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在昆明求学时期,可谓昆明历史上最有故事的历史阶段之一。因为抗日战争,尚未沦陷的大西南成为国民政府的大后方,重庆成为“陪都”,内地诸多高校则纷纷迁往大西南各地作为战时的临时校址。
原本偏僻的西南三省,特别是四川、云南两省一时聚集了众多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民国精英。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是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正式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这所学校几乎聚集了中国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顶级大家,昆明一时人文鼎盛。这些大师们面对国难,不仅要度过自己的生活窘境,同时还要担负思想启蒙和文化传播的天职。
正因为此,当时昆明不仅大学里的科学、民主氛围愈益浓厚,许多中学也受此影响,产生了进步意识。而且当时不少西南联大的教授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还兼职到一些私立中学去讲课,赚取一些额外收入。这真是当时昆明一批中学生的至高福音,这些教授拥有深厚的学识,而且有教课热情,教课方法先进,态度也非常认真。
那个时候教授们非常强调学生的理解,注重教学互动和更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不自说自话。因为容易理解,学生们学习起来也很有积极性,对知识的兴趣被极大激发出来。褚时健和一帮同学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三三两两到操场去背古文古诗。
“条件其实很艰苦,昆明的冬天那个时候很冷,早上起来洗脸,手一摸水,哎呀刺骨得很。但心里愉快,学习知识嘛,又有那么好的环境,很高兴的。”在昆明中学期间,褚时健觉得自己学习到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是对知识的好奇和学习的习惯。从中学之后,他有了每天阅读的习惯,无论后来在艰苦的环境中还是年老体力不济时,他都在床头摆几本书,每天都要安排阅读时间,翻翻书,获取信息。