得钟南山院士,前线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太厉害了,他们就像是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奉献自己,保护别人,我内心十分佩服,我也想像这些抗疫英雄一样学会担当,扛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记者 王琳珠
“我们要做的,
就是为全校师生守好防线”
“你好!实在是不好意思,我现在正在瑞丽出差,很抱歉不能接受采访,请你见谅!”这是记者与连续在抗疫前线工作了一个月的校医院院长赵云伟不到一分钟的通话。从大年三十的前两天开始,赵云伟与校医院的同事们就已经开始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忙碌起来,事后才得知,拒绝接受采访的赵云伟当时正在瑞丽忙着为学校采购筹备防疫物资。
腊月二十八,距离大年三十还有两天。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校医院的管理工作人员迅速返回岗位,正在返乡途中的校医院副院长陈黎生还没到家就立刻折返回到昆明。校医院党支部9名党员在赵云伟的带领下,投入到了疫情防控的准备工作中。校医院随即启动了传染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根据学校的部署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校医院的一名党员同志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全校师生守好防线。”防控就是责任。作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一员,赵云伟带领其他党员一起参与编写学校的预案、收集信息、准备及发放物资、设置隔离区、指导科学消毒、编制宣传资料……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防止疫情进入校园。为此,赵云伟舍弃了大年三十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春节期间天天守在校医院,办公室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家。累了就在办公桌上趴着休息一会儿,常常错过食堂开饭的时间,就啃面包、吃泡面。与赵云伟一样,校医院的值班人员坚守在岗位上,做好问诊病人的诊疗工作,特别是对发热病人做初步筛选,开展进一步的检测,保证校医院24小时正常运行。
疫情突发,抗疫物资紧缺,赵云伟尽可能调动自己的资源去筹措,不在乎别人说他“脸皮厚”“嗓门大”。每天接打上百个电话,医疗用品经销商的电话几乎被他打爆,寻找各种渠道采购防疫应急物资,哪怕是几个口罩、一桶消毒液的存货他都不放过。一次,当他打听到五华区某个工厂里还有酒精货源,因为怕晚了被人买走,便自己开着车,带着12个大大的塑料桶,直接到厂里的车间灌满,一个人装车载回……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马不停蹄,校医院的防疫物资达到了一定的储备量。
赵云伟(图中右一)
截至目前,校医院储备次氯酸钠12桶,按照稀释配比,可调配消毒剂200吨左右,同时储备84消毒液12桶、医用酒精10桶各500公斤左右。在现有防疫物资储备基础上,校医院还在积极地寻找货源,为返校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共同战“疫”,云财大在行动,校医院在行动,截至2月15日,校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已返回昆明待命,时刻准备着为守护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王琳珠
有一种爱,毫不犹疑
“太纠结了,但最后我们还是决定将筹到的有限物资投放到更需要的地方。”在泰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李帆是我校传媒学院教师,疫情突发,口罩等防疫物资吃紧,家里的亲戚好友纷纷托他在海外代购。但国内抗疫一线同样面临着物资紧缺的难题,在“小家”与“大家”面前,李帆和在泰留学的多名中国籍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1月下旬,泰国政府已经开始限制个人购买及携带口罩离境的数量,李帆和几名在泰国留学的中国籍学生商议后,一致决定抢购口罩,尽最大可能为国内抗疫一线寻找更多的急需物资。在详细了解了口罩的分类和等级标准之后,他们分头在曼谷的各大药店中尽可能地采购口罩。“学校周围数十家药店的口罩常常因我们一次次地采购而脱销。”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每天守在药店门口,一旦口罩到货便进行购买,哪怕一次只能多买一个也好。2月4日上午11:30,距离李帆回国还有近19个小时,当得知又有新的一批口罩到货时,他第一时间联系抢购,并最终将这批物资购买回国。
口罩到手了,但李帆的心仍然不能平静,他还在考虑这么多物资在运送回国的过程中是否会顺利?行李是否超重?物资会不会被海关扣留?如果无法顺利运送回国,下一步能做些什么?一时间,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忐忑不安……所幸,物资托运获得了泰国海关的理解与配合,顺利运抵国内。
2月5日,第四批由在泰国的中国留学生采购的防疫物资到达昆明长水机场,这批防疫物资为6600多个口罩,由李帆从泰国“人肉”背回。为了节约空间,尽可能带回更多的口罩,李帆把自己的行李全部留在曼谷,将口罩的包装盒拆掉,整齐地码在行李箱中。当箱子在中国海关被打开时,现场的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海外学子这份沉甸甸的爱。这些物资也第一时间被捐赠至昆明、德宏两地的医院及抗疫一线的其他部门。
据了解,李帆和多名中国籍留学生一起先后向国内捐赠了四批物资,共计口罩68000多个,这些物资全部捐赠到了抗疫一线。“我们每个人自己家里也都缺口罩,但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比我们更加需要,我们的家人也都表示支持和理解。”李帆说,“人在国外,会对祖国有着更加强烈的情感,面对‘人情’‘亲情’‘友情’和‘爱国情’,我们选择后者,尽一切力量支援祖国和家乡。”
记者 侯娅妮 王琳珠
文字 | 王琳珠侯娅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排版 | 何桥俊
编辑 | 张薇 吴炳昕
实习编辑 | 纳婉然 何桥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