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锋: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浙大城市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杨海锋: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浙大城市学院

浙大城市学院

杨海锋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一位普通讲师,1977年7月出生。从教13年以来,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校外,以独特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做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帮助他人生命成长的公益事业,他以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朴实的行动几乎完美地诠释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他的事迹曾得到《光明日报》、《浙江日报》、《青年时报》、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许多媒体的报道,并当选第三届“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他是历届三十位获奖者中唯一一位高校教师。

限于篇幅,这里只列举几件他在十几年里所做的很实在的事情。这些事情,没有人要求他做(都是他用自己课余时间做的),他也从没有要求过一分钱报酬(相反他为此付出了很多),但他却十几年来一直非常有心地做着,这在今天的社会里,真的十分难能可贵(尤其是作为一名理工出身、从教于商科的一线教师)。而他总是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师者”、一个“读书人”该做的事情。

●经典会读: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杨老师每周日傍晚都要从城东的家里赶到城北的学校,和来自不同系科、年级的学生一起会读经典(会读,即相会在一起读书之意),探索、启发当下的人生。如果从最早不定期的读书会开始算起,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定期举行也已经六年了(最初称为“学会”,学会者,好学乐学者之聚会也),到这一周是第123期!几乎把中国文化源头上的经典都读过来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诗经》、《礼记》、《老子》、《庄子》……

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远,有时深夜十一点多才能回到家,有学生在校外较远的地方实习,晚上交通不便,杨老师经常开车把学生送回住地才自己回家。每一期,都是在系里简陋的办公室,把其他老师的办公桌椅围在一起,便开始了两三个小时的思想碰撞与精神盛宴。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自发而来的,杨老师没有报酬也没有工分,大学生没有学分也没有红卡;不时也有校外慕名而来的朋友,医生、警察、教师、企业家……各行各业都有,他们会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给学生带来别样的触动。已经毕业的刘同学回忆说,直到参加了经典会读,才觉得自己真正在读大学。

《浙江日报》一篇题为《普通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独特路径——文化经典每周一课》的采访里这样写道:杨海锋携着会读的学子们,在国学的道路上愈走愈有味,这也成了这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触摸学生思想的独特“法宝”。和学生说贴心话,已然是杨海锋生活的一部分。在很多同学眼中,杨海锋老师是友,也是他们心中的光。更有同学说:“杨老师,听了你的课,我才真正思考起我人生的价值走向。”

●日新晨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更为难得的是,每周一、三、五清晨六点多,天蒙蒙亮,杨老师就会亲自带领一群学生在校园里的陈家河边晨读《大学》等经典,读完后,一起坐在旁边的草坪上聊一聊读书的感悟和近来的生活。校园的清晨,宁静而充满朝气,清明而令人兴起,此时放声朗读经典,有“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感动。杨老师在倡议书中这样写道:起来,同学们,读书去!在晨曦和经典的沐浴下开始崭新的一天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一活动一直持续到杨老师搬离学校的宿舍。遇到天气不好,常常只有杨老师和一两个学生在那里,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晨读是为修身,我们为己身受用而读,不为别人而读——杨老师如是说。一次雨中的晨读后,有路过的学生在微博中这样写道:“春雨迷蒙,河畔柳绿,看见一群人在雨中吟诵经典,忽然发现已经把自己丢了很久了”。这坚定的身影、琅琅的书声,成了城院清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无形书院: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在经典会读、日新晨读的基础上,杨老师发起了“无形书院”(“无形”取自《老子》“大象无形”),正如它的名字,这不是一个有形的组织,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他不仅带学生读有字书,更是引导他们行万里路、读无字书,他说读书人要与人世有亲、与万物有亲。

