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咱们继续来读这本《褚时健传》昨天咱们说了参加游击队之后,褚时健差点丧命,因为革命褚时健家也牺牲了两个兄弟,,一个是二哥褚世仁,一个是亲弟弟褚时候。弟弟死后,母亲没多久也离开人世。褚时健的精神世界几乎坍塌,唯有拼命的工作才能让自己不去想这些。后来褚时健加入中国共产党,离开老家华宁,进入云南省委党校学习。
从云南省委党校就读一年后,褚时健是在玉溪地委机关单位度过的,像每一个对新中国满腔热情的干部一样,他一边认真领会着政府的各项思想和政策,一边投入火热的社会建设中。
母亲去世后,褚时健尽着长兄如父的责任,弟弟褚时佐和妹妹褚时英一直跟在他身边。褚时英大一些,所以在褚时健工作忙的时候,常常是她带着褚时佐到大哥单位的食堂买饭吃饭,照顾弟弟的饮食起居。褚时健在云南省委党校读书时,褚时英已经到了工作的年龄。她读过好几年书,在解放初期也算有些文化的人,于是很顺利地在华宁县的供销社找到工作,算是生活独立了。而褚时佐要小褚时健十几岁,褚时健党校毕业到玉溪后,褚时佐也到了玉溪县城一所初中就读。
生活就是如此推着褚时健向前走着,忙忙碌碌。在机关单位做着人事工作的同时,他也不间断地参加各种工作组,到玉溪地区的各个县检查、深入工作。
听起来,这样的工作严肃又枯燥,但褚时健却因为工作组完成了人生大事:结婚。
在遇到妻子马静芬以前,20多岁的小伙子褚时健也曾遇到过恋爱对象。在老家时的表妹王兰芬虽然是父亲订下的婚约,但因为褚时健出生入死的革命生活,也因为时代的大变迁,两人的婚约早已不了了之。解放后,褚时健1952年在华宁进行土改工作,有一位从昆明工商银行到华宁参加土改锻炼的姑娘,和褚时健在一起工作。年轻人天然就合得来,两人慢慢有了感觉。
马静芬的出身和褚时健完全不同,她的父亲早年是兴文银行上海分公司的襄理,从云南昆明到上海滩工作的高级金融职员,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低。上海沦陷于日军手里那年,马静芬的父亲带着一家老小是坐着专机从上海飞到昆明的,可见家庭显赫的一面。
马静芬的童年和少年都是中国处在战争中的时期,不过因为是女孩子,家庭环境也把她和兄弟姐妹们保护得很好。战争对于马静芬来说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她只记得有一年银行迁到云南保山,一天正是“五一”节,她和姐姐挥舞着小旗子跟家里人在公园,突然天上许多飞机轰鸣而过。
公园里的人不明就里,还带着小孩子们一起数:“一架,两架,三架……”然后飞机就开始往下投掷炸弹,公园一片混乱。结果一起进公园六个人,死了两个,重伤了两个,伤了两个。马静芬和姐姐都带了伤。
马静芬说的正是1941年,日本对云南进行系列大轰炸的时期。那些飞机从腾冲方向飞过来,一路飞一路炸,云南人死伤无数。在马静芬的记忆里,还有在防空洞里大人为了小孩子的哭声不要传出去,死死捂住孩子的嘴,结果把孩子捂死的记忆阴影。
外面在打着仗,家里兄弟姐妹众多,马静芬辍学在家的日子也并不清静。父母大概看她没什么事情做,算算年龄已十五六岁,按习俗应该是订婚的年纪了。母亲半开玩笑半生气:“不念书就把你嫁掉!”她看中了自己娘家的一个侄子,觉得很适合自己的女儿,没想到告诉马静芬后,二小姐不喜欢,生气了:“我不和他!”母亲听了也没在意,以为女儿害羞闹点小脾气,依然把侄子请到家里来做客。
马静芬知道了母亲的心思,她起了另外的主意。家里有只很凶的大狗,平时都用链子拴在门柱上,怕它吓到人。有一日马静芬听说那位表哥要来家里,就悄悄把狗链子解开了……结果可想而知,大狗狂吠起来时,可怜的表哥夺门而逃。
父母的安排算是失败了,有个性的马家二小姐觉得应该找自己的出路。1950年,云南解放,解放大军进入云南。马静芬看到外面火热的世界,想想自己厌烦多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决定参军去。
马静芬最早在解放军的十三军里当一名战士,后来转到边防保卫局。但家人不太同意她在部队待着,大概传统的观点觉得女孩子还是少跟刀枪战争打交道比较好,后来,马静芬在部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文工团工作,在部队带的时间不长,3年之后,1953年,马静芬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昆明附近的呈贡县中心小学教书,虽然是乡下,但这份工作很让家人满意。
不过马静芬发现自己在学校过得并不是很开心。本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从部队文工团下来教书,有资历有气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很认可她。但是她发现地方单位的风气和部队的作风有很大差异,这里有明显的利益之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每逢周末,马静芬更感到别扭。周末的时候,学校例行有政治学习,学习结束之后,多数要安排一场舞会,年轻女老师必须出席,任务是教首长们跳舞。
