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方法,它的效果就是通过画面中不同元素产生对比。
比如虚实、远近、冷暖等,形成一种视觉 上的反差效果,以提升主体的表现力,从而增加画面的丰富度和层次感,引发观者更深层的思考。
最容易突出主体的虚实对比
现在的手机都有双摄像头,甚至三摄像头,在拍照功能中增加了人像或者大光圈功能。
它能够拍出模拟单反的背景模糊效果,从而使人物或者静物在画面中更加突出 和聚焦。
手机摄影的弊端就是无法像相机一样有一个可以变焦的镜头,不过可以通过算法实现背景虚化的效果。
图(左)手机直接拍摄,图(右)为使用人像模式拍摄
虚化的背景让人物在杂乱的环境中显得更加立体,看照片的人不会被周围杂乱的环境分散注意力。
将二者相比较,人物在画面中并没有产生变化,但是看背景的清晰程度,能够看出来,人像模式的背景模糊,显得人物更加的立体和聚焦。
如果你的手机自带这种效果,可以选择直接拍摄。不过要注意的是,人像功能更适合拍人。
有的人会用这个功能来拍一些静物,比如花卉,但并不是所有手机对主体的轮廓识别功能都很强。
如果画面过于零散复杂,它的识别功能就会降低, 导致照片该模糊的地方不模糊,该清晰的地方不清晰。
在足球网这样的场景中,在人物前后都有球网,所以用手机打开人像模式会发现,虽然能识别出来人物的轮廓,但是无法很好地判断前后景里的球网。
画面上半部分的球网, 就出现了虚实不自然的情况。
最有空间感的远近对比
我们学习过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离镜头越近的物体显得越大,离镜头越远的物体显得越小。
这种空间原理在生活中随处都有所体现。
照片是二维平面的,如果想突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可以通过增强画面中元素的远近对比来实现。
这是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古宅,层层递进的门形成了很好的纵深效果,由近及远,由大到小,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而且向远处走去的人,也产生了很好的代入感。
在使用远近对比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元素间的位置关系。而构图的目的是使画面中的各种元素达到一种平衡的视觉效果,不致出现头重脚轻、左右摇摆的情况。
所以在应用这种对比手法的时候,要注意到构图的效果。
在缆车上,利用天然的距离,让车厢形成近大远小的纵深效果。
三条钢缆,由上至下,由近及远,形成了一个很清晰的引导线构图,引导观者的视线看向远方。
穿越沙漠的徒步队伍,通过远近处人的大小对比, 很好地体现了队伍的延伸感,同时也利用了大小对比,衬托出沙漠的辽阔。
在应用远近对比的时候,往往是为了体现拍摄环境的空间感或者距离感。
在拍摄的时候,需要寻找画面中的前景和背景,让人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不同元素的位置关系,利用前后景的远近对比,来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比如在拍摄建筑的时候,在镜头前寻找一个前景,通过与前景的对比,来产生一种近在眼前的效果。
利用弧形天桥作为前景,衬托远处的建筑群。这样的构图通过远近的对比,形成了很明显的空间感。
前景的利用,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让建筑群在照片中更加的立体。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轨迹,三个人擦肩而过,离得那么近,但又毫无交集。这就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的生活状态。
最有温度的冷暖对比
在彩色照片兴起之后,冷暖对比就成为摄影中的重要手法。
用好了冷暖对比,画面就会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很多时候,我们拍照片为了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我们会为照片制造一种矛盾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在讲的“对比法”。
而冷与暖的对比是摄影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色彩表达方式。
夕阳染红天边,天空还没有完成变暗,蓝色由浅及深,自然过渡,画面冷暖颜色对比明显而又自然和谐。
冷色和暖色是最常见的两种颜色,所以利用冷暖对比来拍照片比较简单。
对于入门者来说也容易掌握,比如暖色的夕阳和冷色的天空,又比如暖色的鲜花和冷色的天空。
只要多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拍摄的素材。
老君山的日出。暖色的太阳刚刚跳出来,慢慢染红周围的天空和云层。蓝色的天空、深蓝色的山脉,这个时候都成了太阳的陪衬。
画面的焦点在日出的地方,冷暖两色的对比强调了画面的层次感以及氛围。
大自然是最好的调色板,很多颜色都能够和谐地存在。除了自然界中的冷暖对比,在很多人造的环境中也能找到适合拍照的场景。
在北京的老胡同里,以青砖作为背景来拍摄,颜色简单并有些沉重。
为了突出母女两人的青春活力,让她们穿上红色的衣服,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青色对比红色,也属于冷暖对比。
在建筑中也经常可以发现冷暖对比的环境,比如灯光、建筑本身的颜色、环境的颜色。
对于这些颜色,都可以加以利用,来增加建筑摄影的温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