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最近高三的同学正在线上考试,我已经收集了不少院校真题,咱们未来几天慢慢说,一点一点积累,我看昨天有同学留言,想听关于杨坤diss惊雷的看法。估计艺考题目中不会出现diss这个词,可能题目会规范一些,比如如何看待网络歌曲《惊雷》的爆红;或者知名歌手对网络歌曲《惊雷》的评价。
一开始我还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事情,后来查了查,发现这个话题也挺有代表性的。咱们一起来学习。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前天,杨坤的直播间里,有个粉丝想让杨坤唱一首在抖音上很火的喊麦歌曲《惊雷》,杨坤那是一顿猛怼:难听!俗气!这都不能叫一首歌!没多久呢《惊雷》的原作者MC六道也做出了回应:音乐不分高低贵贱,存在即合理。六道顺道也diss杨坤一把:你看惊雷现在多火,比你任何一首歌都火。
我把这个视频也放在下文中,看起来是有一些火药味。
先来分享一些看法,音乐的确不分高低贵贱,但始终有一个门槛。《惊雷》不能算作音乐,就像杨坤说的,没有律动,没有节奏,没有歌,没有曲。说它是说唱,也不对。
说唱押韵比喊麦更严谨。
说唱是有音调的,喊麦则大多不区分音调,只有语调的不同。
喊麦并不能满足音乐作品的全部特点,音乐的三要素分别是旋律、和声、节奏,简单想想而喊麦大多只有节奏而已!
我看到网上还有人调侃,想要一秒钟学会喊麦,就要把握好四个字,我、他、这、那。只要在任意一句诗词上加上这几个字,你也就学会了喊麦。这人还举了个例子,把悯农这首诗改变成喊麦。春种,我一粒粟。秋收,他万颗籽。逗坏我了。
MC六道说:给人快乐的音乐就是好音乐。这句话我寻思咋有点不对劲。就像前几日大红的“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大家说这个梗的时候也很快乐,但是谁又会把它和好音乐联系在一起呢?你把“给人快乐”作为做音乐的标准,那很可能大家会把你的音乐当笑话看。
下面咱们说评述
为什么《惊雷》能够迎合大众的审美,出现在人们视野里,被很多年轻人追捧?
其实这暴露出我们有很多人需要多一些艺术的培养。就像我们看新闻说道今年要消除贫困人口,很多人可能都体会不到,现在还有人吃不饱饭,年均收入可能只有几千块。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可以用贫困来形容。在物质文化富裕的今天,饱暖的金钱荷包,贫瘠的艺术精神,这种短视功利指挥棒下的育人悲剧,还在延续,还在强化。
虽然喊麦早在2018年就被广电总局明令禁止,但这种形式依然被一部分人尊为艺术,而喊麦的人,公然叫板正经的艺术形式,大有“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气概,似乎跻身艺术殿堂,顺理成章。
音乐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到这次疫情严重的意大利,被封锁在家的意大利人们在阳台上办起了“音乐会”,弹吉他的,拉小提琴的,甚至直接整段意大利传统歌剧的,让人觉得隔离虽苦,但苦中有乐。
而我们身边是不是还有很多人,元旦晚会的时候被同学起哄,让台上的某某唱个歌,结果只能是面红耳赤的匆匆跑下舞台。
现在虽然隔离在家,但有多少同学是每天可以练一会琴,唱一会歌的呢。除了音乐专业的艺考生,可能很少吧。就是因为我们我们现在的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很单一。认为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也很单一。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美感缺失社会。这一点值得我们在经济条件好了之后,重视起来。
另外,惊雷这种网络喊麦也并不是一丁点不好,也没有必要一棒子打死,我看苏州公安微警务公众号内,还展示了一段民警自编自唱的反诈骗版《惊雷》点击量也很高。用这样的形式普法,反诈骗,迎合老百姓喜爱的形式,这也是网络喊麦附带的福利。
李宗盛在谈创作时曾经说过:“你喂消费者猪食,他就变成猪。”虽然话难听,但也应该好好思考下这个问题,而不是哪样有市场就来哪样,否则就成了最初网络短视频的那样,为了博眼球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
事情发展的最后,杨坤表示,没想到自己说了一下《惊雷》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他表示自己“咖啡呢,自己也爱喝,大蒜了自己也很爱吃”,但是不想占用网络资源博眼球。成熟的音乐人应该是理性的,我也乐于听到这种敢站出来对审丑说不的声音。起码对于我这种美盲,乐盲来说,不至于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