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高中课标》附录1“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确有72篇,但是请注意这72篇的分布:文言文32篇,诗词曲40首。其中文言文又被分到了三个学段:必修10篇,选择性必修10篇,选修12篇。而《高中课标》在“学业质量”部分明确指出:
本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
1.《论语(十二章)》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
[助记]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助记]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君子对道义通晓(看重),小人对利益通晓(看重)。
[助记]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助记]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壅也》)
[助记]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
[助记]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做事)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半途而废停下的;(做事)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能继续做下去,那是我坚持不懈做成的。
[助记]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面不会有所畏惧。
[助记]“智”“仁”“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助记]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于说:“各位小同学,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助记]孔子在这里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兴、观、群、怨”。
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生活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语言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助记]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与居处。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
1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译文: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助记]意思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
理解性默写: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价值追求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智慧的人”“仁德的人”和“勇敢的人”这三种人的评价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贡所问的可以终身践行的一种行为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多学《诗经》,因为学《诗经》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诗经》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经》的重要性,认为《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8.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而不仁 如礼何
2.人而不仁 如乐何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7.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8.任重而道远
9.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10.吾止也 吾往也
11.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12.其恕乎
13.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4.可以群 可以怨
15.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6.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17.敏于事而慎于言
18.就有道而正焉
19.克己复礼为仁
20.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21.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