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欢迎点击标题下方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关注我们。
茶的世界,更是人的世界,有人经由茶找到了人生的归属感,有人通过茶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有人在茶这种饮品的洗礼下,发现了生活的诗意,也有人如王旭烽一样,将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茶引领我们通向一种素朴优雅、心明气爽的生活道路。12月1日晚,国家一级作家、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教授应“城院大讲堂”人文讲坛之约带来一场“茶文化 茶语者”的讲座,邀师生们一道品一品“茶人生”。
“首先,很抱歉。陆羽曾言‘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身为一个茶人,我迟到是不应该的。”从临安赶到城市学院,连晚饭也来不及吃,带着些许的风尘仆仆,眼前的她,仍优雅不失仪态,就像一杯刚出的绿茶,温而厉的样子,见之可亲又可敬。 “我的烽是因为父亲是军人,参加过淮海战役,那时候,烽火连天,为了纪念峥嵘岁月,得名。”王旭烽笑着说,脸上带着一丝自豪,就好像名字的来历一样,她的身上有着历史与书香交汇的气息。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获过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有众多的头衔与荣誉,但王旭烽最爱强调的身份还是“茶人”。
藉由《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纪录短片的播放,王旭烽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略显昏暗的灯光下,片头一句“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拉开了一片树叶的故事。
念着闻一多的《祈祷》,王旭烽抛出“茶语”涵义的问题。有人说是中国的特色,有人说是中国的传统。她听着大家的回答,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茶语是爱的感情。爱的内涵,不同于酒语,希腊里的太阳神、月神、酒神的狂热奔放,茶是一种温柔、细腻的爱。如果酒语是《亮剑》里冲锋陷阵的李云龙,茶语就是玉树临风的诸葛亮,属于有教养的知识分子。
茶,是距今七、八千万年前的山茶属植物,它的故乡就在中国,如今的巴蜀之地就是它最早的起源。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即是指茶,“茶对人而言,是解药救命的关系。”王旭烽表示,“越是研究茶,越觉得奥妙,像谜一样”。几十年来读茶、品茶、琢磨茶、研究茶、创作出了无数与茶有关的故事的茶人,仍在被这一片不平凡的树叶深深吸引着。
爱茶,如此温润,动人,沟通天地的生命,让王旭烽不沉迷于作家的身份,选择独居一隅,来到浙江农林大学教书,找寻只属于她的茶叶天堂。
“在浙江农林大学茶学院的课堂上,每节课前都要求学生向老师敬茶。这是一份礼仪,茶文化本身就是充满仪式感的。”王旭烽谈起她的学生,在他们身上她灌注下心血,也发现当代独生子女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不懂得向老师表达感谢,不懂得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而不失度。传统文化缺席太久,连带着泱泱文明古国的礼仪也缺席了。而从茶文化中,我们可以一点一滴的汲取传统的内涵,茶文化所代表的不正是中华民族最最本真的“精行俭德”四个字吗?
此次讲座,王旭烽还为同学们介绍了自己最新作品《茶语者》,讲座的主题也由此而来。作为杭州市残联协会的文联名誉会长十年,她将《茶语者》的版税都用于捐助残疾人。“我是77级的大学生,那时候是‘四人帮’粉碎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在残疾人工厂里考上的大学。毕业后,感情自然有些不同。”茶者,正如她所说,是温润的爱、博爱,是土壤和手掌的温暖。而她独特的关怀,将茶语者的内涵浇灌入工作与生活。
“申时即下午三点到五点,喝申时茶要注意上身正直,双腿与肩同宽;左手持杯,用腹式呼吸法调整气息,学会啜饮……”十二月的第一天,外面风有些大,只是好像没那么冷了。记忆里王旭烽的话还残留着几份热度,在讲座短短的时间内,难以尽得她啜饮时的平和心境,只能细细回味茶语者的特质。用一杯茶的时间,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感知完美。
人物名片:
王旭烽,女,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原杭州大学历史系),曾任《浙江工人报》编辑、记者,中国茶叶博物馆资料室工作人员,作家。
现为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成员;浙江省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理事长;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并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省中青年科技突出成就获得者;国家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