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金书架 |《张怀江文献集》《绘事微言·陈海燕之意觉蹈刃》

中国美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国美金书架 |《张怀江文献集》《绘事微言·陈海燕之意觉蹈刃》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学脉文丛·

《张怀江文献集》

张远帆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学脉文丛”系列收集了中国美术学院校史上各位先师名家的相关文献和精彩佳作。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名师典存”“学脉文丛”系列

《张怀江文献集》主要有个人生平、学术文章、代表作品及他人对他艺术成就的评价等组成单元,是一本内容充实的资料性图书,书稿完整地展现了其人生历程及学术状况,适合相关的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使用。

关于张怀江

中国美术学院

张怀江

中国近代著名的版画家,温州解放后,任温州地委宣传部文艺科长。1950年,调杭州西湖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后为版画系讲师。代表作有《鲁迅和方志敏》《农村妇女》组画等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

一 生平

“解放战争”时期浙南游击区的美术工作 张怀江

我的艺术母亲谢海燕老师张怀江

第一次抉择张怀江

我的主要经历和艺事活动张怀江

画为媒张怀江

鲁迅教我握正刻刀张怀江

“我当然仍要学习”——版画家张怀江姜东舒

牛皮纸信封、铜勺和敲刀声——追忆父亲张怀江生前二三事 张远帆

魂系长江——怀念著名版画家张怀江成绶台

生的沉思——思怀江 洪禹平

夏日的回忆——写在父亲张怀江忌日周年 张远帆

深切的怀念——追忆张怀江老师 王亨

深切怀念张怀江老师殷翔云

湖的怀念 吴欢章

过客 张润秀

版画建系念恩师(节录) 张姜宇

沉痛悼念张怀江老师裘沙

怀江兄,我的恩师 顾奕兴

追忆我的老师张怀江先生 辜居一

怀念张怀江老师 张玉忠

二 作品

三 著述

建立“木刻批评”制度

意识需要改造

万变与一宗——谈谈有关创作教学的一些问题

黑白刀木之间 张怀江讲述 辜居一记录

我和黑白木刻

在生活的激流中

路口的思索

思痕

我在黑白刀木之间的探索

画余断想

四 研究

略谈怀江的木刻 沈金

捏刀向木四十年 朱伯雄

张怀江的木刻艺术 杨成寅

化心血为黑白——记“张怀江先生版画展” 朱维明

张怀江的木刻艺术 杨可扬

张怀江的艺术道路——纪念张怀江教授逝世一周年 朱维明

《张怀江画集》序 王琦

予怀江先生出书说 袁采然

《张怀江谈艺书简》序 王伯敏

在浙江大学“张怀江版画作品展”上的讲话 冯远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张怀江版画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李桦

心画·心话——读《张怀江谈艺书简》 朱维明

黑白的庄严——浅析张怀江的版画图式与精神内涵 安滨

既白既黑:张怀江的黑白木刻艺术及其他 蔡枫

关于《建立“木刻批评”制度》的“再解读” 冯绪民

难得斑驳 贵在传心——重读张怀江先生艺术及语录 许江

解读早期张怀江的艺术本源 赵辉

为民族版画增光添辉——张怀江先生创作感怀 邬继德

不同生活的艺术记录——张怀江早期速写研究四则 辜居一 徐宾

附录

张怀江年表


· 绘事微言·

《绘事微言·陈海燕之意觉蹈刃》

陈海燕 著 曹晓阳 郑端祥 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绘事微言》系列教研学术展配合《绘事微言》系列教研丛书出版,通过还原艺术家日课的工作现场,多渠道探究并整理艺术实践的基本方法;通过艺术经验的导读与解析促进实践与理论的融通。属于基础教学配套教程。

《绘事微言·陈海燕之意觉蹈刃》大量收集呈现陈海燕自读书时期开始的写生、创作手稿,从艺术家个人学习、学院专业教学、以及个人艺术创作研习等方面多角度立体呈现艺术实践探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刀尖上的梦

文|许江

梦为何?

梦是一种错,梦是一种乱,梦是一种捉摸不定的视像。字典上说:梦是睡眠时,活跃着的大脑皮层的表象活动。近代科学家证明梦不是一种心理历程,而是物理刺激在心理上的表示。弗洛伊德则坚持:致梦的因素很多,梦是人类潜意识中显示的某种欲望的满足。无论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上来讲梦之为何,梦从来就是人们关注的另一个境域。它荒诞却可以辨识,突兀却带着现实的勾连。人们日常的焦虑,那些被压抑和忽略的念头,那种种深潜的隐念,在梦里变幻而成为某种视像。这种视像如此纷乱离奇,又如此生动超常,成为追索人们潜意识的一串串分沓的踪影,更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创造于斯、生活于斯的特殊视域。陈海燕就是这样一位活在梦中,并以木刻刀来让梦境显形的突出的艺术家,清脆的短调。

什么时候开始做梦?

