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赞歌 | 艺术人文学院线上教学展

中国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众志赞歌 | 艺术人文学院线上教学展

中国美术学院

Introduction

- 引 言-

这段非常期间,全球共克时艰。学校始终秉持着艺术创造与教书育人的学脉风骨,在防疫抗灾、线上教学、学术研创、学科与党建等各方面的工作,一直都在有条不紊地组织与推进。疫情伊始,艺术人文学院为了安排落实好各项事务,在内部采取线上会议交流的同时,我曾先后以书面的形式写了三封致艺术人文学院全体同事的工作信函:凡事预则立(2020年2月2日);我们各自宅家,却早已工作在一起(2020年2月12日);作为“艺术”的艺术教育(2020年2月28日)。

诉诸书面文字,虽然费时费力,但可以表达得更清晰也更加深入。这些信函虽然只是匆匆草就,文词粗陋,但还记得当时在家里静坐码字,心里确有一份浓浓的诚意。今天重读这三封书信,我发现它们不仅是疫情期间相关工作的安排与思考,更是记录了学院老师们的一些具体工作。正是全体师生的努力和协作,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运转,甚至还化危为机形成新的教研格局。

“众志赞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国美术学院线上教学展”如期举行。艺术人文学院也遴选了三门课程参加展览。其中,外国美术史比以前更是加强了团队协作,老师们结合疫情期间同学们居家独处多有自我反思的情况,布置了通过解读与临摹“名作”来创作自画像的作业,让史论的课程与上手的实践相结合。外语的教学则充分利用了各种线上的资源,同时老师们更是开创性地录制了譬如《艺术的故事》英文朗读等很多自主教学的作品,充分显示出外语教学的国美特色。王霖老师的专业课程《中国古代名画讲读》则努力贯通史论学生在历史与当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鼓励同学们将读史读画与动手体验结合在一起。三门课程各有特色,都有不少可圈可点的用心地方。虽然艺术人文学院的史论课程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在线展览只能呈现冰山一角,但一样可以强烈感受到师生们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中所充满的创造能量。在第三封工作信函中,我曾经和同事们一起讨论思考:艺术教育本身如何可以也是一门艺术?每位授课老师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此问题做出回应。

这段时间里我们更是加强了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两天一篇的各类推文,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家“读”讲座。而一则则的“编者按”,其实就是我们学院写给同学们的一封封公开书信。譬如,2月3日响应学校的号召,推出读书养心,并赠三份“推荐书单”;2月7日推送“内美静中参:黄宾虹画学日课”,鼓励大家以宾老为榜样,坚持自己的“日课”;2月9日“雅各布·布克哈特:历史的沉思”,如何从历史上的危机中返观当下的现实?2月11日“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一起思考危机之下个体的人性与伦理本色,思考灾难对于社会整体文明的挑战与考验,思考何为良好生活?2月17日“童中焘:黄宾虹的笔墨天地”勉励大家胸怀天下功无间断,励志为学守真志满,也一样可以养吾浑厚华滋之华夏精神。3月18日“范景中教授读西湖”以范老师描写西湖的文字来邀请同学们卧游西湖。3月24日刊登乔纳森·琼斯的“瘟疫图像:伦勃朗、提香与卡拉瓦乔如何面对疫病”和大家一起从艺术史中汲取思想的能量。4月8日则整理出滕固1938年国立艺专校训“博约弘毅”及释义与大家分享,一起过校庆日。在同学们即将返校的前一天,刚好是五四青年节。那一天我们选择了王汎森的文章《天才为何总是成群地来》表达了对各位同学的期待之情。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还陆续请了学院的一些老师,一些学长学姐,交流分享读画与读书的体会。这一切,都旨在强化学院作为一个“学术共通体”的凝聚力。

今天我们重聚在校园,感谢所有师生的努力。湖山无恙,人文依旧,我们当倍加珍惜,爱学术,爱生活!

(杨振宇 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

课程名称

外国美术史

课程学时

80课时

课程指导

曹意强、杨振宇

任课老师

范白丁、洪潇亭、叶丹、张君(按姓氏拼音排序)

中国美术学院

课程简介:

一、目的与要求

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命脉和遗产,而我们要能感受它、看到它、触摸它,就只能通过艺术。艺术是文明的命脉,每个时代最具有典型性的艺术作品构成了艺术史的骨架。通识必修课“外国美术史”的核心内容是以世界公认的著名艺术家及他们的传世作品构成。简单地说,就是讲述艺术的故事,通过艺术往往能将历史看得更加真切、更加有温度。