这是解放初期许多国家单位的休闲例排节目:教首长跳舞。革命队伍里不少年龄或大或小的领导们,因为长期在战场,没有机会放松自己,自然也就不会跳交际舞。解放后,和平生活到来,各国家单位都贴心地安排周末舞会,让有文艺特长的年轻姑娘教首长们跳舞,还借此促成了不少革命姻缘。
马静芬这才知道为什么学校会把自己招来当老师,大部分原因应该是会跳舞,还是一名文工团女兵。但是,她自己的安排是周末政治学习后就回昆明的家,呈贡到昆明也就是火车一小时的车程。
她常常请假,学校领导非常不高兴。
而这个时候,正好褚时健作为地区领导到了呈贡县检查文教工作。
两人的缘分就此开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褚时健26岁,马静芬21岁。
过程是这样的,褚时健所在的工作组到玉溪地区开展小学整顿工作,检查到呈贡县,褚时健在中心小学召开了一场座谈会,主要内容就是听校长介绍教师队伍情况。
校长说着说着,“马静芬”这个名字就引起了褚时健的注意,因为校长在汇报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时,“马静芬”三个字频频被提起。褚时健听明白了,这是校长认为最不听话、最不守规矩的一个老师,而且还是个女老师。
既然说得这么严重,散会后褚时健就让校长把老师们的档案都拿来看看。他也很好奇,一个女教师,怎么就成了“最不听话的”呢?校长拿出一摞档案,褚时健一张一张仔细看。看到马静芬的档案时,褚时健特别留意了一下自我介绍一栏,本想看出“坏”的痕迹,没想到看着看着褚时健却得出完全相反的印象:“短短100多个字,写得非常得体,抓得住重点,没有一句空话。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年轻姑娘,比高中生、中专生表达得还要清楚。”再看看照片,小小的证件照,却能看出这姑娘眉清目秀。短短半天,褚时健对马静芬竟产生了好感,尽管还没见面。后来褚时健经常来马静芬所在的工作组开会,褚时健是在观察马静芬,马静芬也没上心。
决定性的一次谈话是在通海县进行的。马静芬在通海工作的最后一天,褚时健把她叫到了办公室。马静芬以为又是一次有关工作的谈话,兜里装了个小本子就去了。两人面对面坐下,中间隔了张大桌子,桌子上还放了两个暖水瓶,以至于褚时健看不到马静芬,马静芬也看不到褚时健。马静芬掏出本子等着褚时健说话,没想到等了半天对面也没出声。马静芬心里正犯嘀咕,褚时健说话了……说了什么,也不得了。
2014年本书作者采访二老时,马静芬和褚时健在回忆时都表示不记得了,有旁人帮忙回忆说应该是:“褚时健问马静芬,你觉得我怎么样?”不过褚时健笑笑,觉得自己当时应该不会这么表达,他应该更含蓄一些。
后来也是经过了一波三折,褚时健和马静芬结婚了,婚姻生活开始时,也是一地鸡毛。
1955年,褚时健和马静芬领证结婚。马静芬说自己都没到民政局就拿到了结婚证,因为褚时健拿了她的相关证明,自己跑了一趟民政局,回来两人就已经是合法夫妻了。这一天的日期马静芬记得非常清楚:1955年10月20日。
然后她和褚时健花了10元钱买了点糖,两人都换了身干净衣服,请两边的同事到褚时健单位会议室坐坐,领导也发表了谈话,大家吃了喜糖,说说笑笑一番,两人的婚就算结完了。本来马静芬和褚时健商量,从会议室出来再请大家去看场电影,褚时健“哦!哦!”答应了几声,马静芬就没再问。“结果我的同事们去了电影院,他也不在,没看成。”马静芬躲在屋子里,生了气。
结婚三天后,又生了一场气。因为褚时健当天没回家,也没留任何话,马静芬新婚新妇,也不好意思问别人。两天后褚时健回来了,没事儿人一样,马静芬放下了担心,却气不打一处来:“你去哪里了?”褚时健说:“出差嘛,去峨山了。”
婚后不久,马静芬怀孕了。她想象中来自丈夫的体贴和照顾全部没有变为现实,多年后她依然有些不原谅当时褚时健的粗心:“我让他去帮我买条鱼,他竟叫我去食堂吃!”1956年11月,女儿褚映群出生。马静芬知道要指望褚时健帮忙带孩子是不可能的,于是,她把母亲从昆明接到玉溪,帮自己照看映群。这时,褚时健已经调到玉溪行署人事科任科长,工作更忙了。马静芬自己也调到距离玉溪城外10公里处的大庄小学任教,因为交通不方便,教学任务也很重,她经常住在学校,于是家里常常是马静芬的母亲一人带着外孙女褚映群。
后来甚至马静芬生病住院手术,褚时健也因为有会议来不了,手术室外只有马静芬的母亲和自己的女儿。
其实你看,一代风云人物褚时健的婚姻生活也是磕磕碰碰,忍耐争吵着过来的,对于咱们年轻人来说,婚姻家庭中有一些不如意也是常事。
满地鸡毛蒜皮的生活对于普通人其实是幸事,起码这意味着生活无大事。每个人都可以随口、随时抱怨生活里的小麻烦小磕碰,但真正的大风大浪来临时,有几人能承受?
咱们明天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