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请谈谈你理解的中庸。
中庸二字听着熟悉,很多同学都会理解为保持中立,不过头。但再怎么扩展就没话可说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素材,大家可以积累。
生活中,你一定听过“这个人太中庸”“这个意见很中庸”的评价。
我们通常觉得“中庸之道”就是谁也不得罪,是缺乏个性的表现。
“中庸”虽然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儒家理念,但以上呢,就是对中庸的误解。
“中庸“到底是什么意思?“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没原则。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
如果还不懂呢,下面举个例子,比如,开车的时候,是向左打方向盘好?还是向右打方向盘好?都错。在特定时间点上,你只有“刚刚好”才能把车开稳。再比如,国家经济是自由放任好?还是计划管制好?都不对。只有在特定情况下给出特定政策,才是治国之道。
那既然看评述的都是艺考生,咱们再拿教育举个例子。
中庸二字应该是教育的最好哲学。
教育孩子,不能管得太过头,也不能什么都不管。就这么简单。
作为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乖巧懂事的人?还是一个调皮机灵的人?其实这两种性格都有弊端,乖顺懂事的人比较迂腐,不知变通,适应社会能力差。调皮机灵的人过于圆滑,只认结果不讲手段。其实,二者各取其长,就是最好的。
古圣先贤教给我们的中庸,是要告诉我们知道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守规矩,怎样尊重别人以外,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学会变通,才可以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孔子教曾子的事例就很有代表意义。
曾子在锄草的时候,不小心把瓜藤给锄断了,他爸爸很生气,拿起一根很大的棍子就打在曾子背上,曾子是至孝之人,他很懂规矩,心想孝顺就是父亲叫我生就生,父亲叫我死就死,结果他就被打晕了。
后来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孔子就跟弟子讲,以后不许曾子再来见我了!这表示孔子很生气。曾子一听到这个消息,赶快跪着去求见孔子,问说:“我做错了什么事吗?您不是教我们要孝顺吗?”
孔子说:“我是教你要孝顺,可是你父亲拿这么大的棍子打你,你要跑呀!你怎么可以站在那边等死?如果你被打死,你父亲就成了杀死儿子的凶手,是死罪呀!而你父亲的这个暴虐后果是因谁而造成的呢?就是因为你不懂得逃跑而造成的。”
孔子说中庸是一个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极其苛刻的状态。所以真正的中庸不是和稀泥,也不是叫人去做好好先生,而是有原则又会变通。相信此刻你已经读懂中庸的含义。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说的是同中庸一个意思。
下面补充一个小小的知识点,
我们现在知道的《中庸》,是“四书”中的之一。其实,它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一篇。它后来的地位,是组织上不断提拔的后果。到了南宋,朱熹编写出了《中庸章句》,《中庸》的经典地位正式确立,成为“四书”序列里最高级的学问之一。
我们必须理解一个背景:写《中庸》的时候,没有印刷术,字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也就是说,作者心中的读者不是大众,而是特定的君王。你现在读《中庸》的时候,得时时刻刻想着,那些道理不是说给我们普通人听的,它是教给君王怎么以德治天下的。
好了,上面就是关于对中庸二字的理解,以及《中庸》这本书的小小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