艺术从来就是人类社会中由信仰、仪式、道德与宗教规范、巫术、科学、神话及历史所组成的复杂结构的一部分。在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视觉艺术的敏感性训练,了解艺术所带来的种种视觉发现,进而深切认识和感受人类的文明及其价值。对于学院里年轻的创作者来说,对美术史的了解有助于他们对于自我和外在世界的探索;相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需要更为脚踏实地,并且易于操作。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西方艺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的历史背景,熟悉主要艺术家的活动、风格特征、代表作品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联,以及各自影响力逐渐深化的过程。

二、课程质量与成果

在这段特殊时期里,四位任课教师紧密合作,对于教学方案、教学进度和评价体系进行整合和统一,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资源和经验的共享。为了更好地发挥线上课程的特点与优势,每位任课老师都放弃了原来的现成授课方案,每一周都为过去的一周做教学总结,又为新的一周做重新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每位任课老师撰写并且反复修改教案和知识大纲。并且在各位老师的协同努力下,又推出了与之相应的随堂测验这种新的教学形式。虽然工作量较之以往线下授课有所增加,但实际却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截止日前,“外国美术史”课程任课老师总共撰写ppt 40个,共计957页,教案40个,共计97215字,各种通知资料84份,共计38844字。文字撰写总量超过13万6千字,编辑图片千余张。

每周作业——每周有一份和该周教学内容相关的客观作业题。

中期作业:请仿照一张你喜欢的“外国美术史”课程中的肖像画(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绘制你的自画像。

作业完成情况:大多数同学都能及时、认真地完成。

课程安排:

第一讲:从哥特到文艺复兴——意大利十四世纪的艺术

第二讲:人文主义与古代遗产的魅力——意大利十五世纪的艺术

第三讲:盛期文艺复兴与三大师——意大利十六世纪的艺术(上篇)

第四讲:盛期文艺复兴与三大师——意大利十六世纪的艺术(中篇)

第五讲:威尼斯画派与样式主义——意大利十六世纪的艺术(下篇)

第六讲:单元复习

第七讲:意大利之外的文艺复兴艺术

第八讲:北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时代

第九讲:“肖像画”与“自我演绎”

第十讲:什么是巴洛克?——欧洲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初的艺术

第十一讲:启蒙运动及其影响——欧洲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的艺术

在美术史教学方面,艺术人文学院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学术带头人的组织下能够迅速构筑起一个互联共享的网络。实际上,在“外国美术史”课程背后的隐藏的主角是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在这次的课程中,通过采用杨振宇教授在上海图书馆所作的系列视频讲座“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十讲”作为主线教学视频,使课程内容更为清晰,有助于在课堂教学、阅读经典、经典拓展以及线上互动之间形成循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得到了很大的充实。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名画讲读

课程学时

80学时

指导老师

王霖

中国美术学院

课程简介:

中国绘画史学习既需要充分的历史文献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古典绘画理论基础训练,但尤其重要的仍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经典名作的图像解读。学生不仅需要充分贯通绘画史的文献知识和理论知识,还要学会从材料、工具、技法、风格乃至美学史、社会史、物质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来全面理解中国绘画的源流、发展,以及它的嬗变和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视觉感受力、鉴别力和欣赏力,同时让他们具备洞察图像与历史关系的能力。

1、结合名画临摹实践,引导学生辨别材料、工具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进而启发他们探究材料、工具与风格、技法、趣味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同时激发他们对绘画实践的兴趣,加深对技术的切身理解。

2、结合画史问题,通过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分辨历代名画的真伪、优劣。

3、注重风格流派间的图像比照,也适当引入西方名画对比讲解,以培养学生的风格辨识力。

4、要求学生将已习得的画论知识与图像进行印证,将理论转化为真实的感知力。同时结合画史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较深入的图像与理论研究,为接下来可能选择的结课论文乃至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作有效的准备。

本课程重在引导学生加强相关图像的延伸阅读,重视读画笔记的撰写和课堂笔记的记录,重视课前预习,也重视线下作品临摹。作品临摹及读画笔记、课堂笔记将作为学生作业的一部分予以评分,并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占总分40%)。

结课考试采用论文考察形式,在课程的第1周即提前布置,以便学生斟酌选题、搜集资料和深入思考,总评成绩以论文成绩为主(占总分60%)。

课程安排:

