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伏天
炎炎夏日
如何系统规范地养生?
来看看何富乐医生怎么说
一
精神养生
在炎热的夏天要注意精神方面的调养,人体的精气神才能够充足,高温酷热, 易引动“心火”, 产生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思维紊乱等“情绪中暑”症状。这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很大, 尤其是老年体弱者, 情绪“发火”可造成血压升高、心律失常, 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猝死。
如何防止三伏天情绪“中暑”呢?
1.使志无怒, 舒肝养心
保持神清气和,戒怒戒躁,防止心火内生。
2.避免刺激, 心态平和
注意陶冶情操,要经常注意反省自己的情绪,如存在急躁、焦虑、忧郁、愤怒、狭隘等负面情绪时,一定要提升认知,设法改变。
3.调养精神,心存希望
可以品茗、弈棋、书画创作等, 以陶冶情操,精神有所寄托,能移情养性、调神健身。
4.冥想静修,放空身心
可以做冥想、聆听舒缓的音乐来帮助我们放空身心,缓解三伏天心里烦躁的情绪。
二
食物养生
三伏天,食物养生注意掌握三个要点:新鲜干净、健脾化湿和清热补气。
1.新鲜干净
三伏天气温升高,食物容易变质,细菌滋生,肠道传染病高发,胃肠功能紊乱常见,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要注意食物的新鲜。如新鲜蔬果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清爽的特质也有利于舒畅情绪,减轻因肝气郁结克制脾胃的程度。
2.健脾化湿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容易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脾胃受损,引起食欲不振等。三伏天长夏之季,暑湿更甚。因此日常饮食要注意顾护脾胃,加强化湿,可以适当增加茯苓、米仁、绿豆等。
3.清热补气
天气炎热,容易导心火亢盛,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去火”也是夏日食养的必备。夏日祛火的食物,可以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疏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出汗较多,就要注意适当补充人体气阴,比如西洋参、铁皮石斛之类可以选择,有一个食物“鸭肉”是“清热补气养阴”良品,适合夏季调补。
三
运动养生
俗语说“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也不能过于剧烈运动,应以温和运动以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人体气阴。
1.运动选择
可以选择练太极拳、慢跑之类动静相兼、刚柔相济之类的运动。
2.运动时间
三伏天锻炼时避免在午后炎热的时间段锻炼,因为紫外线强、气温高,容易引发皮肤灼伤。
3.运动装备
运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穿着淡色、透气性能好、质地柔软及宽松的运动服。
4.运动总量
每次运动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天锻炼总时长以不超过1个小时为佳。
5.补充水分
运动要及时补充水分,可多饮用淡盐水或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6.注意防暑
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 尽量减少活动, 以静制动, 饮用充足的水,注意携带防暑药品。
四
药物养生
三伏天药物养生,以冬病夏治为主,冬病夏治中以“三伏贴”敷贴外治为主。利用“三伏天”一年中最热、人体内阳气最盛的有利时机, 用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 以振奋机体阳气, 使药物通过体表入到脏腑经络, 作用于宿疾潜伏处, 从而改善病情。
适用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咳喘、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骨关节病等。
五
起居养生
夏季起居养生,主要关注三点:早起、子午觉和预防空调病。
1.早起
建议起床时间在早上6点左右,入睡时间也可以略迟点。
2.子午觉
晚上十一点左右入睡,每天午后午睡半小时,或者闭目养神也可以。
3.预防空调病
注意不要频繁出入有空调环境和无空调环境,减少因人为因素所致的营卫失调、机体抗邪力下降,导致的风邪入侵,引发空调病。空调病发病初期,以外感风寒为主,可用生姜数片加红糖适量,冲服发汗。也可以用风池穴、太阳穴位按摩的方法。
夏季养生的细节还有很多,我们平时只要记住主要原则就行了,我们总结了一首歌诀,增加趣味性,还方便记忆。
夏气通心,五行属火,
夏季摄生,养心为先,
宜静喜凉,忌浮恶热。
先为神养,潜志勿怒,
宁心寡欲,小成窃喜。
次为食养,苦味常摄,
芯类多服,素多荤少。
再次术养,缓动微汗,
动之前后,饮水摄志。
若有偏盛,予以药养,
随证施方,调和阴阳。
十指连心,行养心操,
静心养练,即可万全。
作者介绍
何富乐,男,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中医学术继承人,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药膳食养学》主编。现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营养与食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委、科普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保健分会秘书长。
往期回顾
关注丨直播带“训”太火了!看这阵容你就明白了!
精选
风采 | 乘风破浪的亚玲姐:以美育人!
精选
暑假上线,宅宅宅在家,不如...
精选
招生季丨志愿填报无从下手?戳进来~你想要的这里都有!(一)
精选
招生季丨志愿填报无从下手?戳进来~你想要的这里都有!(二)
求本远志
排版:周敏添
审核:陈翔、叶筱筠
终审:陈烈荣
欢迎来稿:
1687079468@qq.com
订阅号:zcmu_news
@新浪/腾讯微博:浙江中医药大学
@今日头条:浙江中医药大学
@抖音: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