他曾不远千里带学生到四川的山沟里支教(为此行放弃了学校安排到香港访问的机会),和学生一起去触摸底层真实的中国社会;他带领学生到余姚参访王阳明故居和四贤碑亭,一路上畅谈阳明心学和黄宗羲、朱舜水、严子陵的事迹;他带学生到杭州孔庙瞻仰孔子和他的弟子,到上虞多宝讲寺与上师座谈聊天,到南京中山陵寻访孙中山的革命遗迹……他称之为“人文地行走”。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愿意和学生“朝”“夕”相处,一起做着看似毫无实利可得却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能够长期坚持,这样的老师,确实已经不多了!杨老师常引梁漱溟先生的话说:“我们的真动机是在自己求友,又与青年为友。一面固是帮青年走路,一面还想得些有心肝的好汉子大家彼此帮助走路。”他说,生命的精神交往是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大学不该只是一个职业培训机构。

●生生学堂:愿有井水处,即闻弦歌声

杨老师的教育理想,并不止于大学,2010年,他向学校借了一间教室,创办了免费的义塾“生生学堂”(“生生”取自《周易》“生生之谓易”),义务带领同事和朋友的小孩一起诵读经典,一直坚持至今。2012年初,杨老师家从学校宿舍搬到九堡金雅苑小区后,他又把琅琅读书声带进了自己的社区,并陆续帮助杭城的许多社区建立了长期的公益诵读点(如圆梦园社区、水秀苑社区等等)。杨老师的愿望是,将来的中国,公益的学堂遍天下,凡有井水处,即闻弦歌声。

为什么要在社区办公益学堂呢?杨老师说,社区是最好的将中国文化融到日常生活的地方,你想,吃过晚饭的光景,老老少少济济一堂诵读圣贤书,课间聊聊家常事,以这样充满正能量的方式把大家结合在一起,邻里间自然会更加热络、更加信任,更加和睦。这正是中国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义。学堂的志愿者张老师所说,“自从有了生生学堂,小区的幸福感增加了”。

不过,一路走来,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是公益活动,初期还遇到因为家长孩子临时有事一个都没有来参加的情况,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一个人在教室自得其乐地读起来。《都市周报》的采访记录了这样一个小插曲:也有过上课时空无一人的场景。怎么办?“我就一个人在座位上对着空桌子诵读了半个小时的《易经》,然后关门回家。”说得云淡风轻。

●公益赠书: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杨老师还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发起“以书会友,以友会心”的公益赠书活动,赠书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中学生、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城里艰辛打工的务工人员等等,至今已送出不下五百本(大多是杨老师自己掏钱购买的,也有朋友捐助的)。杨老师说,送书本身不是目的,他真正的用意是借有形的书籍的流动,促成无形的精神的流通,他把每次送书都看作一次心灵互动的过程。

因为经常买书寄书,他还曾送给经常上门的一位快递小伙一本他喜欢的书,这则温暖感人的故事还上了《青年时报》的善新闻,文中还写道:其实,这并不是杨老师第一次送书,几年前他就开始送书给学生。他送的书每一本都是花了心思的。除了要合对方的胃口、读之有益外,选择的出版社也很讲究。每一本送出的书,他还会在扉页写下一段赠言。一位学生十分感慨,他说,之前也读过很多杨老师送给学长的书,书中的赠语让他感受到爱与温暖。

●心理咨询:推己及人,助人自助

杨老师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在读研时,就曾做过一个“心灵驿站”的个人主页,为他人排忧解难。工作后,他又利用博客、19楼(他是19楼健康公社专家团的成员)、微博、微信、中国心理咨询网、学校心理咨询室等途径,为校内外的求助者提供义务的心理咨询,他还经常举办帮助年轻人心灵成长的讲座。杨老师说,我一直对教师作最本源的理解:“在人生路上相提携为师友结合之本”,我在自己的人生中遇到过许多烦恼,所以希望自己当老师以后,能帮助和曾经的我一样的、正在经历着烦恼的年轻人。

在他写在人人网上的一篇旧文《人心与人生——我生命中的一个夙愿》下,有人这样回复道:“校内(指人人网)这个地方很少见老师,就像已经很少有想走近学生的老师”;“杨老师,您太可爱了,毕业了还看到你文章我很开心我个人绝对支持您做的一切,我读了4年,我觉得一切关于读书的,其实我都可以自己解决,导师可能更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眼界开阔,思维的散发……我想你都做到了。”