由于受到疫情影响,本课程前半期采用线上教学模式,通过QQ群教学平台,从中国绘画史的相关问题出发,将具有典型性与针对性的古代名画进行对比讲解,由此建构一种基于作品图像的中国绘画风格史、鉴藏史、趣味史和观念史,使学生自觉建立起观察历史的新视角。同时,以一定的课时比例,积极指导学生进行临摹实践,强化经典图像的记忆、分析能力。学校复学后,将结合线下讲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考察博物馆的藏品实物。此外还将通过观摩高仿复制品和《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等质量较高的大型画册,让学生充分了解原作、高仿复制品、一般的图像制品(包括画册等印刷品和电子图像)之间的视觉差异。

第1周:

1、讲解课程总纲及考核要求;

2、讨论由历代作品勾连起来的中国绘画史所引发的10个基本问题;

3、讲授古画临摹要点;

4、课外制作临摹示范视频上传分享。

第2、3周:

安排学生线下临摹名画两周,提前录制临摹示范教学视频,供学生参考;全周全时段线上答疑。

第4、5周:

1、线上讲析学生习作,讲授各家原作的画法源流与风格成就;

2、由中国画史中深厚的“摹古”传统引出“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问题,进而引发对绘画的再现性问题的探讨。

第6、7、8周及以后:

由50余个画史问题引发对历代名画的进一步讨论,其间贯穿对历代名家、大家作品的风格辨析和源流梳理,强化学生的图像记忆。同时围绕传世图像与历史文本的错综关系,探讨“图像证史”的意义和边界。

课程名称

英语视听说拓展课程

课程学时

80学时

指导老师

胡昊华、李力群、陆苏华、王莎丽、喻旭燕、王亚明、王焕珠、宋潇潇、周瑛、任汶、张颖、张瑜、叶芙蓉、王叶红、杨冯、夏冰、侯卫东、张莉、王莎瑷、徐莉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课程简介:

本课程核心内容为“互联网+”的大学英语配套教程,以外研社U校园为主干平台,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及《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等大学英语教材,增加新四级强化阅读、新闻听力、艺术经典导读、《艺术的故事》听读小课堂、经典文学作品赏读等特色内容,深化利用网络资源如VOA、BBC、TED TALK等,突出信息时代的学习特点,以促进英语学习的移动性、即时性和自主性。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融合通用英语与艺术英语,突破时空局限,创建网络环境下听说自主学习系统,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使语言学习个性化,丰富化。课程重视目标语文化背景的渗透,增强艺术语境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技巧,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1、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监控学习表现。U校园平台对学生的每一步学习情况都设置了任务,练习和测试,精细化管理学习流程、时长和学习效果。

2、艺术与文学特色。结合艺术经典文献与艺术文学类经典,设置各种任务类型。

3、翻转课堂教学。素材丰富,贴合单元教学流程并紧跟时事,具体包括BBC/VOA新闻英语,实用英语对话,TED剪辑等自建资源,慕课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

4、精准教学评价。便捷的学习操作、全方位的数据记录,不仅增强了课堂的实际学习体验,而且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方式。

课程线上学习总分=教程学习+课堂表现(其中包括考勤、在线时长、问答环节、随堂作业完成情况等)。

1、校园平台上全流程化精细管理作业

2、《艺术的故事》篇章听写系列

3、经典艺术作品赏读/翻译系列

4、经典诗歌朗读系列

5、BBC/VOA纪录片与新闻系列

6、英语书写体临摹(选做题)

7、英语命题作文一篇

课程安排:

第1-3周:《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第1单元课文精读,词汇发音、跟读;长难句分析;Welearn随行课堂配套词汇习题;扩展阅读1&2+课后长难句解析、句型解析习题;经典诗歌欣赏与诵读;《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 第1单元 BBC 视听说,open up, sharing, listening, short conversation, long conversation,passage1&2,BBC/VOA或TED视频听说练习;《艺术的故事》听读小课堂。

第4-6周:第2单元内容继续按1-3周推进;BBC/VOA或TED视频听说练习;《艺术的故事》听读小课堂;艺术经典阅读与翻译“大英馆藏系列:女史箴图”。

第7-9周:第3单元内容继续按1-3周推进;《艺术的故事》听读小课堂;艺术经典阅读与翻译“大英馆藏系列:青铜头像(Chatsworth Head)”;英语书写体临摹1,哥特体与草书(自选题);英语书写体临摹2,18世纪“大都会馆藏”书写机器人(自选题)。

第10-12周:第4单元内容继续按1-3周推进;BBC/VOA或TED视频听说练习;《艺术的故事》听读小课堂;艺术经典阅读与翻译“疫情主题系列经典绘画”卡拉瓦乔/伦勃朗。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编辑|胡心云 李诗妤

审核|杨振宇 廖垣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全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中国美术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浙江本科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美术学院-众志赞歌 | 艺术人文学院线上教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