陈海燕眯着双眼,仿佛在梦中。她一定是一个做昼梦的人。“梦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很真的生活。”最早的梦,或者说,最早被抓住的梦是在 1985年。那时的梦都小,像印章,黑居多,匆匆忙忙地将飘忽不定的“梦”写下来,用刀刻出来。那是一个写“梦”的时期,那刀在木板上追着字迹跑,绕着几片符号——形的符号跑。形符与字符缠糅在一起,互相串联。那字、那画一道呈现,就如梦中很多场面同时呈现的一样。那梦境共时而又跳跃,没有前后,没有收尾,有的只是一份焦虑,一份刀一般的欲与望。现在它真的成了一把刀,亮丽而尖锐,那刀尖“如梦”般地舞动。刀法生动而纯一,让形符、字符清晰地显露出来,就像那梦境本身,清丽、缠绵。那是童话般的梦,没有结局,只有片段,只有清脆的短调。

粗放的牧歌

“我拖着儿子上了巨高城墙,下面是万丈深的马路,还有树,并且树上有积雪。我告诉儿子,我先跳,可听到下面马路汽车的叫声,在空中游着……”(1999-1-2)“我把小花种在花盆里,用铲子在一个空树中挖细沙土养花……”(1999-3-22)“窗口出现了一只孔雀,它头上长出绿色的树叶。”(1999-5-19)“……可那些碧绿的芦苇长得那么壮而无一丝灰尘……”(1999-6-19)20世纪90年代的“梦”变得更为缠绵,更加瑰丽,可是那刀,却更深地耕入黑色的木板,耕入那夜。字形变得粗放,仿佛要与黑、与夜融为一体。那一刀一刀之间留下了运刀的痕迹,不事修饰,带着入夜分沓的紧张,还带着入梦那“如梦”的气息。那刀继续放胆地操动,在图上耕跑,气息雄强,吐纳豪放,那般深沉,已经将图本身变成梦本身。夜深沉,梦亦深沉。

瑰奇的呼叹

21世纪之初,海燕又开始在宣纸水墨上入梦。那梦仿佛一下子被灯光照亮,有放任的色彩,有瑰奇的云朵,而梦境却暂别短调与牧歌,展现更为“生活化”的视像。洗衣机中的自行车、美院的旧池塘、黑色轿车与白色花帘、火热热的炮筒、1938年的寺庙……我们仿佛进入一个奇幻的大城,感觉几分荒诞,却又几分熟悉。那笔墨却大刀阔斧,有着一种如刀般的放任和雄沉。那稚拙造型和瑰丽色彩在自由地运行中,交织而成梦境深处的吟叹。我们发现,那字,那记录梦境的字,那如梦的字消失了,陨落了。我们在如梦的画境中辨识梦境本身,我们在如梦的自由挥洒中与她一道入梦,或者说,我们一道在梦与非梦之中确认生存本身。最后,我们站在了这些一人多高的大板面前。那灯一瞬而过,变成了烛光,那隽远而温热的烛光,那梦一般摇曳的烛光。在这里,那如梦般的字随着刀又回来了。那刀变得开阔而大胆,犀锐而放纵,带着梦的饥渴,刀啄斧劈,它来不及让字显形,把字形和图形一团团地垛在一起。刀在形之显形的瞬间隐没,留下一种气韵,一种天然的缺憾,注满梦的韵体,在板上弥散,诱发着刀的机锋。那刀如影随形,舞刀人把气息留在刀辙上,而自己活在了这梦境之中。海燕乘着梦的翅膀飞?抑或梦乘着海燕的翅膀飞?

海燕的梦是一场大梦,是比生活更宽广自由的大梦:这梦因那刀而生机勃发、豪放雄奇。这里只是轻轻地揭开这梦的帏纱,匆匆一憋那刀光梦影。我们无意打扰这种梦境,心中却总难忘却这刀尖上的梦境,总难忘却这另一种特殊的生活之境。

内页欣赏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关于作者

中国美术学院

陈海燕

1955年生于辽宁抚顺

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

购买请点击页面底部左下角 阅读原文

更多新书敬请关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编辑|胡心云徐邦苗赵梦佳

审核|徐元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全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中国美术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浙江本科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美术学院-国美金书架 |《张怀江文献集》《绘事微言·陈海燕之意觉蹈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