●阅读疗法健心房:阅读的本义是助人成长

杨老师还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在三楼大厅开辟了一个阅读疗法的空间,名为“健心房”,引导大学生通过阅读这一简单易行的自助方式来疗愈心灵。如果说无形书院的经典会读是与古人对话,意在寻找精神的家园;那么健心房的阅读疗法则是与近人对话,意在解决当下的问题。杨老师说,帮助当下生命的成长,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意义。

健心房里布置了温馨的沙发,书架上摆满了专门购置的几个书架的新书(包括励志类、心理类、文化类等),桌上放置着杨老师亲自编制的精美“书方”。在这里杨老师定期会举办“阅读沙龙”。几个学期来,已经举办过的沙龙主题如:“内向者挑战人生”系列、弗洛姆《爱的艺术》、梁漱溟《朝话:人生的省悟》、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彭明辉《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谈困境与抉择》、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等等。有学生说,“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对我们心灵、生命的关怀。”

●探索人生的公选课:教学的本原是心灵的对话

在浙大城市学院里,有一门很特别的全校性公选课,名为“从内圣到外王——传统文化与当下人生”,是杨老师于2005年自创开设的,至今已开设了18个学期,一直以来很受欢迎,预选这门课的人数竟达到了近1500人。学生们形容他的讲课,就像在和朋友亲切地聊天、谈心。

说起开这门课的初衷,杨老师引梁漱溟先生的话说,希望能“如宋明人那样再创讲学之风,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的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一个个替他开出一条路来走去”。他希望这门课能对学生在今天的社会里安身立命有些启发。课程的内容都是与年轻人切身相关的问题,如“成家”(关于两性关系)、“立业”(关于生涯选择)、“处世”(关于人际交往)、“读书”(关于课外阅读)……从人生谈到人文,探讨如何在当下的社会里安顿自己的身心。

●举办公益讲座

杨老师还经常到各地的大中小学、幼儿园、图书馆、社区和其他公共文化场所,甚至到监狱做公益讲座,与各个阶层的普通人交流探讨人生和人文,迄今已有上百场。

●创建公益网站

杨老师自费创建了“生生学堂”公益网站www.网址未加载,将他这十几年一路走来所做、所学、所思的点点滴滴与大家分享,希望能与更多的人相互照亮人生。

杨老师说,我做的事看似有很多,其实只是一件事——通过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和沟通,帮助他人以及自己生命的成长——我一生只做这一件事。

●荣誉

除了热心于公益,杨老师本职工作也很出色,曾获得:浙大城院第二届“我最喜爱的老师”;浙大城院首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浙大城院“先进工作者”;浙大城院“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浙大城院“短学期实践优秀指导老师”;浙大城院TOP TEACHER“社团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多次获浙大城院“优秀班主任”。

他担任导师的商学82班,近年来获得荣誉有:2008-2009学年先进班级,2009-2010学年先进班级、浙江大学先进团支部,2010年特色导师班,2011-2012学年学风特优班级,2012年学风创建特色班级一等奖,2012-2013学年学风特优班级等。

2012九堡镇“崇尚学习之家”特色家庭;2013首届江干区“钱塘书迷”称号;2013第三届“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

●结语: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读杨海锋老师的故事,如在烦闷夏季忽遇习习凉风。在有些人看来,或有些迂阔。但正是这种看起来不合时宜的做法,表现出一种可贵的精神之美。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美,是因为这种做法于其个人,表现出对自我完善的追求;于学生,体现出为师者的理想和责任感;而于传统文化的延续,这是一股虽然微小却很值得珍视的推动力量。

从他的故事,我想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词语:“读书人”。传统中的“读书人”大抵是这样一种形象:有判断,有坚持,有敬畏,有热心,信奉文化,信仰道德,重义轻利,或还迂腐到可爱。(摘自《青年时报》青年评论)

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让莘莘学子拥有健全的灵魂而不是僵硬的学识,是他的价值追求。师道与公益的融合,无形书院的坚持,一个大学教师十几年的耕耘,追求的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这就是园丁的理想。(摘自“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颁奖辞)

浙大城市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浙江本科院校-浙大城市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浙大城市学院-杨海锋: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